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琳  武正雄  李文元 《前沿》2010,(3):147-150
在通往理想的途中,农民备受经济、政治、社会、精神等方面残余束缚。当前应发展市场经济、建立自治政治组织、消解乃至替代共同体、扎根社会主义核心观念于农村以解放农民。最终国家、社会和家族等组织朝着与人的主体性发挥方向完善,农民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变革,农民主体功能单位的辩证发展经由家庭中介与个人合一,道德主体性与实践主体性一致。怀旧、无为、乐贫的传统农民主体性终结,现代农民主体性诞生。  相似文献   

2.
陈方南 《求索》2010,(8):65-67
主体性问题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有三种基本的哲学规定。在自然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主体性历经了自然主体、神灵主体、理性主体,最终会归于实践主体。实践主体概念的提出使得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在辩证哲学中得到了统一。主体性的哲学界定是研究中国农民主体性的理论依据。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农民的主体性功能单位分别经历了宗族、人民公社群体到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家庭的演变。进入新时期,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主体性还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当下中国农村必须解决的重大政治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影响当下中国农民主体性功能正常实施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当下农民主体性的应然路径选择,以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晓燕  李洁 《新东方》2022,(6):41-47
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主体力量,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践的指向对象。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民主体性集中体现为农民充分发挥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参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农民主体力量的有效发挥上仍存在着发展环境受限、条件激励不充分以及农民职业素质偏低等问题。对此,应通过完善乡村外部发展环境、优化回归乡村的激励条件以及提升主体内部造血能力等,进一步加强农民主体性建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与人的主体性生成密切相关。意识形态通过身份建构、语言教化和"主义"话语建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农民主体性与现代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琳  王成华  武正雄 《前沿》2009,(3):60-62
现代性和主体性皆源于启蒙运动且两者以理性为其核心内容。从当前农民主体性要求、农民主体性价值以及获得主体性的难易程度来看,农民是当前主体性最不发达、处于现代性层次最底层也最难以获得现代性的群体,因而农民主体性的完全确立标志着一个国家现代性的最终实现,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性之标杆。农民主体性已经历了并将继续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农民主体性的建构艰巨,现代性的实现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宋庆  杨汇智 《前沿》2004,46(10):11-14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存在着主体向度 ,他从物质生产、社会制度的角度建构了主体性实现的客观基础和保障平台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动态统一中展现了主体性实现的动态历史过程 ,既从整体上又从个体上建构了主体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乡村建设行动中的农民主体性功能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主体性功能的发挥,关乎乡村建设行动的成败。新时代乡村建设行动的稳步实施,离不开农民主体的探索、建设以及评价等功能。然而农民主体性功能发挥却受到了历史因素、体制因素、组织因素以及内在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因此,应从破除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入手,不断提高农民主体的组织化以及增强农民自身综合素质,从而避免乡村建设行动陷入农民主体缺场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詹艺虹  詹文军 《求索》2013,(4):135-137
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近现代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其自身的缺陷,表现出种种无法克服的悖论;主体间性哲学则是对主体性哲学范式的反思与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音乐创作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之一,在基本创作层面,创作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创作层面,功能性创作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贝多芬创作思想中的自由性、人文关怀和自觉性凸显其独立和成熟的创作状态,使创作重新回到了人间,为人类生存提供意义与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9.
刘秀萍 《岭南学刊》2007,55(1):95-99
选择、建构、重构、创造等问题的讨论,是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研究触及到了认识系统和认识活动中更为具体、深入的机制和过程,不是对反映论的否定,而是拓展和深化。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组成了认识系统,而且各自又是由若干要素所组成的子系统。要深入研究认识的具体机制,即各个要素的匹配、结合、运行与进化,就得探讨认识的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柳丽  闯晓燕 《传承》2006,42(11):22-24
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建构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主体性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理论的辩证统一。在当代,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建构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对重建本体论者哲学,夯实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挑战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利于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架构中西哲学对话的桥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与人的主体性生成密切相关。通过意识形态霸权的禁忌,通过意识形态教化的灌输,社会塑造了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主体"。意识形态通过身份建构、语言教化和"主义"话语建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对主体性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德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道德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从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学生德性的形成是多种道德素质协调发展的结果,学生德性的建构是主体的自主建构三方面分析了主体性德育的基本理念,并探讨了主体性德育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3.
顾成敏 《前沿》2011,(16):27-29
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与公民主体性政治人格处在双向互动的生成与建构过程中。中国公民主体性政治人格的建构,关键要确立政治主体意识、政治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等现代政治意识,并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政治生活实践,加入公民社团等多种政治社会化途径提升公民政治人格。  相似文献   

14.
刘戈 《湖北社会科学》2006,3(8):152-154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尚未形成,缺乏主动追求道德人格的力量,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技术时代易出现主体性自失、异化、客体反主体化等问题。认清当前主体和主体性的困境,加强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教育,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建构自觉、自为、自强、自由的主体性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农民权利保护的关键: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佳慧 《长白学刊》2009,(1):99-104
农民权利保护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主体地位的虚置极大地影响了农民权利保护的效果。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农民权利保护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意义。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应当注意全面性研究视角与主动性研究立场的把握、农民权利意识的培养以及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建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与母女关系的社会伦理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小轻 《求索》2010,(8):116-118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引发了对母女关系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著名法国哲学家及女性主义理论家伊里加蕾探讨了母女关系的伦理建构,她认为母女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母亲缺乏主体性所造成,而母亲主体性的缺失又导致女儿主体性的缺失。她提倡主体间性的母女关系,强调女性主体性的建构意味着必须建立一个女性话语体系以及女性之间的积极沟通。建立母女主体间性的关系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和谐发展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裴金涛 《传承》2013,(3):126-127
教育伴随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最首要的功能就是促进个体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更应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出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延续,是主体性精神在文化层面的外显。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主体性文化精神缺失的问题,比如理论工作者主体意识淡薄;传播内容脱离群众生活;价值取向偏离主体教化意义等。从主体性文化哲学视域下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坚持主体文化自觉、回归大众生活、强调精神教化等推进路径,以期建构民众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朱松柏 《理论月刊》2012,(4):163-165
"主体间性理论"是社会交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主体间性不仅仅具有本体论的哲学意义,而且更有着丰富的方法论的意义层面。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主体的相互建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互对象化的客体,同时更是"主体-主体"关系,其建构的动因是社会实践中的双方精神交往互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立更加有利于传播和塑造先进的政治文化;更加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更加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也更加有利于推动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民主体性是指农民在乡村治理中拥有的自觉自主意识、权责主体地位、自主选择权利和主动创造能力的有机统一体。它是回答“乡村为谁而兴”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构成了乡村善治的重要前提。论文基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历史方位讨论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困境,认识和理解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现实样态、缘起及其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