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建坡 《传承》2009,(4):12-13
"文化大革命"分期问题的探讨是"文革"史学研究的基础,三十年来,间或有学者对此发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集中于"文革"下限的阐释方面。从当前学界和党中央的有关精神来看,两年"徘徊"时期似应划归"文革"时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文革"时期著名知识分子的言行抗争和自杀式抗争进行了分析,他们的抗争与其所具有的独立思考之精神和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崇尚的优秀人格价值操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1966-1976年的"文革史学"是动乱年代政治运动的特殊产物,是中国史学史上极为黑暗的一页.直接导致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政治事件就涉及到史学界.对吴晗、翦伯赞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史学打开了个缺口,历史学界完全被"左"倾狂潮所覆盖,大批历史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和"右派分子",备受精神折磨和肉体伤害,失去人身自由,学术研究更无从谈起.对"文革史学"表示藐视和义愤固然是正当的,但仅限于此显然是不够的,冷静地进行清理、思考、分析和评判才是史学工作者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现代转型, "少年"、 "青年"作为现代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 "青年"象征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富有批判精神,并被赋予青春期反抗、内在冲动和乐观主义等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偏激、破坏、狂热、粗暴的先锋精神.新文学运动一直延续着"青年"的特征.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但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青春期",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在21世纪,对照研究两个"新世纪"的文学特点及其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的特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寻求未来文学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大跃进"时期群众特殊社会心理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跃进"时期广泛存在着"急于求成"、"攀比竞赛"、"‘左'比右好"、"妄自尊大"、"盲目崇拜"等群众特殊社会心理.这些群众社会心理对"大跃进"运动的发生、发展和持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社会心理的延续性,这些社会心理的急剧发展,对"文革"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大跃进"时期群众社会心理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社会体制,传统文化的心理定势,自然经济的状态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知识素养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把现今已收集到的各种史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对"血统论"风潮的批驳、造神运动的抨击、毁灭文化的倒退行为的驳斥、"文化大革命"运动本身的理论性反驳等四个方面对"文革"时期普通知识分子的抗争进行了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贾凯林 《北京观察》2004,(11):62-64
1978年,漂泊了十年才从外地回到北京的我,走进了北京市政协的大门.从此,我由ABC学起,开始了长达二十一年的"文史生涯".在这二十一年里,我有幸目睹了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文革"之后发展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前台湾政坛上出现某些类似祖国大陆"文革"中的现象群雄并起,山头林立;两大阵营,相互对垒;"出身"第一,唯我独革;派性十足,内斗不已;政治挂帅,经济下滑.台湾、大陆,现象相同,根子一个,都是小生产者先天不足的表现.两岸都是中国人,民族特性是相同的,出现某些相同的现象不足为怪.祖国大陆"文革"期间的造反派走到了历史的反面,台湾的新主政者不可不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9.
"文革"期间江苏省的农机化发展在国家强大的行政命令推动下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由于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最终未能实现"198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0.
舒展 《北京观察》2002,(1):56-57
1947年10月30日,在联合国贸易与就业大会上,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建国之一.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地位;台湾当局被取消了缔约国大会观察员资格.1972年,《关贸总协定》对中国敞开了大门,这时中国要"入关",不用敲门,只须向前跨进一步,就立即可以取得缔约国的资格.但当时,受"文革"思维的束缚,认为《关贸总协定》是"富国俱乐部",无意加入.我们可不可以说,由于这一判断的差错,使中国"入世"耽误了三十年呢?  相似文献   

11.
开始时的确是"摸着石头过河"谈论改革开放30年,必须认识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现实。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建立了以斯大林模式为样板的经济和政治体制。1950年代后期,又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指导下把这一体制推向了极端。这样做的结果.是中国在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的大饥荒,而在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巨大的社会灾难使大多数人,包括在"文革"中饱受迫害的执政党高官都认为这种体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只能靠改革寻求救亡图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文革"前十年,党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借鉴外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文化观.注重民族特色成为党文化建设的一大追求,但其民族性追求历程曲折.戏曲改革之中蕴含着新中国的文化发展问题,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文革"前十年党的戏曲政策,考察其文化建设民族性追求的发展历程,科学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马尔库塞关于"单向度的人"的理论考察和分析"文革"前期"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所呈现出某种"单向度"的特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克服非和谐因素,消灭这种"单向度",把"单向度"的人转变为"多维度"的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49-1999:中国青年婚恋性观念的变动轨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50年,就其总体而言,是中国历史上青年的婚恋性观念变动最为引人注目的50年。伴随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即1966年以前的“文革”前时期;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的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人口及其文化变迁,青年的婚恋性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不同历史时期在有关青年婚恋性观念变动的定量研究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即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关定量研究资料较多,而在此之前,尤其是“文革”时期…  相似文献   

15.
"文革"后期以及两年徘徊时期,陈云积极倡导要研究和利用资本主义,为制定改革开放决策塑造了政治舆论;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为制定改革开放决策指明了基本国情;推动冤假错案的平反,为制定改革开放决策搭建了组织平台.  相似文献   

16.
我们收拾爷爷爸爸留下来的东西,在杂乱的文稿中发现了一个塑料口袋,里面装着爷爷和爸爸"文革"时期一九六九年、一九七○年、一九七一年、一九七二年的通信。爸爸一辈子陪伴在爷爷身边,除  相似文献   

17.
祁建 《北京观察》2002,(7):19-21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流行的餐馆,都有那个时代独领风骚的"流行色".比如"文革"时代的莫斯科餐厅、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候的马克西姆西餐厅、后来的香港美食城、明珠海鲜、阿静粤菜、顺峰、肥牛、烧鹅仔,一直到这些年如万马奔腾般的局面: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艾德熊以及红高粱、马兰拉面、羊蝎子、郭林家常菜、酸菜鱼--北京餐饮业几乎在将"行业老大"的位置击鼓传花.如果说在莫斯科餐厅"名声显赫"的时代,一个骄子还能够"统治"10年或者数年的话,进入90年代以后,"行业老大"位置的更换频率则越来越快,有的几个月或者更短就匆匆而去,真有些"江山真易改"的味道.  相似文献   

18.
“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其对后现代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的"文革"已经远去,但作为文化的"文革"却在警示着我们.新时期以来,有关"文革"的批判与反思此起彼伏.今天当我们回顾历史,在现代、后现代化语境中反思"文革"时,不无惊奇地发现,"文革"思维并没有远去,其影像还依稀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些角落.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黄金时期。此间,国家大法不断修正,各种关系国计民生的法律法规应运而生,由此推动国家建设一步一步走向辉煌。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尽管经过了1979年和1980年两次修正,但因"文革"的影响和时  相似文献   

20.
吴非 《同舟共进》2008,(4):64-65
"文革"结束不久,我考上大学,当时百废待兴,连像样的教材都没有。上教育学课,老师大讲"十七年"(即1949年至"文革"前的17年),仿佛那一时期的教育本来很好,是后来被"文革"搞乱的。那么,这个"十七年"的教育方针是否正确,如果正确,为什么会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