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多丽丝·莱辛的创作中,"政治主题"和"妇女主题"是两大重要主题。莱辛重要的"政治主题"小说往往以女性为主人公,在对种族、歧视、战争、暴力等社会政治问题等进行批判和揭露时,能引起对主人公作为女性的同情和关切。同时,她最杰出的"妇女主题"小说在对妇女的境遇进行探析时,却往往又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把对妇女问题的思考与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紧密相连,折射出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众多的政治问题。这些小说是"政治主题"和"妇女主题"的精湛结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邓琳娜 《求索》2010,(7):211-213
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提高了,但她们面临的困惑与无奈也更趋向复杂。于是,现代女性在新的困境中对自我追求的执著和对生命的细腻体验也成为现代作家创作的主题。这在莱辛的女性主义小说中便得到了突出反映。本文通过对比莱辛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小说,对照莱辛创作早、中、后期三部重要女性题材小说《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简·萨默斯的日记》的发展性阅读,考察20世纪英国现代女性对自我身份、自由和爱的追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莱辛对女性经验的把握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感悟生命的本质,追寻生命的意义,其作品中的理想主义也为现代人追求自我,改善社会提供了一条积极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刘红英  龚建平 《求索》2010,(3):194-195,50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女作家,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对多丽丝.莱辛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分析多丽丝.莱辛的《又来了,爱情》,从中探讨她是如何用敏锐的眼光和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类生存状况的,如何用另一种角度来审视边缘人的命运与爱情,又如何构建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题是多丽丝·莱辛作品中众多主题之一。随着莱辛本人的成熟和发展,对于女性主题的阐释也日渐深入。综观莱辛作品,可以看到女性"献祭"自我和在集体社会中得以"重生"的成人仪式原型。因此,莱辛作品不愧为女性经验的史诗。  相似文献   

5.
马龙云 《求索》2012,(9):194-196
《金色笔记》是英国当代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被评论界认为是战后英国独具风格的作品之一,也是一部颇受争议的作品。由于它的面世时值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兴起,因而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女权主义"作品,也有人认为它表现了女性的"精神崩溃"。《金色笔记》大多以莱辛自身的经历为蓝本写成,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而又敏锐的视角,审视和诠释了现代文明社会中女性的生活处境和精神危机,从社会、政治、婚姻、情感、精神等诸多角度入手,用伸入女性内心深处的触角,入木三分地探索、分析和书写女性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从"困惑"到"妄为"再到"无为"的成长过程,为现代女性走出危机、战胜自我,找出了一条智慧之路。  相似文献   

6.
多丽丝.莱辛是享誉世界的英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家,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莱辛的这一系列作品大多以女性主义为题材,通过女性思维和女性经历,完整地将女性支离破碎的生活情感呈现出来,让读者感触到女性的处境和地位,进而深刻地思考女性社会人生的一些问题,其中的《金色笔记》更是体现了这种女性的独特视角。关于对莱辛本人以及作品的文学评价,不管评论者认为莱辛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抑或反女权主义者,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不管是对女性社会政治生活的写书,还是对女性个人自由意识的描述,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都是建构女性主体性的文学典范,堪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7.
莱辛与两性和谐的新女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众多作品,用其敏锐准确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实验派技巧,来解析小说中的女性的成长和醒悟,以及最终"自由";通过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自由女性"在混乱社会中经历精神的迷惘、彷惶,不断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把寻求两性的和谐共处作为妇女运动的终极目标,诠释着一种不同于传统女权主义的新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8.
多丽丝.莱辛以其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作品,跻身于20世纪英国的优秀作家之列。作者塑造了一个没有国界、没有种族区分、没有阶级差异和时间局限的开放的女性世界,通过她们,作者寄寓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深刻的体会和对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9.
伍尔夫《到灯塔去》和莱辛《野草在歌唱》两部小说,彻底抛开现实主义的窠臼转而记录心灵印迹是伍尔夫小说得以通达"真实"的基本途径,而莱辛的小说则是通过描述现实生活中被心灵/灵魂支配的人的行动来达到艺术的"真实"。在此比较中,莱辛作品的价值和伍尔夫小说理念在艺术哲学上的二元对立亦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0.
凯特.肖邦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小说。很多评论家一致认为凯特.肖邦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模棱两可,富于解读。作为早期女性小说的代表人物,其小说中的文字和所刻画的人物确实并非如表面上那样简单。依据不同的文学理论体系,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往往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发现其如棱镜般折射出的多种光芒。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近代小说家哈代所创造的小说世界中,传统男性人物形象的强势地位不复存在,他们因为性格上的种种缺陷而在与女性的交往中失去了支配地位。女性形象则由一贯的配角转为受到作家和读者双重关注的主角,这种改变在他的《还乡》、《苔丝》、《无名的裘德》三部小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三部小说男女主人公间不同的情感对应模式体现都是和传统截然不同的两性关系,对传统男女两性世界模式的颠覆既体现了哈代的创作个性,也体现了时代在哈代身上所刻下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王艳萍 《前沿》2013,(10):162-163
通过对英国18世纪小说了解后发现,哥特式小说是当时风靡一时的重要的小说创作形式。哥特式小说以其对阴森恐怖环境的描写,以及主人公的冒险精神,往往能够带给读者心理上的刺激和快感,这是哥特式小说经久不衰的要素所在。为了深入研究哥特风格,对《简·爱》与《呼啸山庄》这两个小说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研究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达到对哥特式小说创作的全面了解,提高小说创作技能。目前来看,哥特式小说的创作重点在于营造惊悚的氛围和揭示人物心理冲突。  相似文献   

13.
造成近代小说观念变化的原因,从外部看,主要缘于特定时代政治与文化的急剧变动,从内部看,则与文学内部的演变规律,小说自身的特性密切相关。小说观念是特定时代的人们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它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小说家的哲学、美学思想,对小说功能的认识,所恪守的艺术方法、创作原则等,它以小说文体为中心,研究与小说相关的创作观念、价值观念等等许多复杂内容小说观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小说观。小说观念的演变传达着文化精神的深层律动。  相似文献   

14.
赵博 《求索》2013,(7):164-166
意识流文学作为文学中的另类出现在1 9世纪晚期,而直接表现意识流文学特点的意识流小说在2 0世纪初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继承了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创作特点的基础上,弗吉尼亚.伍尔芙对此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她的作品中对于人物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究。其小说《达洛维夫人》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从达洛维夫人的意识表现以及心理特征中的内心独白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对传记文学作品的评价,历来存在不同的艺术准则和价值框范。强调其历史真实性者,往往对作品作考古般发掘,以检验其是否合乎历史史实;强调其艺术性者,又往往用评价小说的美学标准去框范传记文学作品,以衡量其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及其突破性。其实,这是传记文学创作和评论中存在的两个严重误区。传记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载。它既非历史著述也非小说─—不能用历史或者小说的标准去评价它;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历史著述也是小说──传记文学作品必须尊重历史真实和进行艺术创造。铁竹伟的《廖承志传》①是新时期传记文学创作中比…  相似文献   

16.
曹淑萍 《求索》2011,(7):221-222,25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开拓者,詹姆斯小说在语言、文体、叙述策略上都有重大创新。语言结构句式冗长,盘根错节、结构繁复、大量使用圆周句和悬念式结构,且欲言又止、用语典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现代小说艺术的认识。他把小说作为一门艺术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大量的实验,建立了一整套从创作到批评的小说理论体系。涉及小说与现实的关系、小说创作、小说的功能、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小说的叙事手法等众多领域。  相似文献   

17.
向芃 《求索》2010,(5):222-223,62
明清通俗小说评点对以形象喻示为有效批评手段的意象批评加以传承运用,较广泛地使用了"针"这一喻象来分析和说明小说创作中的各种技巧问题,其中主要涉及到小说的结构经营和细节处理。以"针"的意象作为个案来说明意象批评在小说评点中的成功运用,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传统小说评点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并取得卓越的成就,他本人也参与过多部电影的改编和剧本创作,他的创作无形中受到电影艺术的深入影响。在他的小说中,以故事的传奇性和史诗性满足了电影的叙事需求和人性深度;通过蒙太奇的闪回切换,将同一时间内不同空间并置、过去和现在并置、审美与审丑并置,营建了独特的叙事时空;通过特写镜头的运用传达出难以言喻的情感浪潮和对封建伦理的强烈控诉;他对色彩元素的重视有助于小说意境的营构和诗意的抒发,其声音元素的民间色彩又为他小说的民族化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王琳 《求索》2013,(8):161-163
英国女作家乔安妮·凯瑟琳·罗琳(J·K·罗琳)创作的7部全球畅销的《哈利·波特》小说被认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在人类感情趋于程序化的今天,帮助人们获得本能的想象力”。J·K·罗琳展现给了读者一个异彩纷呈的魔幻世界,其作品的畅销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希腊神话的影响、宗教的原因和现实社会的需求等共同因素决定的。本文主要就J·K·罗琳的创作思想及其审美维度进行研究和分析.期望为中国文学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20.
戴鹏 《淮海论坛》2013,(3):48-48,47
1519年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一部有关理想社会的游记体小说《乌托邦》,尽管后来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心血来潮的遐想,但是乌托邦作为文学创作传统在西方得到了延续。至于中国的乌托邦文学.张隆溪认为:“在陶渊明之后。传统中国文学写桃源的诗文虽然很多,却少有人从理想社会的角度进一步发挥其寓意……由此看来,中国虽然在西方传统之外提供了一种乌托邦的概念,但并未形成一个乌托邦的文学传统。”如果从理想社会的细致描写上来看。的确如此,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部分作家对精神原乡的构想无疑丰富了文学中乌托邦现象的思考。沈从文的《边城》即是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