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不宜称之为“无限防卫权”,而是“特殊防卫权”。与“一般防卫权”相比较,“特殊防卫权”在防卫的范围方面,强调的是范围的限定性;在保护对象方面,强调的是个人权利的人身性;在防卫侵权方面,强调的是防卫的暴力犯罪性;在防卫限度方面,强调的是防卫人的无限防卫性;在主观条件方面,强调的是主观意图的严格性。  相似文献   

2.
论特殊防卫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莹 《行政与法》2005,(6):124-125
我国1997年刑法在第20条第3款规定了特殊防卫权。针对刑法理论界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争议与疑难问题,本文从特殊防卫权名称的确定与特殊防卫权的适用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第20条第3款应称为“特殊防卫权”,并且对于如何理解该条的规定做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规定的特殊防卫权,综合我国法学界对特殊防卫权的不同观点分析特殊防卫权存在的弊端,阐明自己对特殊防卫权的态度,并且尝试提出一些救济措施如设立见死不救罪等予以弥补特殊防卫权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特殊防卫是我国刑法中的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在社会上存在着保留论与废除论的重大分歧。保留论立足于特殊防卫的理论根据和社会形势,而废除论的理由则涉及广泛。对此进行分析,特殊防卫存留论应该是我国刑事立法的合理选择,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张琦 《政府法制》2008,(3):39-39
正当防卫制度是一项历史悠久的重要法律制度,1997年的新刑法颁布以后,正当防卫制度一度成为颇具争议的问题,与1979年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相比,1997年刑法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第20条第3款规定了特殊防卫的问题,自此,这一规定改变了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立法格局,同时,在司法实践中也产生了不少新问题,本文从特殊防卫权的概念特征入手,剖析了特殊防卫权的立法缺陷,提出了完善特殊防卫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特殊防卫权是1997年修改后的刑法新增加的内容即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关于特殊防卫权的适用条件,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 其一是三条件说。一种观点认为,特殊防卫权的成立要有三个条件。(1)防卫范围,是针对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它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2)防卫时间,必须是正在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蔡玉云 《法制与社会》2010,(35):384-384,386
1997年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进行了重大修改,增加了特殊防卫权这一制度,由此开创了我国特殊防卫权刑事立法化的先河。本文从特殊防卫权的立法背景、概念、构成要件、适用、证明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对这一制度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特殊防卫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1997年修订的现行刑法典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由此开创了我国特殊防卫权刑事立法化之先河。对于我国现行刑法关于特殊防卫权立法化的做法,人们褒贬不一。大多数人认为,特殊防卫权在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中的确立,为公民同正在进行的某些特定暴力犯罪作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它比一般的正当防卫行为更能有效地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利益,其作用是显著的。①但也有相当一部…  相似文献   

10.
岳艳辉 《中国司法》2005,(1):108-108
信访工作体制、机制,是信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的核心课题之一。信访工作体制回答谁来做信访工作,工作主体是谁;如果有多个主体,它们之间内在关系如何,怎样把多个主体搭建成一个有机的工作体制。机制属于方法论范畴,信访工作体制决定机制,机制为体制服务。机制具有多样的特点,但必有一种基本的机制最能体现体制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其它机制、方法都是它合乎逻辑的派生。我们在长期的探索中感到,党委、政府开展的信访工作,应当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党政职能工作部门归口办理、信访工作机构综合协调的三位一体的工作体制,把工作任务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逐级信访、分级归口办理,是保证这个体制正常运转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机制。党委、政府开展的信访工作,是人民信访工作体系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虽然设计者在确立时力求周全,但是在实践中必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正当防卫制度虽然历经修改,也难免有缺陷。特殊防卫权是对正当防卫制度的有益补充,这是从特殊防卫权对前两款的作用来说的。但是从反面说,这是否也隐藏了国家和法律在一些问题上的鞭长莫及,国家的软弱和法律的无能,国家刑罚权实行的程序一方面使得国家刑罚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转,另外又使国家刑罚权受到一些程序的限制和约束而难以在一些问题上有所作为。另外,法律规定在面对暴力不法侵害的时候,防卫人可以不加区分地以牺牲侵害人的合法权益甚至是生命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虽然达到了刑法的法益保护功能,但  相似文献   

12.
特殊防卫权主体之审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行《刑法》将特殊防卫权主体界定为公民有失偏颇。从刑法公正角度考虑 ,应将现有特殊防卫规定中“防卫他人”归入一般防卫使之遵循一般防卫的规定 ,而将特殊防卫严格限定在“自我防卫”的范围之内。如此 ,才能在防卫行为人和不法侵害人之间找到一个利益保护的最佳平衡点 ,使双方所受到的损失都是相对最小的 ,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1997年刑法典对正当防卫制度进行了重构,在第20条第3款规定了特殊防卫权,对该款的规定,成为学界争鸣的焦点,因此,对其合理性的探究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论偶然防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偶然防卫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行为人不知他人正在实行不法侵害,而故意对其实施侵害行为,结果正好制止了其不法侵害。这就是被称之为偶然防卫的情形。一、偶然防卫的特点1、行为人不知他人正在实行不法侵害。如果明知他人正在实行不法侵害而进行反击,则可能...  相似文献   

15.
论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基于认识错误而对本不存在的不法侵害实施的防卫行为。这种行为具有不法侵害事实的不存在性,主观目的的正当性和行为结果的危害性三个特征。包括对人的假想防卫和对事的假想防卫两种情形。假想防卫不能构成故意犯罪,但是有可能构成过失犯罪,也有可能不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6.
论无限防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后的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作了较大的修改,尤其是刑法第20条第三款确立了无限防卫(亦称无过当防卫)制度,这不仅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立法例,而且也更有利于我国刑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任务的实现,无疑是刑法修订的成功之举。一、无限防卫的特征所谓无限防卫(亦...  相似文献   

17.
论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基于认识错误而对本不存在的不法侵害实施的防卫行为.这种行为具有不法侵害事实的不存在性,主观目的的正当性和行为结果的危害性三个特征.包括对人的假想防卫和对事的假想防卫两种情形.假想防卫不能构成故意犯罪,但是有可能构成过失犯罪,也有可能不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8.
防卫限度论     
崔顺姬 《法制与社会》2011,(31):295-295
本文从防卫过当的本质和特征入手,分析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同时对特殊防卫权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求对防卫限度的问题作一个科学的分析与界定。  相似文献   

19.
论假想防卫     
正当防卫是公民在特定的前提条件下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一种合法行为。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在生活实践中会出现类似于正当防卫的情形,假想防卫就是一种非正当防卫行为。本文从假想防卫的概念和特征入手,讨论假想防卫的存在范围和刑事责任以区分其他非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20.
论偶然防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楷 《清华法学》2012,8(1):17-37
讨论偶然防卫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行为无价值论的既遂说,实际上是主观主义的观点,理由存在缺陷;行为无价值论的未遂说,出现了“偶然防卫虽然违法但在行为当时必须允许”、“偶然防卫在行为当时应当允许但事后应当受到处罚”等诸多无法克服的矛盾现象,并不可取;结果无价值论的未遂论,忽视了偶然防卫的危险判断与一般故意行为的危险判断的区分,结论存在疑问;结果无价值论的二分说,得出了偶然防卫者的法益因为缺乏防卫意识而丧失的不当结论,并不可采;结果无价值论(防卫意识不要说)的无罪说,首尾一贯、结论妥当、根据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