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力  刘岩 《理论参考》2010,(4):15-16
两岸经贸合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两岸经济合作不断密切,两岸民众对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愿望更加强烈。台湾民众在经历了8年陈水扁当局操弄“独统”议题、恶化两岸关系、制造族群矛盾、撕裂台湾社会种种乱象之后,摒弃了“台独”执政者,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新的形势。  相似文献   

2.
2009年10月25日,国台办主任王毅在“两岸关系研讨会”上明确表述了大陆方面就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意愿及推动进程。然而民进党刻意曲解两岸对ECFA所做的评估报告,在岛内制造“台湾签ECFA得不偿失”的舆论。本文将就台湾推动ECFA的利弊做一评析。  相似文献   

3.
开展两岸区域合作试点,要以福建为主体逐步延伸扩展,在两岸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形成两岸合作的紧密区域、两岸往来的综合枢纽、两岸人文交流的综合基地,其主要内容为:  相似文献   

4.
当前,周边国家对中国南海主权的侵犯日益严重,随着两岸关系的持续改善,南海危机必然会给两岸带来合作的可能性.但是,南海危机牵涉到敏感的主权问题,两岸合作的基础薄弱,在巨大的挑战面前,两岸有必要在政治互信的基础上,通过推动南海事务性合作与建立军事协调机制,共同捍卫中国对南海的领土主权.  相似文献   

5.
管浩 《党政论坛》2013,(24):41-41
10月26-27日,在,一西南宁举办的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合作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的官员和学者表示,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经贸、文化合作都已步入“深化区”,两岸间的对话之路正在延伸。  相似文献   

6.
莫莉 《青年研究》2016,(4):85-93,96
从"接触假说"出发,本研究探讨了通过人际及网络与大陆进行接触对台湾大学生两岸社会距离感知的影响,以及统独意识和政党倾向在其间的调节作用。基于赴台采集的一手调查数据,研究构建了五个回归模型,发现无论是人际接触还是网络接触都有助于拉近台湾大学生感知到的两岸社会距离。个体对两岸统一认知度越低,实际接触对社会距离的正向影响力越强;政党倾向蓝的台湾青年通过实际接触所能够提升的社会距离要弱于其他政党倾向的个体。研究讨论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有助于缩短台湾青年感知的大陆社会距离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7.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台湾称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是两岸在WTO允许的框架内,建立类似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8.
触摸台湾     
福往福来,善去善应。大陆游客赴台旅游,为两岸留下美好生动的集体记忆 7月4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发团启动。随后的7月18日,大陆游客入台旅游已正式实施。此时,一班班飞机载着大陆游客跨越海峡。两岸民众会在更加顺畅自然的环境中,留下崭新可亲的集体记忆。从这时起,在大陆游客眼中,宝岛台湾不再是只闻  相似文献   

9.
由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深圳中华文化学院和澳门基金会联合举办的“CEPA与ECFA框架下的两岸四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来自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围绕“CEPA与ECFA框架下两岸四地合作趋势、粤港澳合作的新内涵与合作模式创新、澳门在CEPA与ECFA框架下的机遇与选择”等三个专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一旦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签署之后,两岸经贸正常化,并进而进行WTO Plus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海峡经济区在此过程中,恰巧可以扮演一个先行者的角色,在相关配套措施及法令修改与执行上,做为两岸自由贸易协议开放的先端。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受大陆"十二五规划"、台湾"黄金十年规划"及岛内选举因素的影响,海峡两岸经济关系与经济合作发展将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除了关注两岸贸易与台商对大陆投资发展变化外,有六个方面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正台湾优势衰减及民众对统一态度的渐变轨迹自从1949年台海两岸隔绝、对峙格局形成以来,由于两岸之间巨大的体量差异,台湾从来没有获得过对大陆的绝对优势,但是在60多年的经营中,台湾曾经拥有过多种相对优势和软实力的优势,而当时台湾当局和民众对两岸前景的信心也是建立在这种相对优势和软实力优势之上的,并通过不同时期对两岸关系前景的不同政治口号而得以体现。根据台湾当局和  相似文献   

13.
《团结》2011,(4):65
2011年7月7日,两岸万名青年大型交流活动民革中央分团——"第十届台湾高校杰出青年赴大陆参访团"参访活动在民革中央机关正式启动,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会见参访团一行。  相似文献   

14.
李贺 《理论参考》2010,(4):31-32
今年1月26日,两岸谈判代表在北京正式商签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台称ECFA)展开首次专家工作商谈,达成多项共识。舆论普遍认为,作为程序性商谈,此次会谈具高度象征意义,有助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两岸特色经济合作机制目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特色经济合作机制的近期目标是共克时艰,为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务实基础,中期目标是深化产业合作,提高两岸的竞争力,长期目标是两岸携手,建设“共同家园”。  相似文献   

16.
变化之一是台湾地方政治生态。大选结果显示,两岸和解政策已经在中南部获得草根民众之认同。今后北京在为台湾经济输血时,可能调整政策,让台湾普通民众也直接受益,加上绿营明智人士的推波助澜,台湾中南部不少民众将会逐渐改变对大陆抱持抵制的立场。这迟早将推动民进党改变其两岸政策,因为毕竟民进党也要同国民党争夺全岛选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胡军 《民主》2007,(7):26-27
2006年11月20日至28日由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十五位学生在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石朝颖教授带领下,来北京大学参访。我是这次参访主要的筹划与组织者,与台湾师生相处一周来,感觉两岸的学生相处融洽。台湾学生返台后,感慨万千,都写下了心得体会,准备出一图文并茂的纪念文集,并邀我为此纪念文集写个序。我于是遵命写下此小短文。  相似文献   

18.
两岸共同市场的构建应有其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通过一种新的特殊的经贸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两岸经贸合作,实现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以经贸合作寻求两岸关系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3月24日,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在京举行。会议主题为“弘扬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来自海峡两岸的40余位青年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两岸文化交流的基础、内容、形式、障碍以及两岸的文化政策、文化创意产业、政治文化心态等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台湾与大陆间的经贸关系向来是两岸交往中最基本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产生和拓展,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发展,拉近了两地经济的发展,拉近了两地民众的关系。古代两岸经贸系自发地产生与发展,在清政府治台212年、郑氏领台21年,甚至在荷据38年、日据50年期间,两岸经贸这种不依赖于协定或组织保证的所谓“功能性经济一体化”,始终未曾间断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