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司法》2007,(17):49-5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包括明确国家、集体、私人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和对物权的保护。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充分认识依据宪法和法律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给予平等保护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依法平等保护和正确行使财产权利的物权观念。物权法虽然是规范财产关系的基本法  相似文献   

2.
一、深入贯彻尊重物权的意识 物权法之所以用长达247条的篇幅对物的归属和利用作出系统的规范,目的就在于为物权提供更好的保护,其彰显的是一种强烈的尊重物权的观念。这种观念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策或者具体行政行为的时候,必须注意到物权的存在并给予充分的尊重。用尊重物权的观念来衡量行政,一方面要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另—方面,对于行政所依之“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这个法必须是良法、善法。反观多年来的行政实践,尽管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人民法院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与人民法院进行的司法审判工作,具有不同的性质。行政管理工作有其固有观念、模式与方法,司法审判工作有其特有的观念与法定的程序,二者不可混淆。但近年来,我国法院工作中,出现了以行政权支配审判权,以法院行政领导取代司法审判  相似文献   

4.
也谈行政审判中的协调姚彬《人民司法》1994年第1期刊登了江勇、李厚宁同志的文章《谈行政审判协调范围的有限性》(以下简称《谈文;》),该文认为法院对某些行政诉讼案件可以用协调方式解决,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行政审判是否存在协调,行政诉讼法有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物权法》实施对船舶物权立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法》实施后,其一般规定对船舶物权有适用的余地,但《物权法》对船舶物权采用不同于一般财产的变动模式,导致船舶物权在直接适用《物权法》时将产生制度上的冲突,对此,需要通过修改《海商法》和《船舶登记条例》,另行进行制度上的配置。  相似文献   

6.
物权行为理论是近代罗马法学家独特思维的产物。这一理论虽然为《德国民法典》所采纳,但反对者仍不乏其人,甚至有的德国学者批评这一理论是"学说对实际生活的凌辱"。在我国,这个争论也从未停止过。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承认了物权行为的概念及其独立性,但却未采纳其无因性。此种选择是在对此问题深入争论后得出来的结果,体现了我国立法技术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7.
8.
黄志萍 《法制与社会》2010,(30):254-255
公安行政执法权具有高权性,是落实依法行政的前沿阵地。面对如火如荼的物权法时代,应灌输物权法私权观念、平等观念和排他观念。物权观念对公安行政执法的心理、信念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物权观念是公安行政执法理念的组成部分,是指导公安行政执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决定着公安行政执法行为及执法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意思主义、形式主义、折衷主义的分析,再与我国目前物权变动理论进行比较,从而引发对我国现行理论及实践框架下构建物权变动规则以及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的思考,认为应当区分不动产和动产,保障交易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如德国著名民法学家耶林所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会因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科技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罗马法是古代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内容丰富,法理精深,立法技术高超,尤以私法见长。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代罗马法中的物权分析理解,能更深刻体会中国的物权法。  相似文献   

11.
魏雅华 《法治研究》2006,(11):35-37
“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 这不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禁止城镇居民到袈村定居吗?这不是在以法律的形式,加深加固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二元结构吗?这不是在以法律的形式,加深加固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已经太高太深的城墙城壕吗? 那么,我们能不问一声,这部尚未出台的法律,为什么如此陈腐、守旧而落伍?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房产纠纷行政与民事诉讼交叉案件的审判存在很大缺陷,不仅诉讼时间冗长,且难以正确处理二者之间关系,不能有效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应当在《物权法》立法精神和原则的指导下,以行政与民事程序"二审合一"审判模式一并审理解决行政与民事关联诉讼的难题,重构房产纠纷行政与民事交叉诉讼的审判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一、当前行政审判方式的弊端审判实践中,全国各级法院行政审判的审理程序和庭审方式,基本上是参照民事审判程序和庭审方式进行的。受民事审判方式的影响,行政审判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下列弊端: 1.审判体制的行政化司法行政职务中的最重要者,  相似文献   

14.
殷俏 《法制与社会》2011,(19):260-261
物权变动模式一直是我国民法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2007年《物权法》的颁布并没有给这一争论划上句号。目前,我国面临民法典的编撰,学者们对于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仍各持己见。探讨物权变动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评价某一模式本身的优劣,还在于考察某一物权变动模式是否能够与物权法乃至整个民法典的法律逻辑协调一致。可以说,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对我国民法典中诸多制度的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物权法与担保法关于担保物权制度的比较分析,探究物权法对担保物权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如何搞好司法与行政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履行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职责,充分发挥各自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17.
谈行政审判协调范围的有限性江勇,李厚宁行政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一种是“纯粹监督型”,即人民法院单纯就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展开审查,就案办案。当前此种关系已难以立足。另一种是“紧密结合型”,即人民法院提前介入行政...  相似文献   

18.
<正> 规章在行政审判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制订行政诉讼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规章能否作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正确估价规章在行政审判中的作用,阐明它在行政审判中的地位,不仅对实现行政诉讼的立法宗  相似文献   

19.
一、物权的保护方式与民事责任的关系自《民法通则》系统建立起民事责任制度以来,在法律界已形成"权利—义务—责任"的思维模式,和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民事司法实践中,人们也习惯以"责任"为中心来解决纠纷。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学界对大陆法系民法的普及,尤其是在台湾学者王泽鉴等的相关著作介绍的基础上,实务部  相似文献   

20.
《物权法》42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本文认为要使公共利益原则在征收中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其控权的使命,必须在司法实务的可操作层面,探寻行之有效的机制,具体化"公共利益"的判定标准和强化法院对征收公益性目的的司法审查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