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共北方地区党组织的创始者和主要领导者,他精心筹建了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后,为培养革命骨干立即着手建立了中共北方区委党校,并积极指导和帮助建立了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的各地方党组织,促进了北方地区党组织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在他的领导下中共北方区委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学生运动,配合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推动了北方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注意和分析农民问题的领导人之一.他在关于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和要求、建立农民协会、改造和领导农民自卫武装、发动青年去农民中进行革命启蒙教育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思想.此外,他还在实践中亲自领导北方的农民运动.在我们党早年关于农民问题的探索中他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共创立至大革命时期,海陆丰地区的农民在中共农民领袖的领导下,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采取演讲、歌谣、戏剧、标语、口号、报刊、学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觉悟,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和发动了广大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认真研究这一时期海陆丰地区农民宣传工作,将为新时期党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宣传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注意和分析农民问题的领导人之一。他在关于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和要求、建立农民协会、改造和领导农民自卫武装、发动青年去农民中进行革命启蒙教育等方面 ,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思想。此外 ,他还在实践中亲自领导北方的农民运动。在我们党早年关于农民问题的探索中他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 ,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民素质的高低在民主革命时期关系革命的成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关系国家的盛衰.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李大钊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时期说:"为消灭现在的军阀政客,首先必须提高整个国民知识的水平."(1)他把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李大钊全部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期来,学术界对毛泽东领导哲学进行了研讨,现将主要论点概述如下。 (一)毛泽东领导哲学的历史发展 一种意见认为,毛泽东领导哲学的历史发展可大体分为下列四个时期: 1、毛泽东领导哲学的萌芽时期(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的实践标志是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农民运动的兴起;理论标志是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  相似文献   

7.
何孟雄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中共早期历史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国第一批信仰马列的人,参与了中共早期党组织创建,是我党历史上最早的党员之一。他领导过北方早期工人运动,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开创江苏农民运动新局面,较早地阐发了农民游击战争思想,与中共早期"左"倾错误路线进行坚决斗争,在狱中表现出高度的党性,对党忠诚,为党的事业英勇献身。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革命家赵世炎,在血雨腥风的1927年,为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不移的信仰,献出了年仅26岁的年轻生命和一腔热血.赵世炎进行革命活动的年代,正是中共创立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期间虽主要从事于领导工人运动,但在国共合作的时代大背景下,他的革命思想和活动,对当时尚处于探索实践中的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和理论的成熟发展,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和贡献.  相似文献   

9.
黄学增对大革命时期广东农民运动的贡献是巨大.1920年底,黄学增经谭平山介绍认识来广东任职的陈独秀,受陈独秀的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先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随后,接受陈独秀的指示返回家乡遂溪,创建雷州青年同志社,揭开了粤西地区农民运动的序幕.1923年秋,接受党的派遣,到广州附近的花县农村,秘密建立党组织,发动农民筹备成立农会,正式开始投身农民运动.1926年2月至1927年3月间,其主要革命活动就是领导南路农民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共广东省委在《二七纪念宣传大纲》上称彭湃为“海陆丰农民领袖”,黄学增为“南路农民领袖”,成为与彭湃齐名的农民领袖.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西湖会议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当陈独秀等中共高层领导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党内合作”政策争持不下的情况下,正是李大钊的耐心说服与调和,中共高层最终接受了“党内合作”政策。中共三大上,在批评“左”右倾两种观点的同时,李大钊最终说服全体党员接受了“党内合作”政策;通过与孙中山的多次接触,说服孙中山接受“党内合作”政策;在国民党一大上,使“党内合作”政策最终得以实施。李大钊不仅是实施国共“党内合作”的推动者,还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对大革命的兴起也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大革命后期,边界的农协(运)遭到严重的摧残。农协组织塌台,农协会员逃散,农民运动处于沉寂状态。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边界之后,在开展军事斗争、政权建设的同时,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农协机构。党对边界农协(运)的领导,使边界农民翻身当了主人,边界农村出现了新气象。  相似文献   

12.
1927年,党的五大和"八七"会议先后在武汉召开。这两次会议召开时间相隔不长,虽然内容不同意义也不一样,但有很多相通和关联的地方:五大是基本正确认识土地革命的思想转变点,"八七"会议是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发起的实践转变点,它标志党的重大战略实现转变;"八七"会议又是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政策转变点,中共从此开创苏维埃政权。五大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土地革命政纲,首倡土地革命的口号;"八七"会议首次把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确定为总方针,并与建立红色政权相结合,贯穿整个土地革命全过程。两次会议的"议决案"等,都是记录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文献。有了五大的铺垫,成就了"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重要而又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又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历史上的宗教运动常常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在中国近代史上,1922年发生的"非宗教大同盟运动"即是这样一种因时事政治而兴起、为时事政治服务的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第一次涉及宗教问题,作为中共北方区委的主要领导人李大钊积极参加了这场运动,并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魏野畴(1897-1928)原名魏风标,陕西兴平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在“北高”学习期间,曾和李大钊、陈独秀有过接触,‘五四”运动中,在李大钊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北京学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激发了他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热情.曾和陕西党组织创始人之一李子洲以及革命知识分子杨明轩、刘天章、杨钟健等人在京组织陕西革命团体共进社,团结陕西旅京进步学生,进行革命活动,同时,积极参加“北高”“北大”等校学生的讲演团、工学会,课余还担任平民学校、夜间补习学校的教学工作,奠定了他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思想基础.1921年由学校毕业回陕,在华县私立咸林中学、榆林中学、省三中、一中先后任教务主任和英文、历史、国文教员.1923年经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陕西党、团组织建立后,他曾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副部长、中共陕甘区宣传部长、中共陕西省军委书记、皖北特委书记等重要职务.1928年4月9日,领导阜阳暴动失败,被反动派杀害,时年31岁.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时期的广州警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23-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中,广州的警察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不仅积极维护广州的社会治安,间接支持孙中山和国民党领导的革命,还直接投入战斗,支持革命.本文考察了大革命时期广州警察的种种作为,对大革命中广州警察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邓演达、毛泽东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领导农民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及大革命失败前后有着从事农民运动的共同经历与合作,对农民问题理论存在着各自见解与分歧。邓演达是大革命后期推动农民运动发展的主导者;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所倡导的是小资产阶级的农民问题理论;邓演达与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  相似文献   

17.
最早发动与组织农民闹革命的人是彭湃.而最早关心并领导广东全省农民运动的却是阮啸仙。大革命期间,阮啸仙先后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农委书记、围民党中央农民部组织干事、广东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常委、广州农讲所第一至第六届教员、第三届所长等职,这期间,发表了大量文章、讲话和演说.并于1926年写下《中国农民运动》一书。可以说,阮啸仙是中共早期杰出的农民运动理论家,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他自己从事农民运动的实践,对解决中国农民问题作出许多精辟的论述和独特的见解,对指导全国农民运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最终使阮啸仙走出广东并影响整个中国的农民运动。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失败后,中央要求党的上级组织通过委派巡视员的方式加强对下级组织的监督和指导,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作为江苏省委委派的巡视员,陈云在巡视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传达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恢复和整顿基层党组织,组织和领导工农运动,为扭转大革命失败后低落的革命形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总结大革命失败后陈云探索巡视工作的实践经验,对当前党的巡视工作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纪念馆西展厅展出的第一次国共合作部分,玻璃橱窗内展放有三份外文文件复制品.这三份复制品,来自荷兰皇家社会科学院,是马林档案中马林在中国工作时期所作笔记的复制件.其内容为:一,1923年2月7日之后,在李大钊住所讨论罢工问题;二,中共"三大"关于国共关系讨论中有关李大钊的发言记述;三,中共"三大"选举产生的李大钊等中央委员给孙中山的信.  相似文献   

20.
在李大钊伟大而短暂的一生中,不断追求真理,探索爱国主义道路,成为他从事社会政治活动和生活理念中始终不渝的中心支柱.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他都广泛涉猎中外书刊,汲取思想上、精神上的有益营养,寻求能为我用的宝贵历史经验,充实丰富多方位的理论知识,殚精竭虑的选择可行的最佳途径.从而使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断丰富,不断开拓,不断创新.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剧变时期.一方面是西方各种流派思潮,汹涌而入,加剧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一方面爱国知识阶层,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反思,开始意识到需要从思想层面进行革命,从而揭开了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在这种形势下,李大钊敏锐的觉察到时代激流的脉搏,积极投入到斗争的前列,成为推动和领导运动的主要成员.由于群众革命斗争浪潮不断高涨,政治形势复杂多变,新思想、新事物层出不穷,促使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在不断地出现观念上的创新和空间领域上的开拓.从而决定了他以后为革命而战斗、而牺牲的光辉道路,同时也为中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革命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