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公务接待不用自己掏腰包,消费起来没有标准,随意性大:外面来了人,一定要尽可能高规格地接待,用餐,送礼,娱乐……这不仅造成了严重浪费,而且形成一个很大的黑洞,使相当数量的国家和集体资金以“公务接待”之名被私人所挥霍,借公务之名以权谋私的现象也得以大行其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公务接待费用仅公款吃喝就达2000多亿元,导致各级政府行政费用连年攀升,财政不堪重负。资兴市是一个人口才36万的县级市,其公务接待费用也十分惊人,2002年—2004年每年的接待费都在1480万元以上(不含乡镇和垂管单位)。去年资兴市有一个单位的公务接待费用…  相似文献   

2.
《党课》2007,(5):8-8
目前,政府和公务行为的铺张浪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顾实际需要,大建豪华办公大楼和楼堂馆所,大兴“形象工程”,滥占城乡土地.甚至举债建设,形成很大的财政包袱。二是公务消费、公务接待奢侈之风盛行。公务接待不按标准,动辄“燕鲍翅”天价盛宴,出手之阔绰,甚至令外商都吃惊。三是政府采购浪费现象严重。政府采购行为中出现的一味追求高档、重进口轻国内等问题,使政府采购并未实现节约、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求贤》2012,(4):15-15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0844人进行的调查显不,63.8%的人在持续关注公务接待改革的相关情况。其中,855%的人认为当前公务接待问题依然严重。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朱光明指出,当前公务接待问题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2012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刊文批奢华公务接待员败坏党员公共形象。文中分析了公务接待奢华之风流行的症结及原因,也指出了奢华公务接待的危害所在。那么,究竟该如何狠刹奢华公务接待的不正之风呢?依笔者之见,我们不妨试一试"以权压人"的办法。我们知道,奢华公务接待多数发生在下级接待上级的时候,平级之间的接待一般犯不上那么铺张,领导奢华"接待"群众的个例虽然不是前所未有,也几乎是凤毛麟角。可见,奢华公务的接与待、接待奢华程度的大与小,都与接待对象的身份有着密切关系,且职位和地位都至少是"略胜一筹"的。  相似文献   

5.
《北京支部生活》2014,(8):20-21
3月18日,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北京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国内公务接待费报销凭证应当包括派出单位公函、公务接待审批单、财务票据和公务接待清单。没有接待清单,国内公务接待费不能报销。公务接待清单包括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接待场所、费用以及接待陪同人员情况等内容国内公务接待费资金支付应当采用公务卡或者银行转账方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4,(12):16-17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无疑,我们必须加强对政府机关的监督,建立公务接待审批控制制度、公务接待清单制度、公务接待信息公开制度等显得尤为必要,让公务接待置于阳光监督之下。只有为公务接待“定好调”,才能确保“不跑调”。  相似文献   

7.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公务活动的接待标准作出明确规定,提倡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于2014年6月,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北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规范全塔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为了配合各地、各部门对《规定》和《办法》的贯彻执行.我们特刊发下列文章.旨在阐明:政风清则民风淳.反对铺张浪费.培养节俭美德,需要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率先垂范,反对铺张浪费,我们党才能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厉行勤俭节约,才能有效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培育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  相似文献   

8.
支树林 《党课》2006,(7):57-57
据报载,宁波市北仑区有个关于村级公务“零接待”的明文规定,乡镇干部下村工作,到了吃饭时间,要想让他们吃招待宴,那是不可能的,都得自掏腰包或返回本单位吃饭,因为村中实行了公务“零接待”制度。笔者看后,不禁为之击掌叫好。  相似文献   

9.
龙太江 《党建文汇》2006,(12):38-39
日前,根据中央要求出台了关于国内公务接待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严格遵守。这是国家规范公务接待,预防和治理公务接待中腐败现象的新标尺。 公务接待在公务活动中不可避免,是行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不少地方、部门,公务接待明显已经超出了“合理”范畴,成为一种不正之风,成为腐败的一种重要表现,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和中央的高度重视,已经到了需下大力气加以规范和改革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0.
哀平遥     
孙国文 《世纪风采》2010,(12):43-43
古城平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可如今,《成都商报》却发出了凉风天末之哀:平遥县自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繁冗的公务旅游接待就开始令该县不堪重负。最多的时候,一年“公务接待”近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元。而近10万人次公务接待的吃、住及礼品开销,更是不好统计的“天文数字”。与此同时,因缺乏保护资金还导致了城墙坍塌……悲哉平遥,哀哉平遥!  相似文献   

11.
廉风     
《先锋队》2014,(3):6-7
山东:没公函不接待没清单不结算 《山东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近日正式对外公布。《办法》在中央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两项制度,即实行公务接待公函制度,建立公务接待清单制度。公函约束的是派出单位,清单约束的是接待单位。没有公函不接待,没有清单不结算。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山西平遥县古城管理委员会一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自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繁冗的公务旅游接待就开始令平遥县不堪重负。最多的时候,该县一年“公务接待”近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还不算吃、喝、住、送。因为.来的都是客,一个都惹不起(2010年6月18日《广州日报》)。  相似文献   

13.
《党的建设》2014,(1):52-5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旨在规范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厉行勤偷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正据统计,全国已有18个省份发布了本省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公函制、禁烟酒、接待标准量化细化成为各地公务接待管理的共通点。接待谁接待一律实行公函制在18个省份的管理规定中,"公函制"成为公务接待的基本准则。国家工作人员的休假、探亲、旅游以及个人接待活动不属于国内公务接待范围,如因公务外出需要接待单位接待的,派出单位需发公函告知接待内容、时间、行程、人数和人员身份。"无公函的公务活动和来访人员不予接待"成为各省份的管理共识。  相似文献   

15.
举措     
公务接待有了"紧箍咒"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旨在规范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规定》强调,国内公务接待应当坚持有利公务、务实节俭、严格标准、简化礼仪、高效透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动向     
《廉政瞭望》2012,(10):10-10
专家呼吁出台公务接待统一标准 反腐专家任建明、汪玉凯、杜治洲等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指出,出台公务接待统一标准的条件已经成熟。杜治洲认为,一方面,各地消费水平正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07,(4):6-6
领导干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高消费娱乐、乘坐超标车、豪华装修办公室等奢靡之风,既浪费国家资财,又败坏党的风气,必须作为当前的重点来抓。一是规范公务接待。要严格执行中央的有关规定,公务接待不搞迎来送往,减少陪餐次数和人数,严格标准接待,食宿定点,全额结费,违纪严处。要把公务接待费支出情况纳入机关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加强管理和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二是狠刹新官上任中的几股歪风。当前市县乡三级领导班子换届已经完成,少数地方出现借领导干部职务调整之机,违规超标、超编制更换小汽车、豪华装修办公室、新配高档办公用品等问题,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凡借换届之机继续配备超标车、豪华装修办公室、新配高档办公用品的,一律严肃查处。三是要严格规范出国审查、备案和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8.
《廉政瞭望》2012,(14):66-66
近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在公务接待中推行“三严四禁”,温州纪检监察部门又制定了公务接待实施细则,被称为“史上最严细则”。细则包括:工作餐每人每餐不得超过60元,陪餐人员不得超过客人人数,禁止中午饮酒,公务接待不得食用鲍鱼、鱼翅等高档菜肴,不得提供茅台、五粮液等高档酒、各类进口酒以及高档香烟……  相似文献   

19.
声音     
《廉政瞭望》2010,(17):3-3
接待就是硬道理,接待就是生产力。 ——基层干部对泛滥的公务接待已不胜其烦,但广西某县级市还是提出了这样的口号  相似文献   

20.
声音     
治理公款吃喝腐败。首先应当取消公务接待报销制度,实行接待和福利待遇货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