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文学本土化问题正为学界重视,但是其理论建设却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文学本土化问题与文学创作的目的、特点等密切相关,它的基本内涵包括本土内容、本土思想和本土接受几个方面。从文学史看,本土性特点是绝大多数优秀作家作品的重要前提。新文学也有过本土化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其道路曲折,成绩也有限。当前文学本土化最迫切的任务,一是真正客观地认识传统,二是追求对生活的深度表现。当然,文学本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不是完全对抗,它们之间有冲突,也有和谐统一之处。新文学需要将以往的现代性中心转移为本土性中心,最基本的工作是回归文学本体和调整与大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本土化研究是一个重要且意义深远的课题。但在以往的研究中,文学本土化问题经常被文学的现代化问题遮蔽。1980年代以来城市书写的本土化研究,是进行文学本土化研究的有益尝试。借助地域属性、传统诗性文化等方面对文学中的城市展开的本土化想象,可以突破长期以来现代性指导下的城市文学研究的困境,发掘中国城市在文学中呈像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拓展当代城市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受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我们以往对鲁迅的认识主要侧重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文学方面关注得不是很充分。这是对鲁迅意义的局限。在当前社会文化中,启蒙的意义和方向正寻求着反思,对鲁迅的认识也应该超越启蒙文化的限度,才能真正体现出鲁迅的高度。而且,新文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其文学反思,深入研究鲁迅的文学价值是其重要一部分。回到文学的鲁迅,需要更明确地回到文本本身,淡化其具体时代内涵;需要对文学意义和内涵有更深远的认识;需要有深广的新文学发展背景和文学史的高度。当然,回到文学的鲁迅,不是忽略其思想意义,文学与思想应该是一种相互补充和促进,而不是简单的取代。  相似文献   

4.
法律人类学(legal anthropology)属于一个跨越法学与人类学的交叉学科领域。相较于其他社会科学而言,人类学是一门相对晚近的学科,主要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以及考古人类学等分支。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类学主要是指文化人类学,具体而言,就是通过采用整体的、跨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5.
同大多法律制度一样,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也是"拿来主义"的产物,但对它的中国化构建却不可谓之成功。本文将讨论这一法律制度移植的情状,并以韦伯的法社会学的视角检视它的本土化构建失败的原因,力图在超越法学范畴的思想文化层面得到答案。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学术研究"本土化"向来是一个不断被提起并热议的论题。教育社会学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面临着"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意识随即兴起,这一时期其"本土化"的目标主要在于"本土契合性",即教育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要如何契合中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条件等方面。随着社会学及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现实问题的密切结合,尤其是近代中国学者在参与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努力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构建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和现实素材的基础上,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得以不断发展。回顾和梳理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历程,不仅能促进教育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为当前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相关理论问题之探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为素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被邀请参加“东西法文化”专题讨论会时,也得到了就中国的法思想谈些看法可能会很有意义那样的示意,但这不是我的专长。大凡讨论“思想”的问题,作为其基础,哲学的一般素养是必要的,笔者却缺乏这种素养。在历史学这块园地上耕耘的人,还是立足于某种社会的事实来讨论问题,也许多少能对哲学界有所贡献。社会事实的内部必然有着某种在更广  相似文献   

8.
曾哲 《法学评论》2012,(4):30-34
法治文化建设"本土化"问题由来已久,其表述具有三种方式。法治文化建设"本土化"的评价基准也有三种表达方式,但研究成果最终应能够应用于中国司法实践。法治文化建设本土化的话语维度存在普世的理论研究与特殊的规范表达、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矛盾,中国法治文化建设本土化的普世性与地区法治文化建设本土化研究的特殊性之间的张力始终存在。  相似文献   

9.
在详细回顾"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起源、发展、特征等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是否促成公共领域"这一问题的争论。研究认为,互联网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低成本和去中心化等特征有利于人们自由发言和自主讨论,但当前国内网络空间中依然存在的数字鸿沟、群体极化、网络暴力、娱乐肤浅等乱象并不符合哈贝马斯提出的"地位平等"、"理性商议"等构成"公共领域"的要件。文章指出,在将"公共领域"理论移植到中国时,需要考虑具体的国情和体制,机械照搬西方学者的理论要避免削足适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反思"全球化"理论的过程中,"本土化"问题的提出确实带给了我们重新认识现代文学自身的机会。但是,由于"本土化"理论模式"化"他者理论为己用的先天缺乏研究者"主体性"的缺陷,使得"本土化"理论在面对什么是新文学真正的中国特质这样根本性的问题时显得乏力,而"民国文学机制"问题的提出,刚好弥补了"本土化"理论的缺陷,以突出历史情境为切入口,强调研究者的"主体性",为塑造中国自己的文学研究思维打开了一扇窗。  相似文献   

11.
杨朱素被视为极端利己主义者而含诟千古,全因人们对"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的误读所致。其实,从法学的角度解读杨朱思想,可以挖掘出两方面极具积极价值的内涵一是个人本位与个体权利意识;一是对君主制的挑战与反叛。杨朱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2.
陈杰 《法制与经济》2008,(22):24-25
同大多法律制度一样,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也是“拿来主义”的产物,但对它的中国化构建却不可谓之成功。本文将讨论这一法律制度移植的情状,并以韦伯的法社会学的视角检视它的本土化构建失败的原因,力图在超越法学范畴的思想文化层面得到答案。  相似文献   

13.
教学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其实质就是把异域、异质文化同我国的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强烈的主体意识来内化、重构国外教育教学理论,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学理论研究应是在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而构建起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应以一种历史辩证的眼光看待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从根本上认识到一切现代化的东西都是某种文化传统在现实条件下的存在,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承接过程,更是一种选择和改造的过程。此外,教学理论研究的本土化也是建立在民族化基础上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它不是对外来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简单移植,更不是“全盘西化”,而必须经过我国教育教学实践和文化传统的加工和处理。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江村经济》中,创造性的将只研究异文化的简单部落社会的传统人类学方法用来研究本文化的现代中国农村社会,它以小见大,通过对中国江南一个村庄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等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的调查来探讨中国基层社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宏观社会变迁过程以及可能的应付对策,被人们公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开创了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学术传统。本文主要从这部书中所映射的地理环境、经济体系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入手,抓住土地利用和文化变迁两个主题,来分析地域经济与社会结构之关系的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北岳 《中外法学》1992,(3):17-21,16
<正> "法本位"讨论曾引起中国法学界的关注。但是,讨论未能充分展开,人们对讨论的问题指向与具体观点也缺乏充分了解。因此,有必要对讨论中出现的两种主要的、看来相对立的派别所持的观点作一辨析。一、"法本位"的问题指向国内许多学者,将"法本位"讨论说成是"权利义务关系"讨论,以为这一讨论是要解决"权利义务谁先谁后"、"权利义务谁是目的、谁是手段"、"权利义务是否具有一致性"之类的问题。其实,"权利本位论"和"义务重心论"所讨论的并不足同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代人类学法哲学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法哲学,又称法人类学。它是人类学与法哲学结合的产物。在欧洲大陆、苏联和中国,人类学通常狭指体质人类学;在英美,人类学则包括文化人类学。法人类学就是英美人类学家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法律的起源、定义和功能等法学一般问题的理论。在这个意义上,法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当代英美法哲学家则将它视为法哲  相似文献   

17.
快捷、舒适、方便、高效,是人们普遍对公路客运的一种全面肯定和满意赞许,然而,透过这美好的一面,人们也被这样的一些现象所困惑。日前,有乘客向记者反映了他们在乘坐山西华宇客车的时候,碰到的窝心遭遇……快捷,舒适"方便"高效#是人们普遍对公路客运的一种全面肯定和满意赞许#然而,透过这美好的一面,人们也被这样的一些现象所困惑。日前,有乘客向记者反映了他们在乘坐山西华宇客车的时候,碰到的窝心遭遇……快捷"舒适"方便"高效#是人们普遍对公路客运的一种全面肯定和满意赞许#然而,透过这美好的一面,人们也被这样的一些现象所困惑。日前,…  相似文献   

18.
《现代法学》2019,(1):34-44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将"无讼""厌讼""贱讼""耻讼"等视为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之特质的"理想类型"概括,近十余年来受到法律社会史领域研究结论的质疑与颠覆。但是,后者所作的学术工作主要只是搜集更多的史料证据加以展示,而并没有针对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中常见的思维框架及其概念使用进行反思。即便对于像中国传统诉讼文化这样非常本土化的学术议题,研究者也必须清醒注意到"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等概念所附随的"西学"知识背景对此类议题之讨论的微妙影响,从而在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时对此类概念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不仅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更多作为一个在某种特定利益驱使下形成的包含着欲望、情感、表象的知识系统,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功能.它包容着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等观念思想,但又不是简单的等同.意识形态是一个动态的整合的文化概念.这一理论视野提供了重新审视和阐释现代中国文学社团的可能.现代中国文学社团的源流、生成及形态等,与现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诸方面构成了关系复杂的网络.现代中国文学社团发展史既是一部现代意识形态史,又是现代知识分子不断追求超越自我的群体幻象.在一个互动的文化结构体系中,考察现代文学社团自身,反省现代文学社团研究,重要的是尊重文学社团的独立形态、结构特征,正确区分与文学流派、思潮的整合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诊所式法律教育产生于美国。美国的文化背景、法律制度、司法体制与中国有着天壤之别,诊所式法律教育能否在中国扎根,是否有本土化的基础?本文试图从至今影响国人处世与治学思想的儒家理论出发,通过对儒家教学、治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探寻诊所式法律教育这一"舶来品"与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之间是否存在着契合点,借以回答诊所法律教育的本土化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