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归根到底都是一定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表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然而实际却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了胜利。这是由于社会主义革命之是否到来,并不直接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是直接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程度。它可以是因为生产力高度发展而引来社会基本矛  相似文献   

2.
倪薇 《探索》2001,3(4):79-81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有过整个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马克思既承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可跨越性,也承认资本主义生产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可跨越性.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把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看成是前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跨越"的决定因素.俄国和中国并没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设想的验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证和设想过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产物.而目前仍在发展和过去曾经存在过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却都是产生在资本主义没有高度发展的不发达国家,其最大特点是经济、文化落后,尤其是生产力水平低下.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虽然在上一个世纪即被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理论开创的任务就留给了后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成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具有博大的境界和丰富的内涵。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别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的预见和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预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他们把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建立起来的新社会,统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马恩设想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年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强调社会主义应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同时出现,晚年又提出了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发展道路的设想,对唯物史观进行了辩证的补充和完善。当代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曾提出"历史终结论",三十年后则在反思和修订自身学说后提出了特殊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中的"特别进化"说。社会发展形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深入发掘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将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坐标。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曾经设想,资本主义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由于无产阶级力量强大,无产阶级才能取得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并且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工业国的基础上构筑的。但是,各国革命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恰恰是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资本主义比较薄弱的环节取得了胜利,而且这些国家在革命胜利时绝大多数还是农业国。因此,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阶段在个人生活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这是改革10年多来分配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变革。这样做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第一,从根本上说,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是由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状况决定的。马克思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应是在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原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要以最广大人民为价值取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公正的辩证批判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吸取资本主义形式公正的历史合理性,而且要实现以此为基础的实质公正,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公正的分配.马克思分配公正观的历史辩证法要求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减少初次分配产生的不平等,通过再分配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9.
后进社会超越特定历史阶段发展是社会发展循序渐进规律在特殊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后进社会单凭自己的力量是不能超阶段发展的,必须通过高级隔代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形式向处于低级阶段的社会的嫁接,才有可能实现。把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扩大为“东方落后国家”乃至一切“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普遍指导原则,是理论认识上的一大误区。  相似文献   

10.
叶险明 《新视野》2006,25(2):8-11
从经济必然性看,处于同一世界历史时代的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都在为迟到那个“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社会创造着前提条件。随着基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结构变化,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故而这两者的相似点也越来越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体制上的相互“借鉴”或相互“学习”的一个主要根据就缘于此。所不同的是:当代社会主义是为“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社会的实现创造经济和广义的文化条件的自觉形态的最初的、局部性的发展形式,而当代资本主义则是为这种社会的实现创造经济和广义的文化条件的自发形态。世界历史有一个由“自发形态”向“自觉形态”发展的复杂、曲折和漫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贯穿于《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基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实现过程,对资本条件下贫困普遍化现象进行了伦理拷问及历史透析。伦理建构同历史演进的统一促使破解资本主义社会贫困之法真正形成,生产力的大力推进及生产关系的合理调节在发展中走向一致,这是社会贫困的伦理性和历史性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的高度结合。对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探究,将有力推进我国精准扶贫任务的开展,有助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价值旨归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讨论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理论时,有不少学者都承认,东方社会可以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跨越“卡夫丁峡谷”,但生产力是不能跨越的,所以前苏联和中国在完成这种历史的跨越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就是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成果,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当然不无意义。但从社会主义长远发展来看,如果坚持生产力不能跨越的观点,又会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产  相似文献   

13.
我们到底为什么必须搞市场经济7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现在还存在着很多似是而非、肤浅模糊的认识。在阐述笔者的看法之前,先让我们讨论一些常见的观点。第一类观点可称之为“不发达和初级阶段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设想的计划经济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之上的一种经济模式,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物质条件或基础,可是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建立在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尚未具备建立计划经济的条件。①或者说,落后国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产品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调拨分配,…  相似文献   

14.
岳影  张国政 《世纪桥》2009,(15):34-3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资本主义处于表面繁荣和稳定,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的今天,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和社会主义因素在成长,我们要坚信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5.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再认识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是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它涉及到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从认识发展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抛弃前人囿于历史条件仍然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将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式的空想变成了科学,他们也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作了一些预测。按照他们的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经过短暂的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后的共产主义第一阶  相似文献   

16.
《湘潮》2007,(6)
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高度社会化,要求未来社会建立社会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以自然人联合体的方式组织生产,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劳动者。生产力是选择所有制形式最根本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设想的理想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拥有自由时间的人才是自由人,人可以自主活动的时间才称之为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生产力是在资本的刺激下才得以飞速发展,但资本又造成多数人创造的自由时间为少数人占有的结果。理想的社会是人人都可拥有自由时间,现有资本主义不公平的分配方式是阻碍人们走向理想社会的困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利用和限制资本方面做好统筹兼顾,才能更多更好地创造和分配自由时间,为理想社会的实现做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拉萨尔主义“公平分配”理念的批判,系统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的前提、对象、原则和实现形式,进一步指认了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是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的根本前提,明确了分配在本质上由生产所决定,提出在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的设想。透过《哥达纲领批判》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理论,启示我们在看待分配的问题上要认识到实现公平的分配制度的渐进性、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尊重生产决定分配的社会发展规律,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我国分配领域的公平。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认真探讨毛泽东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对于我们加深理解和科学地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贵的基础中国是一个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东方大国,在这样的国度里,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它既不是像马克思、思格斯所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苏联的情况,不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马克思到邓小平杨三省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历史的必然。由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的“天然偶合”,使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二者的关系视为一种内在的、不容移易的结合,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所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