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7年12月中国政府颁布的《禁毒法》和2011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戒毒条例》,确立了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回归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戒毒工作新模式,以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等戒毒措施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戒毒措施网。由此,各地方政府纷纷开展人性化的禁毒新探索。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政报》2009,(5):36-37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2008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明确了禁毒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保障机制和法律责任,对禁吸戒毒工作做出了重大改革,提出了建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全新的戒毒工作模式。为认真贯彻落实《禁毒法》有关要求,切实做好我区的社区戒毒和康复工作,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吸毒人员呈逐年递增趋势.1990年颁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设定了强制戒毒和劳动教养戒毒两种羁押戒毒措施.2008年施行的《禁毒法》取消了劳教戒毒,设定了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自愿戒毒或康复、药物维持治疗5种戒毒措施,形成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回归社会于一体的多元戒毒模式.由于《禁毒法》施行的时间较短,实践中面临缺乏具体操作规程、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专业人才和专门经费不足等挑战.  相似文献   

4.
一九九五年1月6日沈阳市公安机关抓获贩毒分子李根宝、孔明善等3人,缴获高纯度无水咖啡因100公斤。1月12日李鹏总理签发国务院第170号令,发布《强制戒毒办法》。《强制戒毒办法》是根据《关于禁毒的决定》制定的一项重要行政法规。2月12日云南省召开禁毒工作会议。云南禁贩取得突破,入境毒品明显减少。2月13日在地处中缅边境的云南芒市机场,在对乘飞机前往昆明的旅客进行例行检查时,查获宁夏自治区同心县贩毒人员23人。他们将海洛因经特殊加工、包装后,藏匿于人体肛门、阴道或吞食于胃内,采用这种方法,通常一人…  相似文献   

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的委托,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草案)》作说明。一、制定本法的必要性禁毒工作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党和国家对此一贯高度重视。1990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1995年1月和2005年8月,  相似文献   

6.
2011年6月26日公布施行的《戒毒条例》对促进戒毒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它包括建立戒毒保障机制、建立戒毒工作体系、细化戒毒法律责任和明确戒毒法规效力四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在于规定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四种戒毒措施的执行问题,为每一项戒毒措施都规定了相应的具体制度,从而解决了《禁毒法》的具体理解和...  相似文献   

7.
<正>青政办[2015]143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关于加强社区戒毒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5年7月28日关于加强社区戒毒工作的意见为依法加强和规范社区戒毒工作,帮助吸毒成瘾人员戒除毒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国务院戒毒条例》有关规定和国家禁毒委员会工作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8.
半月备忘     
田军 《人民公安》2006,(17):1-1
我国禁毒立法直逼“金三角”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禁毒法草案规定,要支持有关国家实施禁毒替代种植。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与有关国家形成合力,更有效地斩断境外毒源地的命脉。公安部副部长张新枫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有关草案的说明时说:“我国第一部禁毒的专门法律就明  相似文献   

9.
告读者     
周家修 《公民导刊》2006,(11):31-31
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制定或修改法律。对此,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有规定。立法过程程序性很强,法律规定包括法律法规的起草(下称法律起草)、草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公布等五个必需环节。一个立法课题的完成应该包括这五个环节。后四个环节都只能是立法机关的行为。第一个环节,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和立法惯例,起草法律草案,主要由法律议案的提案人或提案人所属部门或工作机关来完成。而由社会人或组织、团体起草的法律草案很少。因此,“立法课题向社会‘发包’”的提法,笔者认为不准确。根据目前有些地方的所谓“立法课题发包”的做法看,实际上只包括了立法全过程中的“法律起草”这一个环节。所以,可以称为立法课题起草招标(发包)或干脆就叫法律起草招标(发包)。  相似文献   

10.
禁毒法视野下的戒毒工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品问题发展蔓延的势头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复吸率高仍然是戒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禁毒法有关戒毒工作的规定为吸毒者的康复治疗和回归社会提供了法律依据。比较研判现行的戒毒模式,分析由“医疗戒毒”、“社区戒毒”和“强制隔离戒毒”组成的戒毒工作新体系,对于整个禁毒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禁毒法》中规定了社区戒毒模式,将一直由公安部门行使戒毒职责改为由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戒毒工作。这一新思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戒毒理念,标志着我国新的戒毒制度的确立。但是,由于《戒毒条例》等配套法规、措施尚未出台,社区戒毒出现了颓势。社区戒毒工作要走出颓势,必须树立正确社区戒毒理念,加强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机制,切实解决吸毒人员漏管失控现象,及时更新吸毒人员信息,建立长效机制,强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议员立法助理(kgislative Staff)是协助立法机关的议员履行立法职责、完成立法工作的具有法律专门知识的人员。随着近代各国立法工作的专门化和立法机关职能的强化,议员立法助理呈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趋势,已比较成熟和定型。议员立法助理成为各国议会等立法机关的重要辅助力量。本文着重介绍美、英、法、德等西方主要国家的议员立法助理设置情况及其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了确保法律草案、行政法规草案的质量,维护国务院立法工作的严肃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有关规定和国务院领导同志有关批示精神,现就法规审查的有关工作程序规定如下:一、国务院法制办起草或者审查法律草案、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5,(8)
<正>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司法厅党委的领导下,自治区戒毒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戒毒条例》,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戒毒工作原则,主动适应广西禁毒斗争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全面履行强制隔离戒毒、戒毒康复和指导支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职  相似文献   

1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禁毒法实施和禁毒工作情况,请审议。一、基本情况2008年6月禁毒法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国人大的监督指导下,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最近,我们发现本乡有几个外出经商的人染上吸毒的恶习,并有蔓延的危险,请问政府有何好的戒毒办法? 江西南生 南生读者 国家为了教育和帮助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戒毒,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制定了《强制戒毒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1995年1月12日发布之日起施行。该《办法》第3条规定:“强制戒毒工作由公安机关主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应当配合同级公安机关做好强制戒毒工作。”第5条还规定:“对需要送入强制戒毒所的吸食、注射  相似文献   

17.
《戒毒条例》将自愿戒毒单独列为一章,使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戒毒制度。但关于自愿戒毒,《戒毒条例》并不是简单地对《禁毒法》的相应规定进行细化,而是存在着严重的规范并用和冲突现象。只有对我国自愿戒毒的法律定位予以科学把握,才能发现和解决其在制度设计的相应问题。要从自愿戒毒的基本立场,即保护戒毒者的权利出发,推动我国自愿戒毒工作的开展,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一是将自愿戒毒作为首选性戒毒制度;二是加强戒毒医疗机构建设;三是推进戒毒药物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8.
社区戒毒是我国《禁毒法》规定的戒毒措施之一。它是将吸毒人员放在其生活的社区,由有关的基层组织和机构进行戒毒管理的一种戒毒模式。文章指出,提倡社区戒毒既可以避免强制戒毒"戒而不除"、"归则复吸"的恶性循环,又可在源头上截断毒品的蔓延。同时提出了实行社区戒毒应当注意的问题。进一步阐明了社区戒毒有利于全社会参与戒毒工作,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对有效解决毒品问题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30年禁毒立法的演进构成了<禁毒法>的主要立法背景.1949年至1978年间,禁毒立法以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为主要法律形式,以各大行政区的立法为重心.1998年之前,以"严打"为政策导向,我国逐渐建立了以刑法为主、行政法与地方立法为辅的禁毒立法体系.1998年之后,我国毒品政策和立法进行了调整,开始强调预防为本与综合治理.未来将会形成以<禁毒法>为统帅,毒品刑事立法、行政立法、社会立法三足鼎立的禁毒立法格局.基于"预防为主"原则,以后毒品立法将不仅仅局限于刑法领域,而是会涉及到包括行政法和社会法在内的广阔领域.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2007年立法工作计划规定,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起草《机关事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条例》要规范的行政法律关系,理清《条例》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制定好这部行政法规的首要问题。制定好《条例》,笔者认为重点要解决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