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尚道 《台声》2009,(6):87-91
当1980年兰陵剧坊上演剧作《荷珠新配》,从面标志着台湾正式进入小剧场时代,台湾小剧场运动逐步引进面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戏剧理念与表现手法,亦经历了反叛,急速发展到多元化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2.
2008年正是元代伟大戏剧家关汉卿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50年、从事戏剧创作750年的时候。他的戏剧活动和辉煌成就,是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3.
万海洋 《前沿》2008,(3):154-156
在中国,整个现代主义戏剧思潮中表现主义戏剧的影响大于其他,成就也高于其他。主要表现在剧作家自觉的运用,自觉的追求,如洪深、曹禺,他们的表现主义戏剧是更接近于世界思潮的戏剧,或者说是更像表现主义的表现主义戏剧。特别是《琼斯皇》使中国的表现主义戏剧由模仿走向了成熟。  相似文献   

4.
台湾自1895年《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后,出现了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不甘当亡国奴,不断地为台湾回归祖国而努力。谢南光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早年在台湾从事民族解放运动,30年代以后,他返回大陆参加抗日战争,为光复台湾尽力。战后,他到日本当外交官,50年代初回大陆,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仍致力于台湾和大陆的统一,人们至今怀念着这位爱乡爱国的老前辈。  相似文献   

5.
作为台湾具有代表性的外省第二代作家,李国修接收到了父辈遗留下来的移民身份和创伤记忆,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伤体验,并将之作为其戏剧表达的主要课题.他以戏剧形式记录并修补了父辈的创伤与遗憾.同时,面对父辈传递下来的创伤体验,他也以戏剧艺术纾解、治疗自己对灾难重演的恐惧和身份认同被破坏的焦虑,表达了对生命安定的渴求.从创伤心理学的理论视野对李国修的戏剧创作进行观照,既能真切感受到台湾外省第一代的移民创痛,更可深入理解台湾外省第二代所特有的现实和精神处境,从而对台湾社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在海峡两岸乃至整个世界华语剧场都具有极高的声誉。他的戏剧作品在对台湾社会生态“乱象”的讽喻中,彰显出隐喻性和结构性的交织、荒诞性和严肃性的互文、喜剧性和庄严性的变奏的戏剧审美理念,表达出对当代两岸政治文化场域的独特读解与阐释:在这一场政治文化社会“乱象”之“病”里,“药”就是隐喻在碎裂的戏剧结构中的和谐与统一;就是沉淀在戏谑的轻浮中的严肃和宏大。这是台湾文化在对中华文化寻根、追溯、汇融、对语的过程中,对自我话语和个性的隐秘阐述,但其“趋同”的美学意象建构是明晰而笃定的。  相似文献   

7.
<荷珠新配>打破台湾当代剧场的冷寂,以"贴近台湾生活经验"和夸张调侃,嬉笑而不怒骂的喜剧风格,成功地将台湾当代戏剧推向大众视野,成为80年代台湾蓬勃兴起的小剧场运动的潮头.它植根民族文化传统,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美学,"柳暗花明地走出了融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秦朗 《观察与思考》2008,(16):63-63
1895年,美国文学大师亨利·詹姆斯梦想着以一部戏剧征服伦敦。然而,他的第一出戏《盖·多姆维尔》首演既告失败。《大师》就从这出戏开始,一直写到1899年他与妻子、女儿住在一起,然后他哥哥威廉·詹姆斯来看他。  相似文献   

9.
《政协天地》2009,(2):93-96
13世纪到14世纪前后,在欧洲,戏剧和其它文学一样,正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而在同时期的中国,元杂剧却放射出璀璨的光彩,出现了一个戏剧发展的高潮,涌现出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杰出作家,他们用自己非凡的创造才能,别开生面地为中国文学建构起传统戏剧的审美范式. 创作了《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汉宫秋》、《倩女离魂》等一系列优秀作品,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易立竞 《今日广西》2010,(15):24-27
邹兆龙,这个名字在国内并不为人熟知,相对来说,大家更为熟悉的是《黑客帝国》里先知的保护者。 有人拿他和甄子丹相比:他们同为武打演员,都有从香港去美国,从美国回到内地发展的轨迹:不同的是,比他年长4岁、几年回内地发展的甄子丹现在红了,而邹兆龙还在大配角的位置上游荡、笔者让邹兆龙聊聊甄子丹,他说,十几年前和甄予丹在台湾合作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