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耀霞 《求实》2007,2(5):80-82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崇尚、追求、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应当是具有尊重差异、倡导包容、强调和谐、主张平衡和一主多元等特征的文化。这样的文化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强大思想基础,提供正确价值取向,奠定坚强的道德支撑,提供强大的整合力,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哲学体系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价值观思想。新时期的价值观以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和谐为基础。"和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思想,传统思想智慧从不同侧面,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新时期执政理念,就是强调如何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哲学,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下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刘伟民 《奋斗》2007,(4):13-14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明确使用了“和谐文化”的新概念,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理论上的重要创新。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相似文献   

4.
王洁 《世纪桥》2007,(10):45-46
儒家"家国同构"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它倡导公忠为国、爱民爱国、以身许国,强调个人要秉公去私,以公克私,崇德重义,修身为本。这一思想恰能为建立"和谐关系"的途径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治国思想.儒家主张国民同富,先富而后教,民富才能国强.其经济思想的核心强调协调统一,和谐发展.儒学的重心是重德,强调精神文明,虽有偏颇,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一番梳理和审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思想老子提出押“人法地熏地法天,天法道熏道法自然。”穴《老子》第25章雪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穴《庄子·齐物论》雪。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说押“致…  相似文献   

7.
建国后我国意识形态变迁大体上经历了从强调批判和斗争的革命型意识形态到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型意识形态,再到凸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和谐型意识形态转变,发生这种变迁的深刻基础在于我国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最直接原因就在于党和国家对于这种变化着的利益关系的自觉程度.这种由利益关系发展变化所引发的意识形态变迁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功能、内容、方式、任务等多方面的显著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鲜明的自身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8.
《福建理论学习》2007,(1):48-48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1—2日在京举行。李长春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宣传思想战线要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动员各方面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刘云山同志在对2007年宣传思想工作进行具体部署时强调:要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十七大召开的工作主线,牢牢把握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这一主题,大力唱响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和”的思想,强调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  相似文献   

10.
桐城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于一种协调融洽的和谐状态。桐城文化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德治"是先秦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的基本主张,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提出三点德治主张强调德化教育;强调为政者要有好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仁者爱人"精神的施政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用"仁政"概念代替"德治"概念.荀子在继承孔孟德治思想并吸收管子学派某些法治和礼法并用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从政者要有"道德之威"及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平政爱民"德法并用,以德为主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尤其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和谐文化建设问题是个新课题,《决定》阐述了一些重要问题,具有很强的现…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和谐文化建设作出了部署,强调“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即构建和谐的舆论氛围。党报作为党的喉舌,理所当然应成为构建和谐舆论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为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观念层面,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二是经济层面,强调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是制度层面,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构成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主题 ,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就是儒家传统“德治”思想。一儒家传统“德治”思想 ,是儒家法律思想最高原则的体现。儒家所强调的“德治” ,其基本含义是“以德治理” ;其根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尊重 ,对人性的信赖 ;其基本用心是力图以每个人的内在道德融合彼此间的关系 ,实现人伦社会的和谐 ,从而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稳定。儒家一向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 ,崇尚人伦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论语》中 ,孔子反复讲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人伦关系 ,要求做到“臣…  相似文献   

16.
和谐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基础。正确认识和谐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是媒体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试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必须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必须抓好危机传播的“五个环节”进行探讨。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坚持以正确的思想舆论为主导,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我们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检察政治工作中,是指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以检察机制和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和谐宽松的机关氛围为保障,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融干警思想、工作、学习为一体,强调一切为了干警、尊重干警、关心干警和塑造干警,以保障各项检察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8.
《企业党建》2012,(11):2-3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用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统一人们思想,大力营造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浓厚氛围,营造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兴起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热潮。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前,台湾存在两种侧重不同的儒学传统:一是处于被压制状态的明郑时期郑成功、陈永华倡导的以传经为主,注重经世实学的传统,强调振兴台湾、反抗外族侵略、反清复明的汉民族精神;二是清治时期康熙皇帝、陈I等人提倡的以理学为主,重视道德修养的传统,强调忠君明伦的大中华民族主义.鸦片战争后,面临 西方列强的侵略,这两种儒学传统逐渐合流,重构成重视经世实学发展实业,强调道德伦理安定社会秩序的儒学思想.从而形成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儒家倡导"畏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对自然界不能随心所欲,对自身的行为要保持警觉。孔子曰:"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