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湖南"禾计划"旨在通过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加强全省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提升街镇服务供给能力和社区居民参与能力,加强培育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畅通社会组织参与民政事业转型升级渠道,提升民政工作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最终实现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融合式发展。为传统民政服务能力提升注入专业新动能"禾计划"是湖南省深化基层民政改革、加强民政基层能力建设的创举,该项目经由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的融合式发展,为民政服务能力提升注入专业新动能。  相似文献   

2.
鲁青 《中国民政》2021,(4):28-30
用脚步丈量民情民意、用专业提升服务能力,乡镇(街道)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高质量、专业化、心连心的服务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升了基层民政服务效能。广东、湖南等地加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表明,以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补充基层民政服务力量,以规模化社会工作站点夯实基层民政工作阵地,以规范化社会工作服务提升基层民政服务效能,有效解决了长期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基层力量薄弱这一老大难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推动基层民政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为重点,以乡镇社工站建设为抓手,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发展队伍,形成了一些先进的经验做法,提出了新的思考和优化路径,有效地提升了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推动了新时代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增强民政为民服务能力,近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赣府厅发[2017]102号),对基层民政工作机构、人员、经费激励保障和服务方式进行了明确,有效解决制约基层民政事业发展瓶颈问题,为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一、出台背景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河南省新郑市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在加强基层民政工作能力建设上做了一些探索,主要做法是:一、从服务站到协管员建立民政便民的直通车针对基层民政工作点多、线长、面广这一新特点,河南省新郑市坚持把民政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基层,把民政工作的触角下伸到基层,把民政便民服务的力量下沉到基层,整合资源,强化服务,以市级民政服务平台为总揽,  相似文献   

6.
<正>江苏省将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作为"现代民政"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作为推动民政事业发展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坚持"顶层设计、基层落实、点上突破、面上推动"的工作思路,着力健全基层机构、加强人才队伍、提升能力建设,全面夯实民政基层基础。一是科学谋划,完善政策支撑。省民政厅2017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突出了"基层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政》2021,(4):27-27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民政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政策落实在基层、效果体现在基层。抓好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是民政工作政治性的本质要求,也是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加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民政部党组高度重视,2020年10月,在湖南长沙专门召开加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肯定新探索,作出新部署,提出新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洪发[2018]1号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加强基层民政工作能力建设,提升基层民政工作水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政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全面提升全市基层民政民生工作能力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9.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年来,民政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切实兜好基本民生底线,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持续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各项民政工作取得新成绩。每一个数字,都透视着民政工作的创新发展;每一个数字,都彰显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民政底色;每一个数字,都让民政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  相似文献   

10.
魏县民政局为深入推进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夯实基层民政工作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民政在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服务能力等方面制约发展问题,因地制宜,大胆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发展需要的路子,特别是"六个统一"举措,既具体实在,又很接地气,对各地深入推进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工作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以来,阳曲县委、县政府在千方百计抓发展的同时,始终把民生作为第一关切,结合"三基"建设和乡镇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加强基层民政"五化"建设,全面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一要打造标准化的机构阵地,做到有机构、有人员。在乡镇设民政所、行政村设民政服务站,健全县、乡、村三级民政机构。每个乡镇民政所配备人员不  相似文献   

12.
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坚持底线思维,深化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广东省民政厅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优化基层民政挂钩联系工作机制,以"下基层、作调研、抓落实"为主题,着力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  相似文献   

13.
<正>宁政办发[2017]169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9月22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德安县在加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是全面推进乡镇民政所规范化建设。在全省率先以县政府办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所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方案》,按照"三有四化强建设、二三四五优服务"的模式,推进基层民政所规范化建设。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部署,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分管领导常抓不懈、民政部门倾力推进。全县各乡(镇、场)对民政所进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加强城市基层党建作为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水平的关键,完善体制机制、织密织实网络、汇聚多方力量、精准精细服务,努力实现城市发展与群众福祉同频共振、相融共进.  相似文献   

16.
李锋 《今日海南》2022,(9):9-11
<正>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在蹄疾步稳推进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民政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贯彻“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主动适应自贸港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改革创新、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抓主业、盯重点、强措施、促创新、补短板、求突破,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紧紧围绕“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等民政主业创新发展,为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四川省成都市民政系统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认真研究新时代民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深化改革创新、主动破解难题、积极探索实践,在服务全局中推动全市民政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一、创新政策制度,增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能力一是推进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印发成都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养老设施布局规划,会同国土、  相似文献   

18.
推进县域民政服务能力建设,是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打通党和政府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当前,民政事业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对县域民政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县域民政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提升县域民政服务水平。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就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县域民政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政》2005,(8):1
日前,在南京市召开的全国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上,李学举部长在工作报告中用很大的篇幅阐述了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思路,南京市江宁区和陕西省延安市分别介绍了加强基层民政组织建设的经验.此举表明,加强基层的民政组织和民政工作,已经提上民政部的重要工作日程,在今后一个时期,民政部将更加突出地强调加强基层民政、服务基层民政的理念,采取得力措施,切实解决或缓解基层民政日益突出的"不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多年来,灵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政工作,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强化民政服务能力建设,逐步形成了职能科学、运转有序、保障有力、服务高效的民政服务工作新机制,坚持用"五化"推进民政工作创新发展。一是抓工作责任制度化。制定完善乡镇(街道)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机制,把基层民政工作纳入党政领导岗位目标责任制,确保民政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见到成效。二是抓社会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