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 ,我国已经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制度 ,允许土地承包 30年不变 ,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中央提出 ,要继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稳定土地制度 ,使农民放心生产 ;同时 ,在坚持土地所有权国有的前提下 ,允许采用多种形式 ,把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这是我国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反映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迫切要求。因此 ,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适时推进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难点。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从 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农业发…  相似文献   

2.
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这实质上是在充分肯定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健全和完善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笔者认为,抓住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就抓住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徐翔,罗燕莉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中最根本的一项制度,产权制度变革是深化农村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把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的第一步改革,把全面引人市场机制视为农村第二步改革的话,那么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一、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严重削弱的表现建立和发展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但是,近年来,在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些地方由于片面强调“分”的作用,忽视了“统”的功能,在一段时里,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5.
在党和国家酝酿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及改革开放起步之初,山西是全国最早推行包产到户的省份,也是在全国较早确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考察山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的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发展规律,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桂花 《党史博采》2008,(12):10-13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改革,又是从推行生产贵任制,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的,并最终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成了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后来,它被确立为我国农村基本的经营制度,长期坚持和稳定下来。本文回顾河北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过程,以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相似文献   

7.
界定产权关系,实行所有权、占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分离,或者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进行股份制改造.重组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在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过程中,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遇到了一些始料不及的难题,这就十分必要对“两权分离”进行慎密地重新认识。一、“两权分离”的实质“两权分离”这一命题是在我国改革初期经济理论界首先提出来的。它是在认真总结了我国广大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成功经验后,旨在将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  相似文献   

8.
农村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但还远未实现市场经济。障碍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农村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攻破的主要堡垒是土地制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土地市场的内在调节机制,推进土地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即从家庭承包的土地制度转化为规模经营的土地制度。 一、现行的土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从农业合作化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的这一整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农业家庭经营组织形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原 《求是》2000,(12)
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由集体农业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转向家庭农业的经营组织形式。80年代中期前,家庭农业带来了我国农业的超常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家庭土地承包制制度优势的释放,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所放慢,同时随着对土地规模经营的探索,有人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造成了规模经营的困难,农业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体制是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10.
张晖 《支部生活》2011,(5):53-54
1979年至1983年底,云南从边疆到内地,从山区到坝区,逐步推行了以“两包”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在我国农村的逐步普遍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然而,在农业经济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适应农业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要求,并坚持土地制度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深  相似文献   

12.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在一些地方已经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稳定完善双层经营机制,关键是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才能引导农民珍惜土地,增加投入,培肥地力,逐步提高产出率;才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保持农村稳定。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决不能动摇。”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制度的核心是土地承包关系,即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户向集体承包,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说家庭承包经营是主要形式;二是说土地主要由家庭承包经营。农村改革以来,这一经营体制,作为党在农村的一项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一直是明确和稳定的。但随着农村第一轮土地承包陆续到期,开始第二轮土地承包,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意缩短土地承包期;二是收回部分承包地。为此,中共中央召开全会专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4.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极大地解放和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但目前农村土地制度在产权主体和运作方式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市场经济对其要求不相适应。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在坚持土地公有、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原则下,针对不同地区具体情况分别进行。  相似文献   

15.
对农村两大发展趋势的研究王悦之,宋学文,刘昌毅一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胶东和苏南等地农村,近年来出现了两种引人注目的改革发展模式:一种是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通过建立正常的土地流转制度,实行土地有偿使用,使土地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全面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就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双层经营的涵义;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下能否实现规模经营;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等问题谈点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陈永昌 《奋斗》2001,(8):16-16,2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这是我国继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所有制改革的第二步有益探索,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我省作为农业大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当前党在农村实行的政策与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有所不同,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议论,一些人对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产生了怀疑,认为农村推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笔者不敢苟同这种看法。我认为家庭联产承包制不是对农业合作化的否定,而是农业合作化的完善和发展。 一、从总体上来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合作化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标志。在我国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后,虽然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但由于我国的家庭经营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存在着生产经营规模过小、统一经营层次薄弱、土地制度设计混乱等一系列弊端。必须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使其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正在我国各地悄然兴起。从实际出发,分析土地流转的必然性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必然性1.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内在要求。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现行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征。为了稳定这一制度,1984年中央明确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针对第一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的情况,中央又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农村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意味着农民获得了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当农民与集体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