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罗见旭 《学理论》2009,(29):166-167
隐喻反映了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用隐喻思维进行英语学习是隐喻研究发展的一个趋势。本文讨论培养学习者用隐喻思维对促进英语学习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和认知的途径.爱情是一种及其普遍而又丰富的情感.要使爱情这一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得到充分的阐释,就必须借助隐喻.物质基础的同一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英汉两种语言在构建爱情隐喻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马冬  吕淑香  那晓丹 《学理论》2011,(11):315-316
转喻已成为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对于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英语词汇习得是英语运用能力的基础,而词汇意义的变化发展是很显著的;这种显著变化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方式上。因此,在英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学习者要重视转喻思维对词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蒙 《学理论》2013,(17):207-208
作为人类认知手段的转喻和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推理过程。英汉语中都有很多关于人体词的使用,其含义深刻,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5.
程琛 《学理论》2013,(14):195-196
当代认知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因而人体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英汉隐喻表达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自然与地理环境差异;视点差异;语言文化差异;传统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隐喻作为一种表现手法,传统的修辞学把它看成一种能使语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修辞手法。然而隐喻不仅具有语言简洁、形象生动的功能,还具有各种特殊功能。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把隐喻的功能分为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字游戏功能。通过对《红楼梦》作品中隐喻表现的分析,归纳了《红楼梦》的隐喻功能并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7.
曾凤英 《各界》2007,(6):62,6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它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文章从文化认知的角度来解读英语隐喻,并提出英语隐喻的翻译策略,认为:英汉存在文化交织的隐喻应采取异化翻译;英汉存在文化鸿沟的隐喻应考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相结合;英汉存在文化冲突的隐喻应采取归化翻译。  相似文献   

8.
姚媛媛  任虎林 《学理论》2013,(23):221-222
Markus Tendahl建造了连接语言、认知的不同理论和思想之间的桥梁,创造了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语言研究模式,这是现代语言研究发展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通过这本书读者学习到了在线交流中研究充分、令人信服和切实可行的隐喻理解理论。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36)
科技进步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桥梁",它传达着大量信息。而伴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网络语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从隐喻的认知角度出发,以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隐喻是网络语言生成的一种方式,从隐喻角度对网络语言的分析无疑为认知在语言中的功能研究进一步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姚雪丽 《学理论》2009,(17):199-200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认知现象在语篇中尤其是政治语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隐喻通过对词语和结构的选择,可以起到衔接和连贯的作用;通过其框架功能以及其对民众的价值观和情感的掌控,政治隐喻还能起到游说的作用。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为理论基础,尝试性的探讨隐喻在政治语篇这种特殊文体中的特殊语篇功能。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29)
转喻是词汇语义的有效认知途径,在外语课堂中引入转喻思维有利于发展学习者以深层思维为导向、主动灵活的词汇学习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为期10周的基于转喻思维的词汇策略培训。研究表明,以转喻为基础的词汇语义推测策略的培训能够促进学习者对英语转类词的习得,促进其转喻思维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时间是借以空间方式表达的隐喻。时间的一些抽象概念往往借用已有的、具体形象的空间方位词汇来表示的。人类在活动中首先学会空间概念,再借此表示时间,形成了关于时间的隐喻。这种用空间隐喻时间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行为,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无形的时间化为有形,更符合人的认知习惯,在现实生活和语言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廖文丽 《学理论》2009,(19):72-73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都不乏隐喻的存在。在跨文化交际中,以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调整或修饰异国文辞,难免会削足适履,导致文化冲突。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着手,对其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提出的体验哲学对西方哲学界、认知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提出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并对语言成因以及其他若干相关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重点阐述体验哲学以及它对概念隐喻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王菲 《学理论》2010,(23):288-290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背景是以认知心理学为核心的认知科学,它的诞生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一种全新的方法。通过分别阐述范畴化、隐喻、象似、意象图式等几大认知语言学理论,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给对外汉语教学的有益启示,指出该理论为对外汉语教学划分“共知范畴”、预测难点和制定教学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颖秀 《学理论》2009,(29):143-144
学习者语言认知实现的研究是通过语言学、语言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结合人工智能,对语言知识在学习者大脑里的体现、形象的理解、以及利用语言进行推理、学习、解决问题和计划的心理过程进行科学的研究。在语言认知的科学研究中,可变性情感因素如态度、感情、动机、个性等虽然说可以直接体现并影响学习者在语言认知过程中的有效度,但是学习者的外部体现如利手状态与方式亦可直接并科学地体现出学习者的大脑语言处理过程与认知实现的获得。本文以语言学习者的显性利手为右利手的执笔状态来科学分析其隐形的认知形式体现。  相似文献   

17.
虚拟语气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许多学习者甚至有些教师只是死记英语语法书上虚拟语气的用法,却不知道虚拟语气为什么要这样用。本文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虚拟语气中时态后移和WERE的使用等问题,指出制造"距离"是虚拟语气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公共行政理论的两个重要隐喻,科学与艺术的隐喻对于公共行政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其难以克服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它们已经难以适应后工业社会复杂的社会现实及治理需要。为此,全钟燮教授在社会建构的思想框架下提出了"社会设计"隐喻。这为公共行政提供了一种理解后现代社会多样而复杂的现实,以及鼓励创新性处理问题和解决难题的概念框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表达公共行政更广泛意义和活动的普遍隐喻的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词汇教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得以重视。词汇教学的研究方法总的来说有两大类,直接教学法与间接教学法。当学习者在学习词汇时,学习者将注意力直接集中在词汇上,这种词汇学习法被称为直接学习法。当学习者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词汇上,而是集中在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上,此时,学习者可以习得词汇,但不必直接学习词汇,这种词汇学习法被称为间接学习法。  相似文献   

20.
陈文婧 《学理论》2013,(2):216-217
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以文本、声频、视频、图像以及模拟等形式多样的手段呈现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从学习者认知理论、认知结构、教学评价及教学结课维度出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恰当有效地引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培养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