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公民根据宪法享有平等及不受歧视的权利,但由于反歧视立法的缺失,我国的反歧视诉讼未能发挥判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社会生活中各类歧视现象仍然层出不穷。我国宜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反歧视法律制度,制定反歧视基本法以落实对公民平等权的法律保护,并在原告资格、举证责任、损害赔偿等领域进行制度革新以促进反歧视诉讼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就业歧视的本质特征是一种不正当的区别对待。就业歧视行为不仅限制或剥夺了平等就业权,而且直接侵害了劳动者人权而成为现代法规制的对象,所以反就业歧视的主要目的是在就业领域贯彻平等原则并实现社会正义。《就业促进法》的实施推进了我国反就业歧视的立法进程,但现有法律对就业歧视的规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公民平等权实质就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分为结果上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平等。就业平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基于先天自然因素和后天因素形成的不同应当适用不同形式的保护。目前,就业歧视在我国普遍存在,为实现就业平等可以从立法上明确界定含义,构建行政救济途径,细化司法审查标准和政策规定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歧视"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和排斥性的特征的常见社会现象.就业歧视是指在就业领域对劳动者的不公平对待.我国当前由于用人自主权与平等就业权之间的矛盾,反就业歧视立法不足,反就业歧视执法不力等原因,致使就业领域中歧视泛滥.对此,应制定全国统一适用的<反就业歧视法>,消除就业歧视,改善我国公民就业现状.  相似文献   

5.
就业歧视是对就业平等权的侵害。我国由于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就业歧视越演越烈,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社会生活和公民权利的保障以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作者通过对中国就业歧视问题从法律角度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对国外反歧视立法实践的有效借鉴,结合目前出台的《就业促进法》,探讨就业歧视领域的法律问题及我国就业歧视法律救济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当前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相当普遍,已经侵害了广大劳动者平等的劳动就业权,也对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本文从学者们对就业歧视的定义入手,对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规范进行分析,思考探讨我国既有规范在禁止就业歧视方面的规定存在的缺陷,建议借鉴国际公约的内容及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的经验,抓紧制定我国的《反就业歧视法》,该法应对就业歧视的概念、种类、适用范围、就业歧视行为及法律责任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规定对就业歧视受害者的法律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校毕业生在遭遇就业歧视时存在维权困境,法律不完善、政府及相关组织未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社会公众平等权利意识缺乏是其主要原因.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需要政府对就业歧视进行管制.在加强培养全社会反歧视意识的基础上,政府应根据平等就业权的属性和内涵,构建我国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权的法律救济制度,使他们的权利获得最终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李铁喜 《工会论坛》2010,16(2):18-20
文章以国际立法为视角分析了就业歧视的定义和危害,通过与国际立法的比较找出了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与国际立法的差距,并提出了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设立专门机构、完善行政和法律救济机制以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9.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而我国的反就业歧视立法却相当落后,相当不健全。因此,要解决就业歧视应当加强反就业歧视立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积极消除就业领域中或明或暗的任何歧视,保障每一个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平等,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实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国内就业歧视问题从法律角度的研究和分析,结合目前出台的《就业促进法》,探讨就业歧视领域的法律问题及我国反就业歧视救济制度的构建,并针对社会各界对就业歧视这一问题的看法认真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对我国反就业歧视法等各部法律的立法进程,以及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有效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我国户籍制度已日显其弊病,它侵害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平等、自由、公正的宪法理念,应当站在宪政的高度对其进行改革:还原户籍的原初功能,消除制度性歧视,完善宪法对平等权利体系的规定,承认平等权作为公民的一种权利对立法者有拘束力,建立宪政审查机制,从而体现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和平等的终极关怀,使立法更趋公平,使社会更加公正。  相似文献   

12.
随着劳动者就业率的提高,有关就业歧视现象日渐增多,就业歧视究其本质,是一种不合理的差别对待,也是对劳动者就业平等权的侵犯.规范厘定就业歧视中“合理差别”的判断标准在实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分析就业歧视概念和就业歧视直接和间接的两种表现形式,在借鉴欧盟对合理差别例外规定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现行有关“合理差别”判定标准存在的不足,对其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反就业歧视立法。只有在深刻理解我国就业歧视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的缺陷所在,才能提出有效消除我国就业歧视的法律建议,构建切实有效的反就业歧视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浅谈就业平等权的司法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亚娟 《理论前沿》2007,510(21):45-46
本文认为司法程序在救济平等权时可能面对四个方面的问题:工作中平等权利的法律规定不足;鉴别歧视是否存在时的正当理由抗辩;平等权诉讼的个体形式如何在结果上让群体收益;诉讼制度本身对平等权实现的影响。但就业平等权的实现以国家在立法与行政上的积极义务履行为前提。  相似文献   

15.
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有用人单位用人观念和劳动力市场供需比例不平衡等因素,更是因为法律制度不健全而造成。从立法上合理地界定就业歧视,明确歧视者的法律责任,完善被歧视者的救济途径是反就业歧视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部分行业和领域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似一个个不和谐的音符,阻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很多学者对此问题都非常关注,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法。只有查摆出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才能探询出解决对策,所以通过从劳动者自身、用人单位、法律制度等方面剖析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对于解决就业歧视,实现平等就业,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赵小强  马振 《工会论坛》2006,12(6):26-27,37
就业歧视急待立法规制,但关于就业歧视的基本理论还有待深入研究。就业歧视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而本文主要从法律角度对其进行探索。本文首先分析了《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中对于就业歧视概念的界定,并通过比较概括得出适合于我国的关于就业歧视的概念。其次,从法律规范层面和法律制度层面两方面论述了我国就业歧视产生的法律方面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关于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和相关制度方面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务员"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考录原则使得公务员录用的公正性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近年来公务员招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歧视现象因为侵犯了公民的平等就业权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平等就业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法规的缺失是就业歧视产生的重要原因,应从制定和完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科学设置合理的招录条件和建立法律救济与公民监督的渠道等方面加强对平等就业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就业促进立法是近期我国劳动与社会立法领域的一件大事,在该法的立法起草和论证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几个焦点问题,在就业平等与反歧视方面,用人单位、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分别承担何种程度与范围的义务与责任,劳动就业灵活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建立与完善用人单位、中介组织、政府和劳动者等各就业关系主体的诚信约束机制,涉外就业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就业歧视是指条件相近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及就业过程中,由于某种与个人工作能力无关因素的影响,自己不能够享有与他人平等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其平等就业权受到侵害的现象.用法律来防止就业中的歧视问题并加强这方面的执法力度是消除就业歧视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