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系对揭开公司面纱理论的研究。特定情况下,法院得揭开公司面纱,依法责令公司控股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这种责任以控股股东的控制利益为基础,以公司损害债权人债权且无资力或无完全资力承担责任为前提,性质上属于受益者报偿补充责任。因此,控股股东对公司债权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并得在承担责任后向公司求偿。上述研究有利于我国相关法学理论的完善和司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公司的有限责任一方面推动了投资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则对债权人有失公正,针对我国大量存在的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资格以规避法律义务,谋求法外利益的情况,应引进英美"揭开公司的面纱"的法律制度,以完善我国债权人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3.
“揭开公司面纱”制度作为公司法中股东有限责任的例外,从创立以来一直面临的问题是:何时应坚持股东有限责任?何时则应揭开公司面纱,追索股东的个人责任,同时宣告法人人格的被否认?英国作为率先确立“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国家之一,在其数百年的判例实践发展中,给予这个同题以自己的回答。我国在2006年公司法中正式引进这一制度,面对上一同题。理论上争议颇多,现实中则寸步难行。那么中国能从英国的答囊中学到些什么呢?或许尊重法官的能动性,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揭开公司面纱”典型案例体制。才是真正的“它山之石”。  相似文献   

4.
揭开公司面纱规则针对的是股东各种滥用控制权的行为,最常见、最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是:资本显著不足的行为,规避法律义务的行为,规避契约义务的行为,空壳经营行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股东滥用公司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行为应当予以合理地限制.  相似文献   

5.
隐名出资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股东,不完全享有股东的权利义务.在一定情形下,其可以通过起诉来获得股东地位.隐名出资人对公司的债权人并不绝对不承担任何责任.为了实现法律的矫正正义,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同样可以揭开隐名出资人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6.
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必须和这些保护相关利益群体的实体法相配合,由此才能更好地规制公司行为,使公司在实现公司和股东利益合理化的同时,对公司的其他相关利益群体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予以保护.可以预见,随着公司社会责任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其他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贯彻,我国必将实现国家、企业和社会三者的互利共赢,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有限责任制的产生为公司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推动了投资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有限责任制的发明使公司创办人避免了承担无限责任的风险。由于有限责任制的存在 ,债权人难以对以公司名义从事不法行为并获得利益的股东提出赔偿的请求 ,有限责任制就被个人利用来作为欺诈他人、规避法律的工具 ,在某些情形下 ,为保护公司之债权人 ,维护社会秩序 ,法院可揭开公司之面纱 ,排除有限责任的障碍 ,否定股东与公司分别独立之人格 ,令股东直接负责清偿公司债务 ,使股东直接对债权人负责。  相似文献   

8.
控制股东的诚信义务与少数股东的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般而言 ,公司股东是由二大阵营组成 ,即控制股东和少数股东 ,这就决定了公司的利益主体的多元性。控制股东在行使控制权时 ,有着只注重自身利益 ,而忽视公司利益、少数股东利益的天然倾向。因此 ,立法上课以控制股东的诚信义务 ,确立违反所负义务时的法律责任 ,并提供程序法的救济 ,不失为完善公司内部制衡机制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探究了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理论基础、内涵 ,以及法律责任、程序救济等问题 ,并认为公司法的功能之一在于平衡控制股东和少数股东的利益 ,规制控制股东的经营行为 ,从而发挥平衡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公司慈善捐赠的具体制度设计应体现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现行《公司法》虽然明确引入了公司社会责任,但对公司慈善捐赠行为却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完善公司慈善捐赠立法,认定公司慈善捐赠,捐赠决策权的主体,确定捐赠的数额,不合理捐赠的撤销,从而在公司捐赠中达到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揭开公司面纱“是法律鉴于有限责任原则导致的利益失衡而采取的救济手段,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规制投资者与公司之间法律责任的牵连关系,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这一原则对我国今后完善<公司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片面的强调合伙的主体性,不但在理论上面临着困境,还将不得不负担主体法定带来的僵化成本、服从成本和政治代理成本,且不利于合伙组织的创新.在我国现有登记体制下,应该把合伙从本质上视为契约,充分尊重契约自由,同时允许和鼓励合伙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主动选择登记,从而享有主体资格.简言之,在合伙法律地位的认定方面,变主体性的判断为主体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理论对“单位犯罪主体”、“刑事责任主体”等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讨,这也导致了司法实践中适用的诸多问题。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一个犯罪主体、两个刑事责任主体”的大胆观点,并建议批判地吸收美国公司犯罪中的“上级责任原则”,以增强对我国立法尤其是司法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事不再罚原则"一直是行政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事不再罚的具体含义,没有对"一事"和"再罚"的内涵做出明确的界定,在行政执法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重复处罚、多头处罚的现象,严重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降低了行政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只有科学界定"一事"和"再罚"的内涵,加强立法,扩大一事不再罚的适用范围,对行政处罚法律法规竞合的处理规定,行政执法主体竞合的处理原则等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才能真正解决实践中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真正贯彻一事不再罚原则。  相似文献   

14.
“其他组织”是我国法的特有概念 ,它现实是且应当是法定的第三民事主体。应当在我国民事基本法的总则编主体制度中对其作出规定。基于其与法人 (组织 )的对立统一 ,应改称为“非法人组织”。非法人组织的民事责任 ,应根据其目的上的营利性与否 ,进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对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教育容易产生抵触,而主体参与性不强正是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所以,必须完善主体参与机制,建立多种学生党员参与的实践平台及信息反馈评价机制,形成良性反馈机制,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具有多重人学意蕴。人的自我意识或主体意识,人的价值和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创造作用,决定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人的存在结构,决定了人与社会及宇宙、自然界的统一性及因果联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同时坚持人、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终生禁驾"的不合理性.作为一项处罚方式,笔者认为不能只侧重惩罚,也应采取鼓励的手段来遏制危害结果的发生,特别是针对逃逸行为.因此,文章建议修改或废止这项处罚,这是基于以人为本的宗旨和法的公平原则提出的.  相似文献   

18.
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课程建设应针对课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以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全面建设、重点扶植,打造精品,整体提高”为指导,提高对课程建设的认识,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构建素质优、能力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严格教学管理,规范课程评估,以确保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对刑法中"包庇"的整体性研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包庇"的主体、"包庇"的对象和"包庇"的行为。"包庇"的主体,从解释论的角度看,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可以包括被包庇者本人,从立法论的角度看,应当包括"单位"。"包庇"的对象,各个犯罪的要求有所不同,既可能是一般意义上"犯罪的人",也可能是特定的违法犯罪分子。"包庇"的行为,在具体罪名中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但都是以作为的方式帮助违法犯罪人逃避刑事处罚,既不同于"纵容",也有别于"知情不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企业及其它营利性组织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人们没有给予合伙这一古老的经济组织形式以足够的重视,最突出表现在合伙的民事主体地位这一问题上.这是与合伙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适应的.确立合伙第三民事主体地位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