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妇运》2012,(Z1):20-21
省民政厅按照《村委会组织法》、《河北省实施<村委会组织法>办法》、《河北省村委会选举办法》的规定,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参政议政,在村民自治层面确保《妇女权益保障法》、《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得到落实。一、抓村规民约清理与完善,为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提供制度保障。针对以前部分  相似文献   

2.
《新疆人大》2013,(9):43-44
7月31日,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北省农村土地承包条例》。《条例》规定,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或者其他方式进行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不得损害承包方或者当事人的土地承包权益。  相似文献   

3.
李和平 《前沿》2012,(8):57-58
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男女地位平等,享有平等的土地权益。但在实际中,农村妇女的合法土地权益却屡遭各种侵犯,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有序与稳定发展。文章介绍了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的表现及其消极影响,分析了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被侵害的法律根源,探讨了完善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权利身份化背景下集体剩余的存在以及女性和集体之间挤出博弈的展开,认为女性土地权益被侵害的体制根源在于土地权益的身份化,而女性土地权益的保护,归根到底也要通过土地权益的个体化或去身份化来完成。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河北省南皮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大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积极落实重点优抚对象的医疗减免政策,较好地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的治病难题,保障了他们的生活权益.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6.
陈永峰 《前沿》2010,(19):75-77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土地权益是农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和利益,是农民维持生存的最低的生活保障。而现今,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我国对于失地农民权益的保护很不到位,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所以急需我们对于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进行研究,以更好的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本文拟从经济法的角度对我国现今土地制度的现状和缺陷进行评析,对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从事妇女工作以来,一直十分关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我看到,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摸清了情况,提高了认识,积累了经验,为解决好这个老大难问题创造了条件。一、必须高度重视维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土地权益是农村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是一个自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长期存在的问题。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  相似文献   

8.
农民的诸多权益,都是间接或者直接以土地为载体,失去土地就失去了与土地相连的一系列权益。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即失地农民群体。他们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在农地流转中他们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是农村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乡统筹发展中农地资本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本化促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有效保障土地产权主体权益。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我国农地资源资本化不足、不规范,损害了农民土地权益,影响了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因此,要深入、规范实施一些有效的农地资本化方式,有效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目前,农地资本化实施中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为此,应完善农地产权制度,严格政府规制,完备农地市场,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保体系等,给予农地资本化有力保障,全面维护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0.
农民土地文化权益是指农民基于农村土地所享有的文化性权益。保护农民土地文化权益不仅具有足够的法理基础和宪法依据,而且还在增强农民土地情感和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就农地征收制度来说,保障农民土地文化权益的方案除了应对补偿的目的、原则、方式和程序等内容进行改革外,还更要依据被征农地的文化价值和使用属性等因素构建一种专门的农民土地文化权益评价技术。  相似文献   

11.
Yang Li  Xi Yin-Sheng 《当代中国》2006,15(49):621-636
Women's land rights are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of the rural land contract in contemporary China. Married women in relatively developed rural areas and under marriage misfortune have elicited much academic and public attention. Howeve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studying married women in traditional farming areas where they are still relatively poor. This paper focuses on women's land rights in their maiden village in traditional farming areas, and show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a case study combined wit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at married women's land rights tend to be retained in their parent villag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policy and land contract laws, but that they have almost no rights in their maiden families after marriag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marriage notions and customs. Given the situa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framework,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probe, by reviewing past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how to ensure women's rights through restricted and specific land readjustment, which may be a realistic and valid approach.  相似文献   

12.
《人权》2016,(3)
The protection of rural women's 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rights, the protection of rural women's land rights in China reflects the initial orientation of legalizing land system, an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treating rural women as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in rural society, and the evolv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For the further protection of rural women's 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it is suggested to consider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focusing on the fundamental rights, taking more considerations on gender equality during legislation, formulating the bottom line thinking, and properly narrowing down regulatory effects of rural regulations and agreements.  相似文献   

13.
论农村妇女土地产权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地权由相对权利强度、权利持有持续时间和权利保证性几方面所决定。农民地权常常是不安全的,与农村男性相比,妇女地权更不安全。妇女的土地产权不安全体现在家庭继承、村集体分配和市场交易等三种获得土地途径中。妇女土地产权的安全性一般意义上取决于,在土地产权交易不发达的情况下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和妇女的婚姻流动性、集体土地产权拥挤性与妇女群体的弱势地位、以及影响村社土地制度安排的宏观因素及村社集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农村妇女人权保障的宪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权利是普遍人权不可剥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妇女的公民和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由妇女的生理特征所产生的权利等.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妇女是妇女群体中的弱者,其合法权益亟需有效的法律保障.为保障农村妇女权利的实现,首先应当回归其作为人权主体的宪法地位.同时,宪法应当平等赋予和保障农村妇女的各项权利,并依据宪法精神来完善农村妇女人权保障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中国2/3的省将开展新一轮的村委会选举,农村妇女能否顺利进入村庄权力结构,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同时妇女参与村委会选举的竞选策略也非常重要.本文以湖北随州市选举调研为基础,阐述了在农村初级政治市场形成的背景下,妇女在村委会竞选中运用营销策略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以及存在的认识误区;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探讨了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竞选策略,为妇女参与即将到来的下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竞选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政策为什么没有改变农村妇女公共参与"推而不动"的状态?这与政策运行的村庄社会基础有很大的关联性.本文考察了一项保护性政策实验中村庄社会的不同反应,发现自上而下的保护性政策在输入到村庄社会的过程中,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抵制;对于村庄层级链条中位置不同的妇女,保护性程度不同,其公共参与程度也不同;同时,它并没有改变男性主导村庄权力结构的局势,还加深了两性隔离.为此,制定政策应该充分尊重村庄妇女公共参与三级链分层现状,使政策的保护性力量在这个链条上出现增量式发展;应该建立有效的配套机制,改变"两性场域"不对等分割状况,实现和谐式参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赣南新妇女"运动为基础,讨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在全国妇联发起的"美丽家园"建设中,家庭卫生如何成为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连接点;在此过程中,妇女如何被动员起来,通过参与家庭卫生整治工作而进入村庄治理。本文认为,这一自上而下发起的"新妇女"运动为妇女的重新组织化提供了契机,一批妇女骨干被发掘出来,并通过参与家庭卫生整治进入村庄治理工作中。地方政府、村庄社会、村级组织都是妇女公共参与的机制性因素,它们为妇女提供了与国家联结的机会,重建了妇女的公共身份,也为妇女的公共参与实践提供了试错和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2002年新一轮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政策上普遍强调了村委会和党支部交叉任职,以精简干部。但是,这无疑也是对农村妇女在乡村权利结构中的弱势地位雪上加霜。交叉任职给农村妇女进入村委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要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发挥广大农村妇女在农村基层民主中应有的作用,妇女应该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依靠妇女组织以及制度安排来克服妇女进入村委会的种种困难。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湖北恩施双龙村3位女性个人生活经历的研究,探讨集体化时代中国乡村女性权利和地位变化的过程。文章认为,经历集体化的中国乡村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社会权利增加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这个过程的完成并不单纯只是凭借了国家政策自上而下的贯彻和政治动员,更重要的是依靠了大量女性自身的抗争行为:她们在主体意识觉醒后,主动利用国家政策与家庭、家族及歪曲国家政策的基层行政人员进行斗争,最终与传统决裂。女性不是国家力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缔造者和改编者,国家既充当了女性解放的裁决人,又被利用成为解放的工具。并最终,在多方力量的博弈和较量中,女性部分完成了提高自身权利和地位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