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激志则宏     
赵亚兴 《学理论》2009,(3):51-51
到过杭州的人,大概不会忘记杭州城外的九溪十八涧。那里环境幽静,风光秀美,别有一番情趣。清末著名学者俞樾曾在一首诗里对她做过这样的描述:“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我更喜欢那里叮叮咚咚的泉水汇成的涓涓溪水。条条溪水涓涓流去,可她前进的道路并不那么通畅,除了大自然为她设置了重重障碍之外,在小溪流经的地方,还人为地堆积了或大、或小、或圆、或方各式各样的山石。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8,(Z2)
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水乡苏州桥多,明清时期有记载的桥就有四五百座,因此有"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之说。枫桥,在苏州算不上最精美,也谈不上最雄阔,然而,千百年来,却是诗人墨客吟诵最多的,尤其以唐朝诗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最为有名。踩着初冬暖阳,友人作伴,前往枫桥古镇探  相似文献   

3.
叶小沫  叶永和 《民主》2009,(12):44-46
在爸爸叶至善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叶圣陶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 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4.
一 做为中国历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乾隆作诗,确实“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然而艺术作品的质与量往往成反比,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诗,从自来水里一拧就出来的,只能是自来水。由于平均每天写两首诗,乾隆皇帝一生的大部分诗作不过是“分行的日记”,随手记心情记风景记事件而已。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7,(3)
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水乡苏州桥多,明清时期,有记载的桥就有四五百座,因此有”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之说。枫桥,在苏州算不上最精美的,也谈不上最雄阔的,然而,千百年来,却是诗人墨客吟诵最多的,尤其以唐朝诗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最为有名。踩着初冬暖阳,友人作伴,前往枫桥古镇探寻诗意里的古隋古韵。通过通往枫桥古镇的渔隐桥,沿着京杭大运河东岸的石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7,(5)
正元白,是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合称。将两个人合在一起说,不仅因为二人有近似的文学观念,还因为二人有特别深厚的友谊。公元810年,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曹参军,5年后返回长安。路过蓝桥驿时,元稹写下了一首诗。不久,白居易从京中被贬为江州司马,恰巧也路过蓝桥驿。他第一件事就是找寻元稹的诗。看到元稹的诗作后,白居易也写了一首。诗中写到:"蓝桥春雪君归日,  相似文献   

7.
东流 《瞭望》1992,(Z1)
《万首唐人绝句》一书所选白居易诗甚多,其中写到年龄、白发、衰病的就有五六十首。这种由壮年逐渐进入老年的心理状态,用诗的形式曲曲写之,在诗人的笔墨生涯中原是平常事,但对年龄相近的读者来说,却又极易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8.
张定浩 《党政论坛》2012,(20):27-27
哈罗德·布鲁姆在《读诗的艺术》里讲,“所有伟大的诗歌都要求我们被它占有。在记忆中拥有是开始,扩展我们的意识是目的”。如果要我挑选几首伟大的中文诗,《春江花月夜》一定在其中,这首诗里的不少句子都被后人引滥了,以至于很多人都误以为自己读过这首诗。闻一多称赞这首诗是“诗中的诗,  相似文献   

9.
刘亦实 《各界》2013,(10):22-23
胡适学识渊博,一生著述甚丰.仅白话诗就写了千余首,其中有一些诗,胡适自称之为"应酬诗".如《胡适日记》(1937年卷)中就有他做的几首"应酬诗"的记载:"1月6日,傅作义为先父子余公建纪念堂,来函征文,附上行状.历述他年少时种菜挑担,赶马车,颇能纪实,今特做小诗:拿得起鞭子,挑得起重担,靠自己的力气起家,这是个有担当的汉子."傅作义将军读了胡适寄来的诗,很是高兴,认为诗写得好,朴实洒脱,挺有味道,很感谢.  相似文献   

10.
夏晓虹 《各界》2008,(4):87-90
说到秋瑾的婚姻,1896年,她在湖南湘潭和当地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结婚了,丈夫叫王子芳.王子芳这个名字很长时间都被人弄错,一直都把他的字当作本名,他的字叫延钧.秋瑾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当时她的父亲在湖南做官.秋瑾对这桩婚姻始终都不满意.她在湖南时写了很多诗,这些诗读起来跟那些传统的闺怨诗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在那些思亲诗中,特别突出地表达了秋瑾对家人深切的怀念.有些诗写得声泪俱下,比如有一首诗写她刚刚和家人分离:"昨宵犹是在亲前,今日相思隔楚天."……  相似文献   

11.
徐有光 《团结》2008,(1):45-48
朱蕴山是我国现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是不断追求进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者和爱国者。朱蕴山是一位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上千首诗作。他的人生也像一首诗,像诗一样壮丽,像诗一样豪迈,也有着诗一样的意境。他像一首史诗——他的人生足迹与历史的步伐步步相印;他像一首抒情诗——毕生都在抒发着对革命的钟情和对祖国的爱情!  相似文献   

12.
邻家尽相识     
赵丽宏 《民主》2013,(4):62-64
杜甫虽然有时自比陶潜,但他在草堂过的并非隐士生活。尽管地处偏僻,杜甫还是结识了周围的邻居,并和他们和睦友好地相处。在草堂诗篇中,可以读到不少和邻居有关的篇章。写到和邻居交往,杜甫的笔下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欣喜和温情。五律《寒食》,是杜甫在草堂安家后不久写的一首诗,寒食,即清明,是初春时节,杜甫在诗中写到了他的邻居们:  相似文献   

13.
嘉陵集团被誉为“中国摩托车工业的排头兵”。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嘉陵腾飞的一条重要原因。以人为中心,是嘉陵管理文化的根本特征。“TS思想工作法”是嘉陵人在实践中总结创造的一种以促进企业发展、追求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着眼于发挥人的因素、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T”是“体”字的首写拼音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群体、载体”的简称;“S”是“要素”中“素”字的首写拼音字母,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环境要素、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的简称。  相似文献   

14.
天一马 《各界》2011,(6):72-73
清道光五年(1825年)冬,龚自珍写了一首《咏史》诗,其中有一句“避席畏闻文字狱”。大意是,友朋聚会,本可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但席间有人谈到文字狱,因不忍听、不敢听,只好退席,落荒而逃。  相似文献   

15.
刊首寄语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是一首解放以前写在龙华狱中的诗,诗句强烈地抒发了砸烂旧社会、迎接新社会的革命胸怀.正是革命先烈们前赴后继的战斗,才迎来了上海的解放,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历史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而比较则是学习这本教科书的好方法.社会主义既然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那么它就不怕比较;相反,它还要在比较中充  相似文献   

16.
倾听庐山     
去庐山,首先想到的就是那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庐山的诗词不计其数,怎么偏偏就想到这首来呢?这首诗流传得比  相似文献   

17.
美美 《侨园》2014,(12):45-45
蔡文姬,名蔡琰,字文姬,是中国东汉末年的女诗人。陈留围(今河南杞县南)人。其父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悲愤诗》是蔡文姬和董祀婚后所作,她在诗中饱含血泪叙述了长期痛苦的经历。这首诗可贵之处,不仅写了个人的遭遇,也写出了广大人民的苦难,是对东汉王朝腐朽统治和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揭露和控诉。  相似文献   

18.
思文 《各界》2010,(2):1-1
春老何需叹落英,陌上夏日花更红;后来自有蓬勃在,极目四野一望青。这首诗,是王汶石写于1993年6月间,时逢陕西省作家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是他心迹的表露,也是他坦诚的抒怀。  相似文献   

19.
纪扬 《瞭望》1986,(12)
在河北师范大学的学生同解放军英模汇报团的同志们举行的一次联欢会上,主持会的大学生热情邀请参加联欢的高占祥为他们朗诵。高占祥旋即朗诵了他自己写的一首诗,大学生们听后使劲鼓掌。这倒并非因为这首诗写得如何精彩,也绝非因为他是河北省的父母官,而是因为大学生们把他当作自己可信赖的朋友。 高占祥是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之后,他先后到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化工  相似文献   

20.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写过一篇《世事无如纠谬难》的短文。文中讲到,旧年忽然传出一首“雪芹诗”,起句是“爱此一拳石”,结句是“潇洒作顽仙”。一时轰动九州。后来,有人得了晚近人的诗集一册,那诗就在集内,是被人“抽”出来伪称雪芹之作,以骗世人的。时隔不久,在一次红学会议上,有人据那本诗集当众辨伪。按说,在事实面前,决不致于再以伪传伪了吧?其实不然,许多人照样引用播传不误。所以,周先生不无感慨地说,世上万事,以妄为实,认假作真,沿讹袭误,那“便当”得很,真如大江东去,“水流就下”,如若把它纠正过来,可就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