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思想体系中的“体用”范畴,具有主体与功能的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原则与方法的关系等多重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传统体用论的主要内涵以及实现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从文化自信的高度理解文化的功能,强调文化自信的前提在于文化主体性确立和巩固,明确提出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揭示出文化发展与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系统阐述了文化建设中的若干根本原则及其具体运用,如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导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遵循与方法路径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文化理论创新与文化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充分彰显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建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新的解释学范式,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创新达到了新高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逻辑契合、理论架构,进一步把握二者之间共同的价值追求,有利于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新的文化底色和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3.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论断,是我们党取得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从“何以结合”“结合什么”和“怎样结合”几个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在理论、历史和世界视角中充分领会其时代意义,续写新辉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二者相结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在内容与形式上将其进行积极转化。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植于中华大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其首创的“两个结合”,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也为今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指明了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对于儒学公共精神的重视与开掘,即是阐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进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弘扬“两个结合”,即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意欲实现相结合的前提,便在于把握二者的思想契合性。可以说以儒学公共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气质、价值理念与制度理想等维度上具有鲜明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6.
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视野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为什么结合”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困境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此,二者相结合也就是必需的。在“能不能结合”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相互融通和内在契合之处,为二者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在中国共产党100余年的奋斗实践中,“第二个结合”结出的硕果实证了二者是能够结合的。在“把什么结合”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在“基本”,强调普遍的根本的指导意义;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优秀”,强调跨越时空的积极向上的当代价值。在“结合成什么”方面,“第二个结合”,就是不断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进文化;就是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怎么样结合”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  相似文献   

7.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内蕴丰富,逻辑严密,意蕴深远。从理论维度看,二者的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从实践维度看,二者的结合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文明维度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二者结合的价值旨向;在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挥着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需要在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批判与建设的统一中推进二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存在着深刻的现实逻辑、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社会现实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俱来的发展性特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品格为二者结合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二者在思想上的高度契合又决定了结合的必然性。促进二者结合不仅有利于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更有助于破解世界难题,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在新时代,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更新二者结合的时代形式、创新思想的现代化结合方式,才能更有效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不断回应时代之问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得愈发紧密。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不断探索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发展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孕育中华优秀文化的丰硕果实,为“两个结合”理论的诞生提供重要支撑。“两个结合”理论从理论、实践、价值三个层面为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奋进的强大底气与动力。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在新时期,要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关联,鼓励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两创”,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扬光大,赋予其中国特点和中国色彩。  相似文献   

11.
在作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新概括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新论断,激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发展的新动力,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认知,确立实事求是的新指南,增强人类文明形态创造的新自觉,提升发挥主动精神的新高度。全面把握“第二个结合”新概括,深刻认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新论断蕴含的重大价值,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要求,着力在“第二个结合”上扎实下功夫,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的一种独特的现代化模式,其五大特征深刻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富民”“中和”“天人合一”“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价值理念。新征程上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需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是新时代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考察二者相结合可从三个方面思考:何以必需、何以可能和何以实现。何以必需和何以可能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如何进一步实现二者相结合则是思考的重点。本文认为,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时,要不断推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反对“以马代儒”和“以儒代马”等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同时又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启蒙心态",它用"敬传统"的理念来反对"反传统"的偏见,让中国人自知自己的文化属性,自信自己的文化特点,自觉自己的文化优势。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的意识形态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高理论指导,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占据了价值层面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从"为政以德""德法并重""家国同源"三个层面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推动"党风""社风"和"家风"的发展,展现了新征程的"文化思路"。  相似文献   

15.
贺麟的文化观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学习,尤其是从哲学层面对中国和西方文化的解读,他提出的"体用合一"的文化体用观、"返本开新"的文化继承发展之法,对文化重要作用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去认识和探析贺麟文化观,对当今中国如何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现实性上为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建设文化强国等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涵养、思想理念、中国智慧都是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更是夯实了文化自信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积累的以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行为规范表现形式的文化体系,是一种对我国社会道德起模范规定的精神文明,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教育的资源支撑和深厚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然而就现阶段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尚不到位,融合现状不容乐观。这既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蕴含着丰富的辩证逻辑。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结合逻辑,本来与外来相互动的发展逻辑,传统与现代相贯通的承启逻辑,一元与多样相呼应的主次逻辑,事业与产业相并重的系统逻辑,文化与经济相促进的协调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辩证逻辑,将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根本的思想遵循和科学的方法指引。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基本的概念、观点、立场;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来源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富文化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由此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