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小雁的"公共选择与政府决策行为"一文指出,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资源在公共物品间的分配,它是一种非市场的集体选样,实际就是政府选择。政府在公共选择过程中的决策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决策制定行为,政府决策执行行为,政府决策监督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决策行为的启示有二:公共意志如何体现和公共选择责任如何落实。  相似文献   

2.
公共选择理论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为方法论指导思想,以理性自私的"经济人"假设、经济学的交换范式和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为三个基本分析方法,去研究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中的政治选择行为。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进行评述,指出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上在公共研究中的创新及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于公共研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公共选择理论对规范政府官员行为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来分析政府及其官员行为,指出政府官员政治行为的目的也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阐明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经济领域,而在于政府行为假设与现实政治过程的非一致性;必须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宪法民主。公共选择理论尽管有不合时宜之处,但对我国经济和政治理论的创新,特别是对于用“经济人”假设来研究我国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并以此规范我国政府官员行为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所谓公共选择理论是指把传统经济理论的分析方法运用于政治领域分析的理论。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是政府选择。公共选择理论也就是把经济学应用来分析政府的运行,即所谓政府经济学。公共选择与市场选择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市场选择以私人物品为对象,公共选择以公共物品为对象;二是市场选择是通过完全竞争的经济市场来抉择,即消费者用“货币选票”来购买私人物品,公共选择是通过一定政治程序的政治市场来抉择,即消费者用投票来购买公共物品;三是抉择行为的主体在市场选择下是个人,在公共选择下是集体。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特征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广泛的非市场决策的政治问题,正如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布坎南(JamesM·Buchanan)所说,公共选择“不过是经济工具在政治上的应用与扩充。”尽管如此,公共选择的理论仍然具有创新意蕴,它在政治学与经济学之间架起一座新的桥梁,为经济科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地方官员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从公共选择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官员诚信缺失的真正根源在于公共选择的基本规则:官员选择标准中对诚信重视不够,政治市场对官员自利行为监督约束不力,领导体制中对官员失信责任划分不清,管理体制对基层官员责任设定的不当,以及对权力寻租治理不力,都是导致官员非诚信行为的原因。重建地方官员诚信必须从改革公共选择制度入手。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和分析了布坎南基本的公共选择理论、宪政经济学、财政理论,正义与伦理观,以悼念这位思想大师。公共选择理论把一整套的新古典经济学工具沿用到对非市场决策即公共选择的分析,颠覆了传统的政治学和财政学的研究套路。宪政经济学理论秉承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法,强调对基本规则选择即"宪则"选择的经济学分析。布坎南的上述研究方法,为推导政治与财政的宪则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西方经济理论中的经济成长论 ,公共需求增长、公共机构膨胀论与公共选择论 ,以及非市场缺陷论 ,对公共供给膨胀均有着极强的解释力。而同时蕴涵在公共供给膨胀理论中的政治行为人是社会福利 (公众福利 )代言人和个人理性经济人的两种假定 ,对现代公共供给选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共选择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公共选择理论是在对传统市场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逐步兴起和发展的。它以“经济人”假说为其基本行为假设并将之推广到政治市场上供求双方行为分析 ,最终得出“政府失败”的基本结论并提出了矫正“政府失败”的两大思路。应该说 ,其理论体系、前提假设、基本结论及改革举措还是具有相当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新政治经济学与当代公共行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政治经济学,狭义上特指70年代以后形成的公共选择学派的思想,广义上则涵益在经济学领域中,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公共领域或集体选择过程中人类互动的行为、规则与制度安排的多个流派及其思想.这些思想在探讨人类政治生活的行为,分析公共组织的功能、研究公共政策制定与选择等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它们对长期困扰公共行政研究者的一些问题的阐释,不仅在理论上推进了公共行政的发展,而且为政府管理变革运动提供了直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选择理论源于现代经济学对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思考,为解释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也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政治生态中,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的假设、理性行动理论成本—收益的分析以及委托-代理理论权衡博弈的阐释,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存在行为偏好有限、行为意愿不高以及行为自觉性缺乏等内驱力不足的问题,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实现地方政府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合意,需要构建利益契合、政治预期与价值认同的复合激励机制。同时,还需要凭借税收制度、财政制度、考核评价机制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些政策工具的组合来推动激励机制的实现,最终达到激发地方政府生态创新实践内驱力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政治实践既是人类文明社会历史演进的主题,也是政治理论发展的现实土壤。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便围绕公共权力展开活动,政治实践便应运产生。政治实践本质上是政治主体运用公共权力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这正是刘吉发教授《政治实践论》广义视角的立  相似文献   

13.
公共外交、媒体与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琳 《学理论》2011,(16):42-43
以美国政府在阿富汗战争前的公共外交为例,分析媒体公共外交与国家意图之间的关系。国际政治理论结合国际政治传播学、传播心理学为分析国家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最后,强调了在新时期,提高国家声誉,重视公共外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人"假设运用到政治学研究中.理论上,政府自利性假说是对"经济人"假设的发展.政府自利性行为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大量存在,这与符合人自利性的行为广泛的存在一样是不容忽视的.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对政府自利性假说与现实的研究,有利于深化对公共选择学派的认识,有利于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5.
根据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各种特殊利益之间的"缔约"在公众中进行集体选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并非公众所认为的"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结果。无论是企业行为还是各种公共选择,其结果均来自各个利益主体的相互较量和博弈。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工程无论对于国家实力提升、社会均衡发展还是公民个体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公共选择,然而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与措施的实施方面,仍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基于公共选择理论,从政府支持、科普组织以及主体参与等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政治市场理论的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主义民主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以市场逻辑分析政治现象,把政治空间市场化,两大理论为政治研究提供了许多有启发性的分析,也包含着某些不当的规范性含义,可能消解公共利益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论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政治学和公共行政理论认为 ,政府是社会利益的代表 ,其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现代团体主义政治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否定了传统的观点 ,它们分别认为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或者是团体利益 ,或者是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这些观点都有其不足之处 ,其中有些观点甚至是根本错误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从根本上说 ,在阶级社会 ,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必然是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人民的政府才有可能真正把人民利益作为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在代议制民主政体中,选民投票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选民扮演着一种政治市场上的经济人角色。但在大集体活动中,个人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在现代社会通行的多数票选举规则的约束下,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完备性、个人选择的不确定性、选择结果的强制性以及损益的公共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选民往往会表现出“理性而无知”的政治冷漠心态。文章指出,选民是否参加投票都是基于个人理性的成本———收益计算的结果;而要对之施加良性影响,必须改革不合时宜的政治制度和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具有特定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共活动空间被拓展,大学生在公共参与中的互动行为的产生,以及大学生在互动中产生公共参与意识等。网络时代里,促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在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组织在公共参与中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职能建设;其次要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公共活动内容,有效利用大学生社会公共活动资源,科学创建大学生社会公共活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廉政文化研究》2022,(1):48-58
公共危机事件问责是责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问责事件为例,运用回归分析与定性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导致公共危机事件问责的影响因素和关键变量。研究发现,责任类型是影响问责强度的核心变量,责任类型、问责职级和政策环境三个变量的组合是影响危机事件问责结果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从责任政治理论的观念、结构、行为三个维度,阐释了公共危机事件问责的发生逻辑。对中国应对公共危机事件背后的问责机制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化对问责实践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