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曾记得当看到自己撰写的通讯《当代表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和《呵护生命线》分别在《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发表,那种欣喜之情和幸福之感油然而生.从此,我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经过几次改版,她日趋成熟,愈办愈好,栏目众多,排版精巧,文图并茂,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特色突出,可读性妙,体现了反映社情民意、传递百姓心声、弘扬民主法制、推进依法治国的宗旨,成为宣传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2.
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刚刚胜利闭幕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庆祝《民声报》创刊15周年、《法治与社会》杂志创刊10周年。首先,我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杂志的成长发展、支持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历届常委会领导同志、各市县人大和新闻界的同志及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3.
贺信讲生同志并省人大常委会报刊社:欣闻省人大常委会《民声报》即将迎来创立15周年、《法治与社会》即将迎来创刊10周年。这些年来,报纸和杂志在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维护人民群众的合  相似文献   

4.
在基层人大工作期间,为提高自身的人大业务素质,增强工作能力,我经常阅读《民声报》、《法治与社会》杂志,以了解人大工作法律性和程序性的操作方式,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学会了许多工作方法,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提高了思想认识,使我受益匪浅,也促进在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投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5.
20年前,省人大常委会的机关报——《民声报》创刊;15年前,常委会的机关刊物——《法治与社会》杂志创刊,常委会的官方网站——陕西人大网创建。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纪念"一报一刊一网"分别创刊运行20周年和15周年,共同探讨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刚才,几位同志作了发言,有的谈了体会,有的作了交流,谈得都很好。总的看,20年来,"一报一刊一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办出了特色,打出了品牌,锻炼了队伍,非常不容易。特别是《民声报》的"百姓心  相似文献   

6.
我与《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结缘八年了,屈指算来,感慨万千.从萍水相逢,到相识相知,都是一个缘宇. 机缘 八年前,我调入县人大机关工作.说实在的,当初到人大机关工作,我本没有思想准备,完全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投入工作.作为新兵,“一报一刊”成为我学习、熟悉人大工作的老师,从此不离案头.每当工作有疑惑时,我便在报刊上找答案;每当工作不得法时,我都要从报刊里学经验.  相似文献   

7.
说起我与《法治与社会》这本期刊杂志相识,不能不说与一件事有关.那是2000年10月我刚到人大工作不久,单位安排我们分头下去到各部门、各镇街征订“一报(民声报)一刊(法治与社会)”,任务虽已分配下达,但下面征订的积极性并不高,原因是党报党刊摊派的量大,基层压力较大.没有办法,只有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去跑,但效果仍然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8.
张娟 《法治与社会》2011,(10):33-33
近年来,勉县人大坚持突出代表主体地位,多措并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着力为代表履职提供保障。一是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和参加常委会活动制度。统一给代表订送《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等资料,组织代表开展集中调研,保障代表知情知政,大力支持代表执行职务。二是积极协助县电视台办好《代表风采》栏目,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社会》2005,(2):12-13
2004年12月24日,纪念《民声报》创刊10周年、《法治与社会》创刊5周年座谈会在省人大常委会多功能厅举行。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岳松华、副秘书长何少林出席了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报刊社全体员工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任永革主持。  相似文献   

10.
2月2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机关一楼会议厅隆重召开纪念《民声报》创刊15周年、《法治与社会》杂志创刊10周年座谈会。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杨永茂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人大新闻工作者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深对人大新闻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实效,提高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水平,创新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方法,自觉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主持座谈会的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书记、秘书长桂维民首先介绍了出席会议的曾担任过省人大常委会领导  相似文献   

11.
《公民与法治》是省人大常委会的机关刊物。近年来,杂志始终坚持“关注百姓生活,弘扬法治精神”的办刊宗旨,宣传质量不断提高,发行数量稳定增长,社会影响逐步扩大。为了更好地发挥《公民与法治》在宣传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主流媒体作用,我们每年都召开一次办刊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办好、订好、用好这个刊物。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相似文献   

12.
《法治与社会》创刊不久,我就接触到它了,那时我从旬阳县委组织部调到宣传部工作。在众多的报纸期刊中,《法治与社会》让我眼前一亮,爱不释手,从此与它结下不解之缘,相随相伴二十年。在我的心目中,《法治与社会》是最好的一份刊物,它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不断推出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精品,不断增强思想含量、知识含量、文化含量、法治含量。随着时代的发展,《法治与社会》紧跟时代变革的鼓点,加快媒体融合的步伐,不断增强全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积极扩容改版。在内容上,以板块统领栏目,设置了"封面""人大""法治""社会"等板块,增强了杂志的思想性、指导性、实用性和贴近性。  相似文献   

13.
难忘的记忆     
答贵龙 《法治与社会》2020,(5):F0003-F0003
时间过得真快,从第一次接触到《法治与社会》至今已有十年了,回想起来,一些与《法治与社会》有关的事儿仍记忆深刻,回味悠长。—场尴尬后的决定自己和《法治与社会》的第一次接触,源于一次尴尬的发生。2009年3月从区委外宣办调到区人大办公室担任副主任,分管文字材料工作。当时完全是个外行,对人大知识全然不知,记着我调来不到1个月,有一次,开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当时有许多人,区电视台一名新来的记者,问我人大常委会是什么样的机构,我回答不上来。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人大报刊问世以来,人大报刊的前景就一直扑朔迷离,飘摇不定。先是1987年山西《人民代表报》创刊并在全国公开发行,此后各省纷纷效仿,到1995年1月陕西《民声报》创刊止,短短七年时间,省级人大报纸已发展到16家,但这些报纸除山西外,其余15家都只拿到了"地方粮票",限制在省内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5.
2月2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机关一楼会议厅隆重召开纪念《民声报》创刊15周年、《法治与社会》杂志创刊10周年座谈会。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杨永茂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人大新闻工作者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深对人大新闻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实效,提高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水平,创新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方法,自觉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  相似文献   

16.
十分高兴参加《人民检察》创刊55周年暨出版600期座谈会。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法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人民检察》55年的办刊经历,可以说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进程的一个历史缩影,更是中国特色检察事业发展历程的历史缩影。55年来,《人民检察》伴随着我国民主与法治进  相似文献   

17.
幸运的含义各自不同,千人千说。愚以为,能够将职业演进为事业,乃是人生无比的荣耀。从懵懂到嬗变,从理性到成熟,从灵魂到收益……《法治与社会》正式创刊15年,我在其中浸润一个生肖轮回,一段中止,一端又发,进步之至,荣幸之至。今日之《法治与社会》,在"立足法治、面向社会、立足陕西、面向全国"中,已经积淀下"严肃不失活泼、庄重不失幽默、大气不失严谨、雅致不失通俗"的高端底蕴。一路走来,我们也在无时不刻地审视与反思,在扎实地坚持与完善中,反复深化着科学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根据当时的工作需要,呼应各级人大代表的建议意见,决定创办自身的新闻宣传媒体.经过一段紧张而充分的筹备,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的机关报——《民声报》于1995年1月正式创刊.当时的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副主任焦敬南任《民声报》总编,研究室宣传处处长王广群任副总编,笔者被任命为编辑部主任,重点负责报纸宣传业务的策划及实施.  相似文献   

19.
改版:一次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报道的深耕细作今年是《法治与社会》杂志创刊20周年。一纸风行20年,绝非偶然,亦非幸运。透过字里行间的纸背,一群媒体人的付出与心血历历在目。5年前,我曾在杂志创刊15周年时写过一篇纪文章《在深化中升华》,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篇文章的末尾一句是:"《法治与社会》大行德广,我们与其共同成长。"如今,又一个5年转瞬间过去了,我和她都长了五岁,这五年,对《法治与社会》而言,她似乎更加的成熟,更加的有性格,也更加的受欢迎.  相似文献   

20.
做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新闻宣传工作,既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大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作为我省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阵地——《民声报》,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的通讯员来稿和读者来信.其中不乏政治价值、新闻价值很高的优秀稿件。但也还有相当一部分稿件由于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能被采用(以来稿量最多、使用形式最广泛的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