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典”已经远去,历史似又重演。当然,登场的主角不同。就在全球金融危机还没完没了之时,甲型H1N1流感突然来袭,给世界又添了几分惊恐。4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这次流感级别为人际间传播的4级警告,并在短短的两天之后,将警告级别提升到5级,意味着人类已经失去了遏制这种陌生的甲型H1N1型病毒的最佳时机,它已经轻易地突破了国家边界,并可能通过人际传播的途径而大规模爆发。  相似文献   

2.
现在.书信作为一种传统的联络交流方式离我们渐行渐远。更多的人不是选择“电话”、“E—mail”和手机短信.就是选择“QQ”和“MSN”,而仍选用书信递亲情、友情、爱情的少之又少。对某部120余名官兵进行调查显示.入伍后基本不写信的占85%.偶尔写信的占11%.经常写信的只有4%。对此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这种传统的通信方式真的已经被时代发展“OUT”了吗?  相似文献   

3.
狙击SARS     
尽管SARS的硝烟离我们远去,我们却不能忘记狙击SARS的日日夜夜。 天灾人祸尽管会造成损失,但它却阻挡不住一个朝气蓬勃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其对后现代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的"文革"已经远去,但作为文化的"文革"却在警示着我们.新时期以来,有关"文革"的批判与反思此起彼伏.今天当我们回顾历史,在现代、后现代化语境中反思"文革"时,不无惊奇地发现,"文革"思维并没有远去,其影像还依稀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些角落.  相似文献   

5.
邱峰 《台声》2013,(3):91-91
在人生的长河中,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唯有亲情永远刻骨铭心。即便有一天亲人远去,但他们的那份亲情将永远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6.
近期,一批所谓“彭宇案”及其判决受到舆论的持续关注,并被认定为“道德滑坡”、社会冷漠的原因。似乎在一切人际碰撞中,老年人都倾向于讹钱,而年轻人都是助人为乐者。这种看法其实很粗鄙,客观上,它替我们社会的道德冷漠找到了一个牵强的借口。  相似文献   

7.
气节     
姜龙飞 《人民公安》2010,(15):63-63
我们和历史的距离正在远去,我们和记忆的距离却不该远去,偶尔,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在弹冠相庆时,让气节的灵光测一测彼此的骨密度,兴许有强身健魂之效。  相似文献   

8.
1 胡风与鲁迅,曾经有过非同一 般的来往关系。翻开《鲁迅日 记》,我们即可发现,胡风与鲁迅自从1934年2月13日第一次在上海见面后(胡风《回忆参加“左联”前后》谓第一次见面为1933年7月,但《迅日记》没有记载),关系一直十分密切。 他们之间的书信来往十分频繁:从1934年1月起到1936年10月鲁迅病逝止,胡风曾给鲁迅书信五十二封,鲁迅亦曾给胡风书信二十三封(《鲁迅书信集》现存六封)。有时鲁迅几天内能连续收到胡风的书信,而鲁迅也几乎重要书信必复。这个  相似文献   

9.
辽宁暴风雪中12跪难救一命的悲凉已离我们远去,但整个社会关于道德和良知的思考却不能停止。绝境中,为何举手之劳变得如此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珍贵文献。其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以下简称《书信》)中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论述,对于我们树立唯物史观,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时代潮》2001,(1)
20世纪的最后一个假日"黄金周"已经离我们远去,新世纪的假日正向我们走来,过去的假日曾给我们留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但也留下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发展假日经济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相似文献   

12.
张建梅 《传承》2011,(29):68-69
通过实证调研数据深入分析大学生人际主观因素对抑郁的影响,发现大学生被试抑郁组与对照组在人际主观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抑郁与人际安全存在显著负相关,与人际张力、人际疑虑和人际报复存在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人际主观因素对抑郁有重要影响,其中,人际安全对抑郁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被王戎笙等人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新潮》著作权”案,其根本冲突乃是“郭沫若致陈明远书信真伪问题”,已延续5个年头了。但迄今学术界一直没有认同王戎笙等人的所谓“铁案”。例如李辉先生明确表示:“关于郭沫若写给陈明远的信的真伪,……不断有争论,但尚无定论。所以我在这里,暂且将之视为真实的史料来引用、来参考。”可见,王戎笙所谓“陈明远伪造郭沫若书信几十封,是中国近代史上伪造名人书信最显眼的例子。”(引自《北京观察》2000年第10期第54页)不过是他自己一相情愿的武断和幻觉而已。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距今102年,但历史并没有远去.上大学的时候,我的一个老师讲"五四运动"时,强调了一个被人们忽视的观点:他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融入世界,但又不断受挫的历史.而"五四运动"之所以爆发,一个原因就是融入失败.而近年来,随着"芯片"危机,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围堵、制裁和诬蔑,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同他们的专相比较,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长处,是我们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不可缺少的教材。书信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经济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历史台力论、历史中的必然和偶然等观点做了创新性解释。恩格斯晚年的书信是我们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必读之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复杂的鲁迅现象不仅是文学历史现象,而且是不断被现实影响也在影响现实的思想文化现象。有些青年作家或说鲁迅“他离我们挺远的,没有指导意义”,或说“我离他太远,不可想象”①,倒也尚未成文。成文后发表的《远去的鲁迅》则表达了老年学者的观点,其忧思虽令人有某些同感,却也不尽以为然。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海内外一度对新儒学的呼唤声中,在迈向21世纪之际,鲁迅“远去”了吗?  诚如《远去的鲁迅》作者所言,“从时间的观念看,鲁迅的生命实体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确实是“无论是谁都必须承认的事实”②。文化巨人鲁…  相似文献   

17.
牛年远去,虎年走来,一元复始,岁月峥嵘。想起去年这个时候,一个词高频率地在中国出现,这就是"信心"。如今,当我们跨越虎年门坎,回望过去的一年之际,梳理曾经的点滴之时,我们蓦然发现,信心已经被验证,信心已经被镌刻,信心已经被放大,"中国信心"已经成为特殊的名词,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凝聚成为一种力量,固化为一段传奇。  相似文献   

18.
海山 《当代广西》2005,(1):37-3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在我们的脑海里,总有那么一些人,当提起他们时,让我们感动,给我们激励。即使,他们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认真与执着,他们的创造与追求,他们的无私与奉献,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相似文献   

19.
《天津政协公报》2011,(5):37-37
<正>毛泽东书信开头的称呼,对党内的人,一般称同志,个别称职务、兄和老;对党外的人,一般称先生,个别称职务、兄、夫子、和学长等,但对一些社会影响较大者则在称呼下面再加上"阁下"、"左右"、"道席"、"有道"、"勋鉴"、"大鉴"、"台鉴"、"共鉴"、"惠鉴"之词。兄,在旧书信中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尊称,并非专指比自己年长的平辈人的称呼,被称为兄者,有些比毛泽东年轻。夫子,是对老师的专用敬称。阁下,是书信中对人的敬称。左右,在书信中不直呼对方,而说左右的人,表示对对方的  相似文献   

20.
明确思想工作的三个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宁 《前进》2000,(3):13-14
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有一个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定位问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也面临一个必须摆脱一段时间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只由政工干部或者领导干部来做这种被动局面的问题。之所以这样说 ,其原因在于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 ,尽管我们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要“齐抓共管”、“多方配合”的要求不绝于耳 ,但不能不面对的客观事实在于 ,思想政治工作 ,无论在企业 ,还是在机关、学校等基层组织中 ,我们程度不等地已经习惯于以为是对群众而言的 ,似乎只有作为“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