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江永 《东北亚论坛》2020,(3):3-16,127
在世界大变局中,战后国际格局重大变化的主要标志是“世界老二”易位。苏联、日本皆不例外;21世纪以来欧盟也由盛转衰。未来国际格局可能有三种前景:1.中美两极对抗体制;2.中美竞争合作的“两极多元体制”;3.世界各大力量多元并存,构建多元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要看世界潮流是走向和平多边主义还是暴力多边主义。中国实现伟大复兴后的战略选择是“济弱扶倾”,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做贡献。日本面临的战略选择是:继续在《日本国宪法》下走和平发展道路,还是修改宪法,成为“能战国家”的一员,加入暴力强权的多边主义?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与国际协调,还是搞排他经济集团,远交近攻,以中国为竞争对手?利用中美对立从中渔利,还是促进中美协调而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妥善处理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归属认知争议和台湾问题,还是重走历史老路?囿于冷战思维和传统权力政治的现实主义决策逻辑,同中国搞战略对抗,还是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与中国加强合作?这些战略选择将关乎未来30年的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2.
军事结盟与国家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都在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以建立多极制衡的世界秩序,从而既能维护世界和平,也能保障国家安全。但是有一些大国、强国没有摆脱冷战思维的束缚,逆世界潮流而动,大搞军备竞赛,对奉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采取歧视、甚至是敌视的态度。特别是他们人为树立对立面,进一步强化军事结盟,企图以此来维护其“国家安全”,建立由它们主宰的世界秩序,实现其霸权目标。事实上,无论是从世界发展的历史、现状还是从军事结盟的基础来看,军事结盟既不能带来世界和平,也不能提高国家的安全系数。一、世界发展史昭示我们,…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体系处于一种大变动、大动荡的局面之中。本文沿着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国际体系转型不同阶段所处的地位,梳理了与之相对应的美国一塔利班关系走向的3个阶段,即间接支持及有限接触时期(1994至2001年)、严厉打击时期(2001年“9·11”至2009年初)和交好“温和塔利班”、打击极端塔利班时期(2009年迄今)。国际社会已进入“一超多强”且“一超衰落”的新时期,美国-塔利班关系的未来走向与公正舍理中东政策的制定以及引导伊斯兰世界融入国际体系这两大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重建全球战略稳定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时期,以“反导条约”和核不扩散条约为标志的世界战略稳定,虽然主要适应了美苏争霸世界的需要,但对防止核武器扩散和爆发核战争,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冷战后,特别是美国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后,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谋求建立新的全球战略稳定是各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从长远看,当前美国的极端单边主义安全战略没有出路。国际社会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加强合作,才是确保世界战略稳定和各国安全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5.
民主和平论(The Democratic Peace Theory)是冷战后风行西方世界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一。它在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下,将西方民主国家与所谓非民主国家对立起来,强调东西方对抗的两极格局,进而成为某些西方大国外交政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主流国际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在思潮方面主要有“ 共产主义失败 论” 、“ 历史终结论” 、“ 文明冲突论” 、“ 民主和平论” 、“ 第三条道路” 、“ 主权理论” ; 在理论研究方面主 要有“ 建构主义理论” 、“ 后现代主义” 、“ 全球治理理论” 、“ 国际社会理论” 、“ 国际机制论” 、“ 多边主 义” 、“ 现实主义” 、“ 世界秩序新论” ; 在政策方面主要有“ 人权外交” 、“ 新干涉主义” 、“ 单边主义” 。这 些不同方面揭示了各自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预示着未来国际政治研究的 发展趋势 。  相似文献   

7.
地缘重心与世界政治的支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0 0年前地缘政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强调国家的权力增长与空间扩张的关系、海权与陆权的对抗。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 ,尽管这种支撑强权政治的理论仍对一些国家的战略选择产生影响 ,但它对现实国际政治的解释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文章尝试着从一个新的地缘政治视角 :“地缘重心论” ,来分析现实国际关系 ,强调地缘重心国是区域一体化的引擎 ,是世界政治的支点。同时认为可以从地缘重心的角度分析当前国际关系地缘板块结构中发生国际冲突的脉络。文章主张各个地缘重心国之间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协调与合作 ,建构一个稳定的世界秩序 ,维持人类的长久和平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论中美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苏“三角关系”,曾给“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冷战结束后,中美俄关系呈现出新的形态,再用传统的“三角关系”概念审视三国关系已不合时宜。进入新世纪,我们应“与时俱进”,努力推动并行不悖的中美、中俄“双边”关系,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主和平论"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后 ,“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持续升温。持此观点的人一直运用作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铁律”的“民主和平论”来论证所谓“中国威胁”。文章认为 ,“民主和平论”及其演绎出的“中国威胁论” ,从本质上看是在宣扬一种历史上一直存在的“西优东劣”的“善恶对立”式的寓言。文章得出结论认为 ,依据“民主和平论”推断“中国威胁论” ,其自身恰恰体现出的是其反民主、反和平和对当今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 ,美印关系的进展引人注目。通过 1998年后的战略对话和最高领导人的互访 ,以及 9 11后两国关系的转型 ,到今年年初双方宣布“下一步战略伙伴”倡议 ,双边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基于共同的价值和利益 ,华盛顿和新德里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合作。但在双边关系不断升温的同时 ,两国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仍存在分歧。美印战略伙伴是暂时现象 ,还是会进一步走向战略同盟 ?这值得我们关注和准备必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经过后冷战10年力量消长的演变,中美俄三方打交道的国际环境和基础在继续发生重大而深刻的新变化。中美俄相互依存和互动仍将对世界和平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但与过去战略“大三角”显著不同的是,这一新三边关系在可见的将来不大可能成为牵动全局的轴心,正逐渐演变成为一种 “柔性三角”的新三边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旧的世界格局已被打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的时刻,人们都在关注着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的发展?拉丁美洲作为最早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地区,将在未来的国际新秩序中居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 一在80年代和90年代交接之际,世界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以美国和北约集团为一方和以苏联和华约集团为另一方的战后冷战体制的突然崩溃,标志着由美苏两霸争夺世界的旧格局的结束。但这一变化是在和平条件下以美国的得势和苏联的退却而实现的。这将对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巴西的"大国外交"战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应对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战略新格局,巴西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巴西在继续稳定与美国和欧洲国家传统关系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发展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同拉美邻国和发展中大国的关系,以便在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进程中,体现和发挥巴西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的政治作用和影响力,在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中为巴西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卢拉政府执政两年来所推行的外交政策以及在国际上展开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外交活动,是巴西外交新战略的体现,是前政府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存世界秩序向何处去?现阶段的全球化向何处去?这是当今世界,也是金砖合作面对的两大根本挑战。金砖合作能否在维持世界秩序、创造新的世界秩序上发挥关键作用?金砖合作能否矫正全球化、创造有意义的"新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战略建议:金砖合作应该就世界秩序和全球化议题举行高峰会议,以超越目前的"务实合作"。在经济和金融上,金砖的"新发展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等正在建设和运行的新兴国际金融(发展融资)机构要成为以"新发展"为目标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实验。在和平与安全上,金砖合作也要进一步制度化,成为以世界和平为目标的全球安全治理实验——全球协调。  相似文献   

15.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在全世界本应团结起来共同抗疫之时,美国政府却意欲对华发动“新冷战”,这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破坏。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关系的正确方向”中美智库媒体视频论坛上指出,当前中美关系正“面临1979年建交以来最严重的挑战”,他呼吁中美关系“能够重回正轨,真正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本刊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邀约5位国际知名学者撰文,全面阐释国际社会呼吁美国摒弃冷战思维,在相互对话的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并致力于人类团结的观点。学者们认为,任何形式的“新冷战”都完全违背人类的利益,全世界要反对“新冷战”,并在共同抗击疫情、反对战争、应对气候变化、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共同促进经济和平发展等方面更加团结和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崛起的"和平性"判读--关于"和平崛起"的理论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崛起是否是和平的崛起 ?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分三个方面讨论“和平”与“崛起”之间的关系 :(1 )如何把中国“和平崛起”或者“崛起和平”的问题具体化 ;(2 )中国如何能做到“和平崛起”或者“崛起和平” ;(3)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一种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变化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结束后,世界秩序发生重大变化。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但是,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持续不断,国际恐怖主义成为新的安全威胁,美国的新干涉主义政策成为新的战争形式。两大意识形态对抗支配国际关系的时代已经结束,国家利益重新置于外交政策的首要地位。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际相互依存关系,扩大了寻求共同利益和国际合作的基础,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和冲突。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多极均衡基础上构建世界新秩序是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冷战后美国与拉丁美洲关系的思考洪国起,王晓德冷战格局是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产物。随着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的发展,这种阻碍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强权政治格局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它最终走向崩溃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1991年底苏联的解体标...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亚面临着“颜色革命”的挑战,我们认为至少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最近30年,世界上有三大运动,即“民主化”运动、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和当代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相互碰撞和交织,搅得世界不得安宁。从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开始的“革命”,成为“民主化”“第三波”的第三个高潮。必须注意的是,西方鼓动的“民主化”运动是当代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和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催生婆”。其中,美国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第二,后冷战时期,世界格局并未定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大战略在不断变化,美国在“敌人”问题上陷入迷茫之中。伦敦七七大爆炸,对于美国为首的西方的选择是继续推进“颜色革命”,还是“反恐”?第三,“颜色革命”崇尚的是“选举政治”,后苏联共和国在这种“选举政治”的淫威下进入新一轮总统大选期,这正是最近几年“颜色革命”横行的契机;第四,“安集延事件”生动地表现出“民主化”运动在那里与“三股势力”不期而遇,搅成一团,发生“化学变化”。目前,影响中亚政局走向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一是美国大战略方向不明,其作用就是在世界各地“搅局”,中亚也就难免受害;二是地区集体安全体制构建前景不明;三是中亚地缘政治形势异常复杂。另外,俄罗斯若在“颜色革命”冲击下“失守”,中亚的地缘政治形势必将发生重大变化。结论是,在上述背景下,中亚政局走向十分微妙,在某些地方,特别是费尔干纳局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0.
时代主题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二战后,随着新的世界大战危险基本消失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潮减退,时代主题逐步从“战争与革命”转为“和平与发展”。 “冷战”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进一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时代主题更为凸显,内涵愈益丰富和深化。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对时代主题做出新判断,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发生根本性调整。20多年来,中国一直顺应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前进。中国逐步形成新安全观和新发展观,与世界各国谋求并扩大共识。中国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中谋求自身的发展,日益成为推进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