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凸显了译者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著名中国女翻译家朱虹对中国女性文学和翻译有着杰出的贡献,值得特别关注。她在翻译中的主体性意识主要表现在她对翻译的理解和对译作的选择上,而在翻译实践中她采用了“创造性叛逆”来发挥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夏丹 《长江论坛》2007,(1):92-95
“五四”时期,我国思想界和出版界空前活跃,儿童文学译作数量大增。这些译作在内容上呼应了“五四”时期对爱和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五四”时期的儿童观念和价值取向。当时的译者虽然普遍认同以儿童为本位的翻译观念,但在翻译方法上却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林纾是近代中国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他的成名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即署此名)。 1852年11月8日,林纾出生于今天的福州市光禄坊玉尺山下一户人家。林纾的祖上乃闽县莲塘乡人,世代务农,直到祖父林邦灏才到福州城里谋生,  相似文献   

4.
译学辨误     
颜方明  范武邱 《求索》2005,(10):184-185
一“翻译学”与“翻译”、“翻译理论”之误读“翻译学”本质的争论,主要集中于:科学,艺术,或技术。自从有翻译活动以来,译者们就认识到翻译之艰辛。对于译者来说,要把原文信息与原文语言结构不同的另外一种语言传达出来必然会在如何恰当转换两种语言的符号方面碰到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并没有唯一的答案,从这一点来考虑,翻译是很接近于实用性操作“技术”的,现在很多翻译实践家都还持这种观点。当然翻译界更多的人不断提出翻译是再创造的艺术活动,译作有其独创的艺术价值,译文本身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到了二十世纪中期更是有人把翻…  相似文献   

5.
陈瑜 《妇女研究论丛》2012,(3):66-72,112
《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翻译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译者林纾不但用古文笔法重塑了"茶花女"的忠贞形象,更对妇女忠贞评判标准做了巧妙的演绎,使"贞节"评判的重心不在"性贞",而是转移到"情贞"上,肯定以"真挚之爱"为核心的两性道德,拉开了五四前后贞节观念辩论的序幕。  相似文献   

6.
叶静 《理论月刊》2013,(3):105-106
近年的中英文诗歌翻译研究主要关注译者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的探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使得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相反,原诗作者的地位则被忽略.本文就如何看待原诗作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如何把握并协调在翻译这一文学活动中,原作者、译者及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诗学观念,认为在充分把握原诗作者的诗学观及其在具体诗歌中体现方式的基础上,译者在译语中应用相应的策略将原诗作者的语言观、美学观、政治观等诗学观完整地再现出来.这种翻译诗学观念能积极主动地使作者、译者及读者三者之间视界融合的和谐统一,是人类文化沟通的一条重要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7.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界颇具争议的问题.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流派的学者对翻译标准提出了不同观点.西方译者重"对等",中国译者重"信",在本质上都是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或原作者.某种翻译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学者特定的翻译实践对象,只有在特定文本类型中才具有典型意义.文本类型理论根据文本功能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三种,强调译文本在译语文化中的功能.分析了法律文本的类型、特征,认为不同文本类型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8.
作为研究莎士比亚的著名学者,林同济教授一生情系莎学,他的译作《丹麦王子哈姆雷的悲剧》有其鲜明的特点和独到之处。从译作的文学性来看,林教授做到了形神兼备移译莎剧,形式上以诗体译诗,努力还原其诗剧的原貌,体现了"形似";语言上则基本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尽可能移译原剧独到语言,再现原剧之神韵,力求"神似"。同时,努力兼顾原剧的戏剧表演性特征,译文雅俗共赏,台词力求上口,力求可供演出之用。总体上,他的译作体现了译者追求文学性与戏剧表演性兼顾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西方俗文学的引介,是目前学界中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而林纾对哈葛德小说的大量翻译,正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证。从精英文化的标准看,哈氏小说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均非上乘之作,然林纾对哈氏小说仍表现出巨大热情。经过林氏之手译的哈氏小说在中国曾风行一时,中西方俗文化层次上审美意识的暗合乃是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王金双  范晓霞 《前沿》2012,(11):186-189
林纾及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林译小说在清末民初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除了外部的时代社会原因外,最关键的是他出色的译笔及极富个性化的"误读"。正是学界对其毁誉交加的"误读",成就了林纾及林译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容忽略的地位。林译小说中的"误读"大致有时代社会、合作者及个人等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家庭大战     
总的来说,译者忠实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采用了中文的习惯用语,做到了和原文一样通畅流利。只是,有的地方不够确切。比如.“no...living-room wrestlingmatches”不宜译为“室内摔跤赛”,不如译为“没有人在起居室里比摔跤”,更确切些。在同一段里,漏译了“unresolved early conflicts”(早期矛盾不解决)。第三段“though notnecessarily equally”不能译作“不必去管公平不公平”而应译作“不一定是同等的表扬”。  相似文献   

12.
梁淑梅 《求索》2014,(9):120-124
互文性视阈下的翻译研究以文本的语言分析为入口,从狭义文本的微观互文逐步转向主体之间、文化之间以及文本与主体、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广义文本的宏观互文,将共时因素与历时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的始终.一方面,译者在原文的互文性阅读和阐释,特别是译文的互文性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现的是译者主体性的介入;另-方面,译者的主体性既受到语言形式及内容等狭义文本的制约,更受到原文作者、译文读者、源语文化、译语文化等广义文本的制约.由此可见,以“联系、影响”为核心要素的互文性理论能够辩证地看待和阐释译者的翻译活动,有效地避免夸大或抑制译者主体性的极端行为,因而能更科学地指导译者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林建华 《新东方》2004,(7):21-26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位学贯中西的启蒙思想家,“是认真地、紧密地、持久地把自己与西方思想关联在一起的第一位中国学者”,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严复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天演论》的译者有关。因为他翻译了《天演论》,他的名字将永远留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也因为他是《天演论》的译者,他自己独特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贡献往往被人忘却。人们谈论  相似文献   

14.
彭念凡 《前沿》2012,(10):158-159
文体风格是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规避的难点,本文以《呼啸山庄》的两段对话为例,试从关联理论的视阈说明译者须依据译作读者的认知语境,遵循最佳关联原则去处理译作,以求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有效传达原作的文体风格,并佐证了关联理论对文体风格的传译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在翻译底本选择、译作民族性把握以及翻译功能等方面不同于汉文典籍翻译,有其内在的特殊性。当前,全球化是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的重要语境,全球化对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理论及策略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性与世界性、经典化与大众化,就是全球化语境下衍生出的民族典籍翻译两对对立统一关系。如何把握这两对关系,寻求两者的平衡成为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典籍翻译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孙彩红 《求索》2007,(2):179-180
林纾的三部传奇中究竟有无“旦角”?八十多年以来,学术界一直沿袭郑振铎先生的说法:林纾的三部传奇“绝未一见旦角”。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另外,笔者根据这三部传奇的剧本,对以往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校订。  相似文献   

17.
江艺 《湖北社会科学》2007,3(7):116-119
林纾面对近代中西幽默的碰撞,采取了“以我为主”的调适策略,可以概括为“求同心理,强加比附,循‘序’渐进,有限拓展”十六字。林译小说对中国现代幽默文学有着潜在的“典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伦理的角度而言,传统的翻译“忠实”论是一种体现文本关系的翻译标准,而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出现,基于人际间“忠诚”的概念能够更加全面地阐释翻译,因为翻译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人为因素干预和影响.译者在表达作者意图的过程中,体现了“忠实”的原则,同时,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周旋,例如考虑译本读者的感受,关注客户或者委托人的利益以及自己个人和职业伦理操守的过程,体现了“忠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正1福州历史文化名人多半出生清贫,像林则徐、林觉民、庐隐等均是。然而家世最赤贫的还是林纾。林纾,又名林琴南。他的祖母双目失明,父亲做生意的两条船触礁被毁,资不抵债,全家破产,本就是典的旧房还被人骗去,全家只好流落街头。林纾出生在这样的赤贫之家,生活之艰辛贫寒,可以想见。林纾9岁那年,家里又添弟弟,父亲破产后到台湾去做小本生意,家里基本上收不到父亲寄的钱。年迈  相似文献   

20.
这一段话,是莫言的由衷之言,也触及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软肋:中国文学如需进一步走向世界,应大力加强翻译工作。莫言获奖,译作家们功不可没。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是作品被译介至国外的数量第一人。目前,他的大部分长篇都被翻译成外文,其中《红高粱家族》有16种译本,长篇小说《酒国》有6种。试想一下:莫言的作品如果没有瑞典文译者陈安娜和瑞典的汉学家、出版家伦纳特·伦德贝里的努力,没有翻译家架起一座中国文学通往世界文学的桥梁,那么,莫言的获奖将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