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导阶段、乡村集体所有制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级阶段、家庭承包经营制的中级阶段。从四个阶段的变迁轨迹可以看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过程,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交互替代过程。同时也是所有权主体绩效偏好与农民绩效偏好趋同的过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趋势是:农地产权多元化,家庭承包土地物权化,农地产权流动化、资产化、价值化和货币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地经营细碎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海霞  任大鹏 《求实》2008,(3):86-88
我国农地经营细碎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和制度因素三个方面.日本农地小而散的格局与我国极其相似,其农地政策演变过程及成功的制度措施,对于明晰我国农地制度的改革方向具有借鉴意义.当前,基于公平而导致的农地细碎化与基于效率而要求的农地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制度回应.既保护农户的承包经营权,同时改善农地经营的细碎化趋势,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3.
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使土地要素逐步市场化、资本化,是一项长期的渐进改革过程.透析农地使用权资本化运作的经济学原因,阐释农地使用权资本化运作的重大现实意义,从而在解构农地资本化运作所面临的制度、市场等诸多障碍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阶段产权制度变迁真正市场化的方式还太少,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则比较大,现实的和潜在的社会经济效应并不能掩盖产权制度变迁的“非效率”和高扬的交易成本,产权制度变迁存在的失衡因素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农地具有食物供给保障、基本收入保障、基本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替代等多种保障功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金融危机更加凸显了农地保障功能的重要价值.但农地保障功能尤其是社会保障替代功能的发挥,也给农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未来一个时期内,应通过农地产权制度、农地经营制度、城乡就业制度和城乡社保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来逐步剥离农地的社会保障替代功能,全面发挥农地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6.
魏丽莉 《唯实》2011,(10):61-65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体现了不同产权形式安排下中国共产党和农民利益关系的调整。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还权赋能,不断保证农民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和发展权利的历史,这是党执政兴国、富民安邦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发展阶段,建立行政权力在市场活动中的合法边界,在保障和尊重农民参与市场的交易权利和选择不同产权形式的自由权利之间达成均衡是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建立健全面向贫苦农民的社会劳动价值补偿制度、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建立和完善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产权制度等三大方面对完善社会主义新型农地产权制度作了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两大环境变化:一是进入农产品供给由过去的长期短缺走向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地区性相对过剩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二是加入WTO后农业必须参与国际竞争,农产品卖难问题更加突出,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这两大变化迫切需要农业发展中要体现公平与效率兼顾,效率优先的原则。提高农业发展效率,首先要解决提高农地使用效率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农地制度创新,农地制度创新的选择,在于建立土地流转制度。文章从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了福建农地制度创新的选择是建立土地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9.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复杂的理论问题。目前,理论界对于公平和效率关系的理解颇具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种观点:一、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二、主张公平优先,以公平促效率;三、认为二者同等重要,不应区分孰先孰后。一段时间以来,这几种观点处在一种相持状态,难分高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等理论和概念已经难以概括和反映已经发展了的复杂的土地产权关系,农地产权制度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地表产权关系,在进一步明确所有权主体、划清集体所有权边界的基础上,建立国家、乡镇、村、村民小组等多层次的公有权制度,设立地上权、耕作权、农地使用权、相邻权、地役权、垦拓权、矿地使用权、借用权、抵押权、承包权、入股权等产权;要完善相邻农地之间的产权关系,设立农地空间权.  相似文献   

11.
建 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现阶段的战略性任务之一。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看 ,产权制度改革都处于核心地位。根据产权经济学理论 ,产权对于效率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产权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 ,选择和寻求一种既能提高产权运行效率同时又能降低社会经济体制运转费用的制度安排 ,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所以 ,效率是产权改革的立足点。然而 ,在产权改革过程中 ,效率与公平始终是一对无法回避的矛盾。作为一种经济运行中与经济资源及其配置相关的权利 ,产权在其变革过程中 ,必然要涉及到公平问题。在企业产权改革中 ,如何使…  相似文献   

12.
冯继康 《理论学刊》2005,(6):101-102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作为农村土地制度体系中的基础与核心,其创新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近年来围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理论界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价值的思路,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本文认为,在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分离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国家与农民双重所有的土地产权主体结构,更有利于农村土地制度运行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农民维持生计最基本的保障。近年来,伴随农地非农化,农民的权益不断受到侵蚀。在农地转用过程中会产生巨额土地增值收益,由于没有从产权制度上引入土地发展权,致使失地农民无权享有土地增值收益。不公平的土地收益分配,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应尽快考虑将农地发展权引入土地增值的收益分配制度中,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邵彦敏 《理论学刊》2005,2(10):90-93
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其作用至关重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结合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实践,在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础上,科学归纳与概括其中蕴含的启示,从而为我国农地制度进一步创新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土地产权权能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变更的一般规律,总结出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对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启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制度变迁与农民土地权益演变关联紧密,由政府作为土地制度变迁的主体,进行制度创新,这是我国目前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发展中国家农地流转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农地流转的特征、经验教训和问题,认为我国现阶段农地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农地流转实现耕者有其田和农业规模经营的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展中国家农地制度变革的做法,顺利完成农地制度改革任务。具体措施是:农村集体土地可以让渡一些权利给农民;应吸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训,有序地实现农地流转;坚持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施各种有利、精准措施,加快我国农地流转步伐;利用市场机制创造有利于农地流转的公平环境。  相似文献   

17.
论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的回顾与总结,认为在新世纪要加速推进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地产权制度方面,不宜采用过激的方式,而应采用自我强化机制,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中现有产权模糊、产权残缺等缺陷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有不少共同点,如都强调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都把产权看成是一组可分可合的结合体,都强调产权制度会变迁,都分析了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的绩效。但由于两者在分析方法、研究视角和分析范式上存在重大差异,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大相径庭。我们应该应以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产权理论的合理部分,为中国的产权制度改革服务。  相似文献   

19.
公共事业凭单制的运作是一个凭单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其存在效率导向型、公平导向型、效率与公平兼顾型三种典型运作模式。采用凭单制供给公共事业虽有诸多好处,但其在具体运作中容易出现未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容易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有时并未促进成本降低和效益提高以及制度变迁的条件尚需进一步创造等实践困境。为了寻求破解困境的密码,需要从优化方案和改进技术来增进公平、建立保护措施和加强监管、让公共事业组织成为独立法人和市场主体、增强凭单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开放性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0.
农地的归属问题一直是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核心问题,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变动频繁.针对当前我国农地制度的创新困境,本文试图从国家(或政府)与农户两个利益主体对各自利益追求的角度,构建一个分析框架,描述建国以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轨迹.通过从历史角度的分析,得出当前农地制度是国家与农民之间利益分配的结果及权利的分配造成利益的分配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