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性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一是从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增长第一”(甚至是“不惜任何代价的增长”)的经济发展导向(特别是以GNP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转到提倡全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二是从以器物工具为中心的发展,转到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三是从不惜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一时繁荣,转到主张可持续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3.
世界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我国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推进城镇化战略是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关键是要在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制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手段上各不相同,各有其功能,但又各具缺憾。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互补。唯如此,才能发挥其在社会控制方面之功效。尤其在当今中国迈向21世纪现代文明国家之时,更不应忽视道德建设而片面强调法制建设。二者唯有一体化高度协调发展,才能免蹈西方国家近现代社会畸型发展之旧辙,也才是理想的现代文明国家的社会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质内容,是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的合二为一。在建设全面小康背景下,以经济伦理建设整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体系,统筹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立有效的经济价值观,而且也深刻体现了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个统筹"的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6.
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和十六届三中全会讲话中都突出强调了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明确指出,要把解决城乡差别、“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11月21日,温家宝总  相似文献   

7.
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一贯思想 ,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得出的正确结论。为此 ,应把国防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要适当加大国防投入 ,坚持平战结合 ,军民兼容 ,协调并进的方针。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现状作了评价;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真实动力、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导向等方面,阐述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并从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社会管理、社会指标体系等各层面指出了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9.
湖北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区域经济是区域金融发展的基础,区域金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湖北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推动二者协调发展,需要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金融生态建设、深化区域金融机构改革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0.
地区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过于悬殊,必然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按照国际社会认同的标准,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已轻越过警戒线,从而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导致经济发展迟缓,社会矛盾加剧,不安定因素增加,影响政治稳定,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难题.运用均衡经济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区城经济政策以系统化为指导,实行大战略、大思路、科学规划,科学决策,协调发展;充分运用财政杠杆,完善均衡政策体系,进一步推动西部开发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已有的理论研究表明,社会资本累积对经济增长和家庭收入增长及分布会产生重要影响。该文通过对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家庭抽样调查资料的分析,从微观家庭的角度考察了社会资本的决定因素及其对家庭收入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居民家庭社会资本存量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其累积过程中却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家庭居住地的经济环境和政府行为对家庭社会资本的累积无显著影响,社会资本累积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环境,对中国外向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转换提出了迫切要求。西方新增长理论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来研究,通过模型说明人力资本、知识等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的自我积累、自我演进机制,不但适用于发达国家,也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在研究中国的增长方式转换时,可以通过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获得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必然要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经验,利用点、带、网三种经济空间格局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国际发展环境受到的约束增强,国内人口、资源环境也发生深刻改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面临新的挑战,迫切需要立足新形势的需要从优化发展路径动力转换、加强特殊类型区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与构建更加科学的区域政策体系等多个方面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发展”,全党务必统一认识,务必确立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政策和财力支持。着重处理好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城乡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大中城市与发展小城镇等关系。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是我们党在总结几十年来党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按照这一思路 ,可以使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要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化解城乡之间的矛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6.
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与毛泽东阶级阶层理论分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阶级立场及构建理论的目的不同 ,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与毛泽东阶级阶层理论存在严重的分歧。两者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社会分层、阶级与阶层三个概念的不同理解。二、对划分阶级阶层的标准的不同理解。三、对社会分层功能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既有历史联系,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的分歧体现在对经济增长的本源、动力、条件和结果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根源在于思想基础和方法论上的对立。当前,构建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理论,既要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也要有选择地比较、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些技术性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三农”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民收入水平过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剩余流向工业领域和城市,农业长期处在过多的劳动投入和过少的资金、技术投入所形成的低效率均衡。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制和完成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研究成为新的经济学热点问题。知识经济的兴起,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区域经济的实践、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注入了大量新内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我们将这些研究成果概括为新区域经济观。本文概述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层次与范围的拓展,分析区域经济理论创新和实践案例,探讨新区域经济观如何支撑五个“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一条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分析辽宁省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现象,拟订协调发展的外部表征,并提供了实现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