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大波士顿地区华人基督教会现在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大陆新移民已成为中坚力量;华人教会分布广泛,有利于福音传播;华人基督徒年龄各异,但都有高学历、理工科等特点;华人信仰基督教并非功利,而是真正的信仰需要;男女之间的信仰差别不大;华人成为基督徒的主要动机有:寻找生活的方向、心灵平静和生命的真谛等;华人成为基督徒的主要动因有:宗教自身的力量、教会的大力宣传和华人社会经济地位提升后的精神需求;华人基督教会的主要功能有:能更好地服务华人、团结华人和对华人进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关耳 《八桂侨刊》2021,(3):95-96
广西民族大学郑一省教授撰写的《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研究》专著,2021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3.1万字.该书从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的源流、民间、民间信仰庙宇的分布与祭祀空间、民间信仰庙宇的流派和民间信仰仪式的传承,以及印度尼西亚华人在地化神灵的建构,分析与探讨了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一、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基督教的信仰以圣经为基础,主要有:1、信仰上帝在基督徒看来,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上帝具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上帝是人自身及其所处世界神秘存在的终极源头。2、信仰原罪基督教的信仰认为上帝创造的人类的原祖亚当和夏娃...  相似文献   

4.
民间信仰是海外华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宗教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等诸多学术领域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但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专门以某一国家华人的民间信仰作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仍不多见。2020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广西民族大学郑一省教授新作的《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一书,该书发轫于暨南大学石沧金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民间信仰海外传播图谱与功能研究”,也是作者十几年来田野调研和学术思考的综合性成果。作者从2008年开始即对印度尼西亚的华人进行田野调查,足迹遍布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等地。从田野经历上看,此书的田野调查历时久,调查范围广,包含了大量作者一手访谈资料和当地的华文报刊、社团出版物、古籍、碑刻等文献,内容客观充实;在视角上,作者以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为视角,着重分析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的演变轨迹和发展现状,对于民间信仰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区别在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当中,基督教与天主教似乎就是一回事,因为在国际上基督教与天主教统称都是“基督教”、“耶稣教”。从教会历史上看,基督教与天主教原本就是一种宗教,后来经过发展、宗教改革后,分化为两个教派;从信仰上看,基督教的信仰与...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回顾妈祖信仰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情况。分析了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妈祖信仰的特点;(一)妈祖庙与华侨宗乡会馆有密切联系;(二)妈祖信仰与祖先崇拜相互促进;(三)海南华侨华人经常把妈祖与水尾圣娘、108兄弟公等神明一起供奉。  相似文献   

7.
观音是海外华人社会中最为流行并最有影响的中国民间神祇之一。华侨华人很早就将观音信仰带到海外,并传播到全世界,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二战后,海外观音信仰呈现在地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特点。华侨华人大多是在世俗化和民间化的寺庙中奉祀观音,同时,华侨华人佛教道场通常也都会敬奉观音。另外,一些混杂释道儒三教的民间教派也奉祀观音。秉持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华侨华人观音庙往往是慈善道场。基于观音信仰,闽粤等地侨乡与海外华侨华人之间建立了较为密切的文化联系。以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为纽带,在“再华化”因素推动下,海外华人既加强了对观音信仰的情感认同,也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统计显示,近年来大学生基督徒人数增长.与普通民众信教历程不同的是,大学生信仰基督教是在遭遇危机、认知探索和人际网络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大学生信仰基督教与大学教育的缺失有着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泰国有主祀关羽的庙宇至少113座,其分布特征与华人移民进程相互重合,表明泰国关帝信仰的历史传播轨迹受华人移民影响。曼谷地区有主祀关羽的庙宇至少17座,位居泰国各府之首,因此具有典型意义,其庙宇分三种组织类型,目前对关帝信仰传播起到推动性作用的主要是以关帝庙为名的各类慈善机构。客属关帝庙是曼谷诸庙中唯一一座关帝庙即会馆的神庙,其历史沿革有三个阶段,共同印证了客属关帝庙及其信仰从华人移民范围向泰国社会传播的过程。泰国的关帝信仰之所以能从华人传播至泰人,其主因在于借助关帝庙而存在的各类社会组织,及其对各类资源的共享,这种共享促成了关帝信仰有能力跨越泰、华文化差异,突破泰、华族群边界,进而成为泰国社会的关帝信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回顾妈祖信仰在新加坡华侨华人社会传播的情况,分析了妈祖信仰在华侨华人谋求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一)增进华侨团结;(二)创办公益慈善事业;(三)寄托对祖籍国的思念。  相似文献   

11.
早期港英政府和欧美人士在香港开办了不少教会学校,努力向华人提供英语教育,但在当时的华人看来,一方面英语不能给他们带来"成功",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另一方面英语充当了严重威胁华人文化认同的基督教的媒介.因此,早期香港的华人普遍拒绝英语,语言价值与文化认同导致了这一时期的英语教育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2.
佛教不但由印度传入中国,而且随着历史上我国僧人的出国弘法巡礼,以及后来华侨的赴海外谋生,又把我国的佛教信仰,传到日本及南洋一些国家。于是佛教便作为日本和南洋一些国家华侨、华人的传统信仰,成为早期华侨社会的精神支柱之一。本文拟就日本华侨、华人的佛教信仰与中日文化交流问题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初的中国、荷属东印度殖民时期和印尼独立后等方面着手,追溯了孔教的形成历史,并且其与当地政治局势密切相关。印尼华人社会采取了不同的文化路线,与中华文化根源逐渐割裂开来,这与其他相邻的东南亚国家情况有所不同。印尼华人社会中无论是信仰孔教、佛教还是道教,在发展中都逐渐偏离了源于中国的主流,每个宗教团体都试图让印尼当局承认自己的信仰,也有团体试图将这三种信仰合成一体,同时他们仍然希望保留印尼华人的身份,以期在融入和同化到印尼社会过程中获得所谓的优待。  相似文献   

14.
全世界以基督为信仰基础的,广义上都叫基督教,但又分为罗马公教(中国称“天主教”)、新教(中国称基督教或耶稣教)、东正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11世纪时分成罗马公教和东正教,16世纪时,罗马公教分离出新教。  相似文献   

15.
宋庆龄与基督教的关系错综复杂。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家庭,丈夫孙中山又是一个热爱耶稣的人,按理她也应该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但是她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否认自己信仰基督教,甚至说孙中山也早已脱离基督教,晚年却又承认基督教教义对她的影响甚大。宋庆龄长期生活在浓厚的宗教氛围内,其宗教思想绝不可能突变。本文从基督教教义及其社会功能、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的关系、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客家人民间信仰的地域性神祇主要有三山国王、黄老仙师、何仙姑、谭公、钟万公神等,本土化的神明主要包括仙四师爷、刘善邦、大伯公等。由于其特色鲜明的信仰特征,这些民间神祇成为辨别客家人的一种符号。供奉这些民间神祇的寺庙热心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积极资助华人教育,在华人社会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近日,我们采取听汇报、座谈、走访、统计等形式,对全市妇女信教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一、基本情况目前,临沂市共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四种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信教群众共204689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群众共35873人。其中,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三种宗教的信教妇女152020人,占742%,在信教群众中基督教188100人,妇女141780人,占753%;天主教16362人,妇女10211人,占624%;伊斯兰教属回族全民性信仰;佛教227人,无尼姑,信教群众较少,且分布…  相似文献   

18.
100年前由柏格里引发的石门坎苗民短时间内大规模信仰基督教的史实,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既是广大民众想像人生与来世的解释体系,也是民众创造社会秩序的手段,是民众从民间宇宙观出发对人生问题作出的自我界定,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体现。华侨出国谋生、发展时,也把中国民间信仰带到国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哪里有华侨华人哪里就有中国民间信仰。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华侨华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常年生活于国外,但又和祖籍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最近,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名誉主席、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丁光训在南京提出,新时期基督教要做到“三个和谐”。一是基督教利益要和国家利益和谐起来。实践证明,爱国与基督教信仰并不矛盾,独立办教会是中国基督教安身立命之本。现在境外势力企图恢复他们的势力,甚至挑唆基督教反对自己的国家和社会。越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越要高举“三自”旗帜,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基督教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完全和谐起来。二是基督教要与法治社会和谐起来。宗教事务是一项社会事务,必须与法治和谐起来,在法制框架内开展宗教活动。《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