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翟昕 《世纪桥》2008,(1):25-26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整个共产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 ,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 ,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 ;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 ,曲解了列宁的思想 ,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 ,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事业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不可能有"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列 宁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虽然提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建成是一 国所不能完成的。斯大林后来改变了马、恩、列的观点,认为"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探讨"一国能否建成 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外政策的制定,具有战略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列宁“一国建成”思想与斯大林“一国建成”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列宁发展了“一战”期间提出的“一国胜利”论,形成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曲解了列宁的思想,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列宁的“一国建成”思想与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之间,在产生基础、基本内容、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等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别,应该将二者严格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起源于罗莎·卢森堡的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本质上同属于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阵营。但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未能区分列宁主义和打着列宁主义旗号的"斯大林模式",走向了脱离群众、脱离实践的道路,最终进入了一条死胡同。尤其是对恩格斯的误解,严重限制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度,使它成为一种脱离实践的空谈。与此相反,走出斯大林模式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一条通往共产主义的新道路,遗憾的是在理论方面,中国学者始终没有达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度,更不要谈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准确把握了。在这一意义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有助于我们重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民主社会主义否定列宁主义的基本论点是:列宁主义的道路是"暴力社会主义"道路,列宁主义的"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胜利"理论,等等。民主社会主义否定列宁主义的实质是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偶像化,变为对资产阶级来说的"无害的神像"的必然表现。警惕当前国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否定列宁主义,彻底肃清民主社会主义在我国的思想影响,在当前具有特别迫切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对无产阶级专政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列宁主义问题》,1953年俄文版,第30页)《斯大林选集》对这个定义译为:“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对资产阶级使用暴力为凭借的革命政权”。(《斯大林选集》上卷第219页)有的同志认为,按照这个译文,不管资产阶级反抗与否,也不管时间、地点、条  相似文献   

8.
否定斯大林是苏联亡国的根本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斯大林的态度,是一块鉴别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鉴别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有的派别总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斯大林,一个重要原因是斯大林坚决同帝国主义斗争。其实,斯大林的历史功绩在20世纪无与伦比。"斯大林模式"的生造,是西方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歪曲;斯大林的实践和理论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活水源头;斯大林问题对中国与世界的意义在于:它关系到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求是》2014,(4)
<正>深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对于全党全国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党的十八大标志着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领导人民开创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已经行进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国际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国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1915-1916年确实否定了以往关于社会主义将在欧洲国家几乎同时胜利、建立欧洲社会主义联邦的传统观点,主张社会主义将在欧洲某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当时主张一国胜利是暗指俄国,到1917年才明指俄国。列宁当时主张的一国胜利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同时开始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社会革命”,但是并非指一国可以完成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即并非指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苏共历史上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争论,实质是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在党中央的权力地位而发动的一场披着理论争论外衣的权力斗争,用以彻底击败托洛茨基反对派。  相似文献   

11.
近来,有论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同前苏联模式混为一谈,并提出"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这种概念是"可疑的",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是一个"假命题"。那么,究竟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12.
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对于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社会主义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没有比斯大林模式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的了.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作过原则性的预测,列宁对于“完全的社会主义”以及如何通往社会主义也有一定的设想,但是作为一种成型的、相对完整的社会主义体制、社会主义国家形态,第一次由斯大林领导着变为现实.四五十年代在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的时候,正是斯大林模式代表着现实社会主义的荣誉形象.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吸引力.当然,斯大林模式远不是完善的,特别是当具体条件变化了而它却僵化和凝固化了的时候,必然给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伤害.实践证明.这种伤害是巨大的.此外,我们之所以重视对斯大林模  相似文献   

13.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是小平同志首先提出来的,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否定和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和特点,特别是一些具体的制度和机制,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发展.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不可动摇的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分配上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应该是民主制.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系列提法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叶平 《求实》2001,(Z1)
社会主义从 1917年的十月革命算起 ,至今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了。在这期间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模式。但从模式存在的范围和影响来看 ,斯大林探索的社会主义模式和邓小平探索的社会主义模式存在范围最大、影响力也最大 ,不同的是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已成为历史陈迹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还在中国大地上辉煌地存在着。因此 ,对比这两种社会主义模式 ,总结斯大林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对我们继续在理论上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 ,在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都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意义。近百年的社会主义模式探…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意识张全新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发展系列,伴随着如此的历史进程:从无产阶级世界观及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任务目标的认识成为科学的理论学说,到无产阶级革命付诸实践并在一国首先胜利,而且由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共同胜利向一国首先胜利、一国首先建成转变的历史轨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进一步展现出一国首先崛起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蕴含着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发生的因素,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侧重一国首先胜利,斯大林则主张一国首先建成社会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新的变化,新时代的中国一枝独秀,坚定地高扬起科学社会主义大旗,呈现出社会主义在中国首先崛起的历史趋势。这一崛起是以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崛起,而非建立新的霸权。探讨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进路,对我们坚持自信自立,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科学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场域,具有重要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每逢重大历史时刻,我们党总能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思想纲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打开新局面、开辟新境界。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了,这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上,我们党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就推进党和国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比较明显地继承和发扬了列宁主义,尤其是列宁主义的新经济政策。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更多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整体趋向上来看,是由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奋斗》2017,(23)
正(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等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相似文献   

20.
思想领域的社会主义不同流派同社会制度方面的社会主义不同模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混淆在一起.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模式问题,理论上必须区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这些本质特征的具体实现形式这样两个屡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在基本制度方面是相同的,搞的都是社会主义,但在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方面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的两种模式.在这两个层次的关系上,基本制度是根本的,具体体制、运行机翻是从属的,它们是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因而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是"大同小异".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必须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