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行行为是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之一已经成为通说,但是,因为先行行为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对于先行行为的范围理论上仍有很大的争议。其中,对于犯罪行为能否作为先行行为产生作为义务,理论上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观点的对立。相比较而言,肯定犯罪行为可以作为先行行为引起作为义务是可取的,但不对此加以限制又会导致不作为犯罪范围的无限扩大,过多的一罪变为数罪,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限制。关于如何限制犯罪行为作为先行行为,理论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在区分故意、过失的情况下,以法益衡量的标准来限制犯罪行为作为先行行为能够较为合理地实现罪刑均衡。  相似文献   

2.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型的高科技犯罪,具有强隐蔽性、高智能性、跨时空性等特点。遭受网络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涉及国家、单位和自然人,具有与传统犯罪被害人不同的特征。科学分析网络犯罪的原因,全面实施网络犯罪的被害预防,积极构建网络犯罪被害人救济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序和协凋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公安机关应对计算机犯罪的系统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蔓延的计算机违法犯罪 ,从公安机关的专属管理职能和业务角度出发 ,公安机关应当制定专门的反计算机犯罪法 ,完善现行刑法典中的计算机犯罪惩治条款 ,完善现行行政法规 ,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增加对计算机违法行为的惩治 ,改变传统公安业务规则。公安机关惩治计算机犯罪的应对机制包括 :培训及招聘反计算机犯罪的专业技术警察 ;成立专门的反计算机犯罪领导或者协调机构 ;建立计算机犯罪的前科数据库。在反计算机犯罪警务国际合作方面 ,应建立健全惩治计算机犯罪的国际合作体系 ;建立反计算机犯罪的国际信息交流与技术支援机制。此外 ,还应加强对计算机犯罪的理论研讨 ;培养正确的计算机道德 ;加强计算机安全技术研究 ,建立反计算机犯罪的对策体系 ;考虑组建民间性的反计算机犯罪协会。  相似文献   

4.
少年网络犯罪具有犯罪主体的特殊性、犯罪手段高科技性、犯罪行为诱因的多发性以及犯罪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在当下的法律框架内,完善少年网络犯罪专门司法的机关及人员建设,将一些少年网络犯罪行为的司法处理确立为司法判例,是防治少年网络犯罪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普及,电子商务近年在我国呈井喷态势增长,随之而来利用网络交易实施的犯罪行为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当前网络交易犯罪的主要类型有:网络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网络销赃、网络洗钱、网络传销、网络销售危险物品等,可从制度保障、执法保障、体系保障三方面加强网络交易下的犯罪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6.
部分职务犯罪群体早期由于家庭贫困,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影响,个体正常的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在其内心深处形成了强烈的需求缺失感,造成职务犯罪群体的内隐需求。潜意识犯罪动机是影响职务犯罪主体意识与行为倾向的内在动机,并且这种动机一般不能为职务主体所意识到,而是一种呈弥散性渗透于职务主体人格结构之中的一种潜在能量。这种潜意识动机分为由内隐需求引发的原生型潜意识犯罪动机和由犯罪行为本身引发的继发型潜意识犯罪动机两类。  相似文献   

7.
犯罪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病态的社会现象。因此,要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犯罪的原因,必须研究这个阶段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律和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诸种矛盾。一、初级阶段个体需要的冲突和异化是产生犯罪的根本原因犯罪现象是由许多个体犯罪行为构成的。研究犯罪原因其实质就是研究造成人们犯罪行为的原因。犯罪行为是由犯罪动机所支配的,而人们的动机是由其需要所激发的。需要驱使人们趋向某个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一些著作中指出,满足需要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动因。“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①“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在给现代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增加了许多犯罪的隐患。随着世界政局动荡不安因素的加剧 ,网络犯罪将更多地表现为以政治暴乱、军事摧毁为目的的犯罪。必须高度警戒网络恐怖主义 ,从技术、法律、道德等各个层面采取措施 ,加强国际协作 ,有效防控网络犯罪 ,保障信息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9.
网络犯罪侦查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计算机网络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本身及储存在网络中的信息也由于具有特定的价值而成为了犯罪行为所指向的目标。独特的隐蔽性和高科技性使得网络犯罪的侦查较其它犯罪更为困难,因此网络犯罪案件的侦查技术、网络犯罪的侦查方法、网络犯罪情报的搜集是加强对网络计算机犯罪侦查相关研究的重要领域,是公安机关打击、防范网络犯罪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0.
反侦查行为是行为人为逃避法律制裁而实施的摆脱嫌疑、抗拒侦查的犯罪行为;它的竞合性、辅助性、附加性、对立性是区别于一般犯罪行为的主要特征;它与一般犯罪行为相比,行为模式的背离是根本反常;人员调查、实地勘查和犯罪现场的分析重建是识别反侦查行为的有效手段;命案中的反侦查行为可为确定案件性质、刻画犯罪人特征和串案并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多元共治网络诈骗防控体系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网络诈骗犯罪整体呈上升趋势,人均损失同比呈增长态势,虚假兼职和网络金融理财诈骗尤为突出。鉴于网络诈骗犯罪具有新的实施方式,包括移动快捷支付为诈骗得逞提供便利条件、网络诈骗平台由QQ大量转移到微信、网络兼职和微商成为诈骗的重要方式,以及新的行为特点,包括网络金融诈骗犯罪持续高发、网络色情诈骗犯罪大量涌现、小额诈骗成为网络诈骗的突出特点,结合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原因,包括犯罪行为的智能化与隐蔽性、诈骗行为的广泛性投放与成本低廉、个人信息泄露与缺乏"具体怀疑",应建立"网络用户+运营商"配合、"运营商+监管治理"联动、"网络用户+公安机关"并举的多元化网络诈骗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犯罪现象已经引起社会、政府和学界的关注,但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心理研究仍是一项崭新的课题。本文从青少年犯罪心理发展路径、强化机制和犯罪行为习得策略、犯罪行为中的恶性非理性情绪与认知调节、犯罪行为的合理化机制四个层面探讨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干预策略。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能够指引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干预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庆国 《前沿》2012,(2):62-63
我国现行刑法和其司法解释都没有将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作为独立的犯罪行为加以评价,而是作为过失的交通肇事罪的一个加重情节加以处理,这种立法模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预防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而且降低了交通肇事逃逸的违法成本,有放纵交通肇事逃逸的犯罪行为之嫌,影响了刑法执行的可操作性和社会效果。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具备了不同于交通肇事罪的犯罪特征,无论从犯罪的本质特征,还是从刑事政策的角度考虑,都有必要将其独立犯罪化。  相似文献   

14.
集群闹事行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危害行为。往往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越轨行为交织在一起,容易诱发各类刑事案件,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5.
劫持人质案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从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看,劫持犯罪行为受特定动机支配,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从犯罪手段看,具有暴力性,劫持者一般凭借有特定的犯罪工具;从涉案人员构成看,波及方面较多;从犯罪表现形态和发展变化情况看,犯罪行为具有暴露性并表现为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案件对处置活动的反向作用情况看,劫持者对警方的处置活动具有很强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16.
"原因自由行为"是现代刑法学的一大课题。虽然现今刑法理论通说均已承认它属于具有可罚性的一种犯罪行为类型,然而,依据责任主义的一般规律,无责任则无犯罪。如果认定原因自由行为具有可罚性,那么,主张原因自由行为不适用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之规定的理论依据又何在?笔者从分析原因自由行为与责任主义的冲突与调和路径入手提出原因自由行为的责任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网络社会而来的不仅仅是方便与快捷,还有屡禁不止的网络犯罪。为了对其进行遏制,《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刑九)修改并新增了许多有关网络犯罪的规定,扩张了网络犯罪的主体与行为,新设了部分网络犯罪的罪名。然而刑九中有关网络犯罪的立法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网络犯罪的犯罪构成不完善、法益保护过于狭窄、刑罚配置失衡等方面。鉴此,有必要从立法层面对网络犯罪进行规制。具体包括选择网络犯罪的立法模式、完善网络犯罪的犯罪构成、整合网络犯罪的罪名体系、调整网络犯罪的刑罚配置等。  相似文献   

18.
对网络犯罪罪因系统进行系统机制分析,有助于探明网络犯罪产生的原理,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在对网络犯罪社会原因、个体原因及犯罪场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涉及机制性的问题。事实上,犯罪心理尤其是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作为方式和心理过程就构成了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在网络犯罪的犯罪场分析中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的分析也是机制论的一种体现。可以说机制论是通过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来进行犯罪本体范畴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弑亲行为是青少年犯罪行为之一,也是社会伦理典范的表现之一。通过对16年间我国媒体集中报道的47例青少年弑亲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出生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独生子女家庭或者单亲家庭,同时又处于初、高中阶段的男性青少年是发生弑亲行为的高危人群;青少年弑亲行为出现低龄化趋势;家庭教育方式失当和网络成瘾是导致青少年弑亲的主要原因;青少年犯罪心理成熟,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意志非常坚定和明确。因此,要预防青少年弑亲行为,关键是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四个方面消除青少年弑亲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互联网越轨行为及其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信息与网络的技术垄断和管理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互联网越轨行为较为突出。其具体表现为沉迷网吧、违反校纪校规、违法违警,甚至实施信息和网络犯罪。只有加强社会控制,把“依法治网”和“依德治网”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净化互联网环境,减少其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