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公共文明是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在公共生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环境面貌、公共秩序状况、社会服务水平、城市文明风尚的综合反映,其基本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礼让。中国礼文化的精神内涵,经过创造性转化,完全可以适用于现代公共文明建设,并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吴心 《黄埔》2008,(1):56-57
中国古代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也是祖先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份遗产。“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包括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既是人际之间相互交往的准则,又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观念。“仪”则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礼”和“仪”是相互关联的,“礼”是“仪”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五四”提出了民主与科学,这两点确实抓住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命脉,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确实没有民主和科学的传统,“五四”把这两个口号提出来,是非常恰到好处的。直到今天,我们的民主和科学仍然任重道远。而且,民主和科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二者在中国的发展不相对称。科学是得到了比较长足的发展,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些落后,但民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对礼乐文明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5.
狗曾被人类奉为先祖。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人就已养狗,《周礼》设犬人官职,专司相犬牵犬以供祭祀。汉代朝廷设狗监,是掌管皇帝猎犬的官员。到了唐代,五场之中有狗坊,是专为皇帝饲养猎犬的官署。在人类社会进入畜牧和小农生产时期,狗守户报警,照看畜群,成全人类的大业。“伏”字便是人类对狗尊卑态度的体现。狗与人的关系始终像“伏”字一样难以割舍,狗永远忠心于它过去女仆,今天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2004年11月11日,由叶圣陶研究会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江苏淮安隆重开幕。全国人大常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统促会副会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本刊摘取部分内容刊登。  相似文献   

7.
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具突出性的特质,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自我革命所内含的革故鼎新、修身自省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品质,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了新的规律性认识。“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只有深刻把握二者的内在逻辑,才能在把党锻造为一块坚硬钢铁的同时,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美玉 《黄埔》2013,(5):92-94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几干年来,礼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从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苟子的“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儒家在对礼的执着追求中创作了许多有关礼的经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礼记》。  相似文献   

9.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关于"五四"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凸显出来,并引起长期而热烈的争论。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五四"启蒙者在经历了由否定到回归的痛苦反思后,将目光重新焦聚到传统文化,并在这一回归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新的身姿,用新的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民主"与"科学"语境中进行了重新评估和审视,进而在此基础上积极创建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0.
马艳军 《人民论坛》2012,(26):200-201
发展并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塑造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在介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分析其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指出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向前的路径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肖楠  江新国 《前沿》2013,(19):176-179
五四时期著名学者对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及东西方文化关系的三种文化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分别代表了复古主义、资本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与今天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儒化…“西化…“僵化”思潮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在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流交锋交融的全球化背景下,批判地研究借鉴五四时期著名学者的文化观点,对于今天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志愿礼应2010年广州亚运会而生、承中国礼仪传统文化而立,成为志愿者专属的标志性礼节。志愿礼体现的是中国公民社会的积极发展,是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时代精神与时代气息的浓缩,也是中国文化品格的体现。志愿礼重视志愿者的精神收益和心理感受,符合了现代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志愿礼的使用与推广,将会使社会对志愿服务有更多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会激发志愿者的荣誉感与认同感,必将为推动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做出独特贡献。同时,志愿礼作为广州亚运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载入志愿服务发展的史册,成为广州志愿服务事业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HAVING arranged to meet a friend of mine from the Netherlands for lunch in downtown Beijing recently, we both turned up wearing exactly the same color and style of sweater. After remarking on this coincidence we forgot it, but at our next lunch we found that our pocket books were the same color - red. On closer investigation of each other's back-  相似文献   

14.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礼仪形态丰富完整,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遺产。在古今中西的文化激荡中,如何传承优良的传统礼仪文化,如何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与吸收西方礼仪文化元素,传承与弘扬我们的礼仪文化,是必须面对与思考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弘扬民族精神.有着五千年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包容丰富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16.
五岳散人 《小康》2007,(1):76-76
观察事物有好多种角度,甚至可以趴在地上看。但观察“历史”与“文化”,经常只有两个角魔前面与后面。这确实像观察一只孔雀,因为历史与文化经常是一块树立起来的尾羽,让你不太可能从其他角度观看。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华民族救亡、求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思想武器。这既有外部的客观原因,也有内部的主观原因。而其内部的主观原因就是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土壤。这些思想土壤是:(一)源远流长的大同理想;(二)广阔开放的文化视野;(三)深厚发达的史学基础;(四)农民起义的反抗传统;(五)唯物辩证的哲理思维;(六)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七)忧患乐观的双重性格;(八)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正是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使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感情与道义上,更加亲近与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奠定了先天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8.
费英秋 《人民论坛》2023,(20):68-70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就是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自我批判的革新性、与时俱进的超越性的价值意蕴。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内容、思维方式、精神品格的三重耦合,内容方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自我革新和自我反省的优良传统,思维方式方面兼具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特征,精神品格方面在人格、使命、境界等领域具有契合性。未来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时代精神为引领正确处理“守与变”的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志刚 《人民论坛》2022,(6):120-1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两者实现共同发展的需要,而且同具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内在价值的契合性与互补性为两者结合提供了可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两者的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并浸润到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新征程上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结合的正确方向,推动实现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20.
傅锁根  赵嘉敏 《前沿》2023,(1):5-12
党的二十大再次重申并着力强调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既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新境界,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通过深刻剖析“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推导出由“一个结合”向“两个结合”飞跃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找到坚实的学理性支撑,并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指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