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4个方面,一、中国法律网站现状;二、中国法律网站发展趋势;三、中国法律网站分类;四、北大法律信息网介绍,对中国的法律网站工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司法培训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律秩序的构成要素中,人的因素,特别是法律职业人的主观因素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倘若没有有学识的法律专家决定性的参与,不管在什么地方,从来未曾有过某种程度在形式上有所发展的法:”社会主义国家崇尚法治,排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自身独有的精神和样式.中国法律起源于部落联盟时期,而初级形态的法律文化则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时期.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脉络是:“众议法”文化—神判法文化——先例法文化——定式法文化——制定法文化——混合法文化.中国法律独有的伦理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政治运行和思想意识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积极、中性、消极三方面的价值,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扬光大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遗产,对我国的法治理论建设和立法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法律渊源--以法学方法和法律方法为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龙  刘诚 《法律科学》2005,23(2):3-8
从法律方法的角度看法律适用是一个关于“法律是什么”的认识理性 ,而法律适用中法律渊源内部冲突的解决是一个“如何实现法律”的技艺理性。从两者的关系上看 ,认识“法律是什么”是“如何实现法律”的起点 ,“法律是什么”也仰赖于“法律如何实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律英译需要规范统一术语译名.法律术语英译涉及多种因素,本文就影响中国法律术语英译的三个重要因素:法律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和术语翻译规律作出分析,旨在对法律术语的统一与规范化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 学者们对于国际私法调整对象,虽然认识不尽相同,各持己见,但认为国际私法是解决法律冲突的看法却比较一致。问题是,对于什么是法律冲突,法律冲突发生在何时与何地,以及发生法律冲突的法律条件是什么,见解迥异。某些国际私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现状着手,根据客观实际提出了两个命题,并对之分别论证: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提出应该明确的将"行政规章、司法解释"全部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范畴;二是宪法要在"制定法律、修改法律、废除法律、法律清理"等"法律体系建构与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发挥其"立法指引"、"系统规范"、"责任追究"等三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法律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法律演进有时潜移默化,有时波澜壮阔。但无论以什么方式进行,却都无时无刻不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因为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和人类历史的相似性,使得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成为可能。它们或者是以自己的独特作用影响着法律演进,或者形成合力,推动着法律演进的进行。但是他们无论以什么形式做功,都对法律的演进和法律的现代化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二、法律监督权与检察权法律监督权与检察权到底是一种是什么关系,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检察权实际上就是法律监督权。在这些学者看来,法律监督权与检察权,是一个事物的两种命题,或者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同一事物。当我们提及法律监督权的时候,强调的是它的性质和功能;当我们提及检察权的时候,强调的是它的具体权能和实际行使。有时提法律监督权,有时提检察权,并不意味着概念上的混乱或矛盾,只能说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术语,关注的重点不同。[1]而有学者则认为,在我国,检察权并称为法律监督权,是法律监督权与检察权的重合和异化…  相似文献   

10.
一个全新的社会,需要一门新的法律科学.法律知识化巳成为知识社会背景下中国法学转型的时代要求.尽管法律知识化的主张是多元的,但从其整体看,它承袭了后现代法学的衣钵,坚持以下核心观点:即将法律知识化概括为法律哲学化、法律科学化和法律平民化三个实体逻辑贯通的维度.其中,哲学化的使命是将法学从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还原为一个价值问题;科学化增强了法学理想图景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平民化则打破了法学的神秘性,扩大了公民的法律参与.经由此三个维度,法律知识化之科学含义方能得以丰满和立体化凸现.  相似文献   

11.
《职员录》等文献资料的研究表明,法律移植是民国初期修订法律馆修律的主要手段。民初修订法律馆沿袭清末的做法,以移植大陆法系德、日两国的法律为主,兼及大陆法系的法国、奥地利和英美法系的英国等国的法律。修订法律馆汇集了一批当时的法律精英,这也是实现法律移植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在移植外国法的同时,对清末法律修订中过分仿效德日法律的不足有所反省和矫正,而对本土化有所重视。这一点在《第二次民律草案》中的物权、亲属、继承三编中体现得较为明显。由于政治、社会等条件的限制,在民国初期,除个别法律草案得以颁布实施外,大部分法律草案都束之高阁了。从这一角度讲,民初修订法律馆所做的法律移植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其命运和其前身清末修订法律馆相似。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法律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少琼 《中国司法》2004,(12):70-73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出现,是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必然产物,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给土地管理行政法律关系注入了新的内容;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变化,同时标志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这一新型法律行为的产生。那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以下简称“土地出让合同”)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表现形式,其法律性质是什么呢?只有明确界定土地出让合同的法律性质后,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其内容、履行、法律责任的种类、承担及其调整手段,从而实现保护资源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一、当前对土地出让合同法律性质的几种认识当前在我国的…  相似文献   

13.
谢觉哉法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有三个突出特征贯穿始终:人民性的法律价值品格、实践型的方法论、法律的群众路线。法律的人民性的价值属性和价值立场,使法律获得了现代正当性;实践型法学方法论的运用,则使法律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最大实效;法律的人民性价值和实践型方法,最终交汇于法律的群众路线,而获得了完美融合与有机统一。谢觉哉法律理论,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进程中的两个重大法学理论问题——法律正当性和法律实效性,并给予了有效回答。  相似文献   

14.
法律服务像医院一样有"急诊"、"内科"、"外科"、"专家门诊"等之分,老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像上医院求医问药般地"对症求诊".这种"法律服务门诊"是最近发生在北京市通州区的新鲜事,据称"法律服务门诊"一开业就"顾客盈门".(参见<检察日报>2月24日的相关报道).无独有偶,清华大学在海淀区消协设立"清华法律诊所",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参见3月10日<检察日报>的报道<法律诊所走进中国>).这两件新鲜事昭示着社区式法律诊所和学院式法律诊所将在中国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中国的三次法律革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曾经发生过三次历史性巨变,即1911年的辛亥革命、1949年人民大革命的胜利以及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从法律文化的角度来看,尽管这些历史巨变的过程、特点和目标有所差异,但是作为一种模式或趋势,法制现代化都几乎成为这些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法律表现,并且衍生出前后相继、逐次提升的三次法律革命。  相似文献   

16.
范忠信 《中外法学》1999,(4):115-117
<正> 改革开放之初,在法学领域,最红火者是法律史。1979年9月,中国法律史学会成立于长春,中法史、外法史、中思史、西思史四学科的队伍结成同盟,浩浩荡荡,为法学界各分支中队伍最庞大者。最初的硕士点,法律史居三分之一。报刊上的学术论文,法律史亦占二三成。那时的法律史学,堪称显学。相反,中国法学会及其下辖各研究会大都是在1980年以后才成立的。不过,待成立较晚的经济法、民法、刑法、国际法等学会(研究会)成为新的“显学”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法律思想史学,是确立于本世纪初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此前,《大学衍义补》、《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等书中已出现有关对前代法律思想的资料汇编和简要论述,但由于传统学术体系的限制,法律思想史尚未成为独立之学。近代西学东渐以后,随着西方的学科分类模式和学术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深入,学者们以此为基础对传统史料进行重新整理、研究,创立了一系列新的独立学科,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以二十世纪以来该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对象,以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为线索,对中国法律思想史学在本世纪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 中国传统学术中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以“学案”体最据代表性,其例可参《宋元  相似文献   

18.
<正> 法理学是一盘大杂烩,在它里面分类归纳着关于法律的种种普逼思考。法所代表的是什么?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当对法作何种评价?法是如何得以进一步完善的?法是不是可有可无的?谁创立了法?我们应该到何处去寻找法?法对于道德、正义、政治、社会实践或者无法律保障的约束力而言,二者的关系是什么?我们是否应该恪守法规?法是为谁服务的等等?这些都是普通法理学所内含的问题。它们可能被忽视,但却不会消失。据说主张法律学者掌握法理学的正当理由是法理学能造就他们成为素质良好的法学家。我不赞成这种观点,至少就普通法理学而论并非如此,人们获得了法理学中法律推理和法律  相似文献   

19.
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中的一种重要的推理形式,本文从法律推理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法律演绎推理、法律归纳推理、法律类比推理着手,分析在这三种法律推理下的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具体体现。最后从立法、正当程序、监督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法律的读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晖 《政治与法律》2002,1(6):22-28
法律一旦制定,并生效,则对其管辖内所有读者都具有一种强制阅读的力量。法律的读者如何阅读和解释法律,文章认为民众从行动中阅读和解释,法律家(法官、律师、检察官)从应用中阅读和解释,法学家从批判中阅读和解释。但人们在法律阅读中往往误解乃至曲解法律,其原因有三:1.法律文本的复杂性;2.法律阅读者的主观性;3.法律背景因素的遮蔽性。人们阅读法律只能尽量地减少误解和曲解,但不可能消灭对法律误解和曲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