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刘旭芳  王明安 《传承》2014,(8):84-85
工业文明必将被生态文明所取代,生态文明呼唤生态城市。生态文化引领城市永续发展,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动力。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其基本框架是"一条主线、二大内容、三个主体、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实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完成新时代文化建设任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加强文化建设,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落脚点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为此,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等,推进它们在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中的实际应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念、生态思维和生态生产的创造力,使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与灵魂,生态文明在生态文化的建设中找到了新的支撑,即尊重自然、树立生命尊严的新的文化价值观,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培养人们理性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自觉性与文化素质,建设以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互惠互利为价值观基础的新文化。20世纪以来,人类逐渐意识到自身生存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现代文化中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探讨成为当今文化界的热点,"生态"这一文化讨论的焦点也展现出一种蔓延现象。回望传统,展望未来成为全人类的行动宗旨。生态文化在传统与未来的交融中必将彰显时代精神的魅力,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途中不止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明建设要靠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生态文化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教育、生态传媒、生态文艺、生态美学、生态宗教文化等要素,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构成生态文化建设体系。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树立新的观念,运用新的思路,创造新的环境,切实推动和保障生态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如何进一步提升海南省文明生态村的品质,推进文明生态村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着力推进"生态文化",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是一个有效途径。一、建设生态文化抓什么? 简而言之,一是抓生态文化产品,充实老百姓的钱袋子。二是抓生态文化环境,充实老百姓的脑瓜子。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与我们当下弘扬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我们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和当下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性。因此,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入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进一步挖掘其生态智慧,对于我们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辛达海 《岭南学刊》2005,3(2):10-12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指导思想,它赋予了发展理念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文化特色。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定位,对自然生态文明、人的精神生态文明以及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具有重塑功能。  相似文献   

8.
文化生态在历经文明与文化交流及传播时发生内化与异化,促使文化生态系统形成一个动态的多层面的交流与发展过程。文化生态学的中心意旨是环境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问题,其间,环境影响或决定文化的同时,文化也为适应环境而变化,文化生态系统因而发生位移与生态位变化,致使文化生态各个构成部分大都在被该系统溶铸的同时,又对该文化生态圈打上自己的印痕,民族文化与文化生态正是此种情景下建构新的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9.
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类生活方式,内含了人的价值目标和生活方式.当今世界,人类已经步人到生态文明的全新发展阶段,这迫切要求人类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生态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也有自己的特质,表现出批判性和超前性,它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前进的方向,对主流文化起着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因此,在这方面,它理应走在前面.本文试图借用学者佘正荣教授所提出的生态文化教养这一概念来为校园文化建构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以滋养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入”,让他们具备生态文明时代所要求的必备素质.  相似文献   

10.
詹荣海 《前沿》2011,(21):163-165
生态文化体现着人类对自身与生存环境互动关系的认知,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基本价值观。生态文化自觉在传统的道德觉悟、道德重建层面研究基础上,将生态文化建设拓展到人类价值的考量领域,是对生态文明时代精神价值研究的整体创新。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为生态文化自觉提供了新的探析路径,它在新的视域下实现了本体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认识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正>把内涵丰富的传统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因和源泉,形成了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青海在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生态文明中,在守护环境、修复生态实践中,构建了相对完善、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体系,探索出了一条有示范价值、有传播效应的独特的生态文化建设路径,其经验或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生态文明内涵及历史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连国 《青年论坛》2005,26(3):8-11
生态文明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也是其历史定位。这是因为,现代性危机说明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都是必然被超越的,人类将进入生态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生态文明的内涵;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以生态文明为内涵的现代化必须建设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3.
明浩 《今日民族》2013,(4):56-56
民族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事业,由于其与广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特殊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可发挥特殊的作用,能够大有作为。在"促进资源节约"型生态文明建设中,民族文化可施展其独一无二的作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那些看似"落后"的文化中往往潜藏着很多科学的内涵,能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郑孟阳 《当代广西》2011,(13):52-53
广西“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建设。因为只有生态文化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和自觉的公众行为,才能达成生态文明的繁荣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本性,其涵盖的意义非常广泛,不断加强民族文化的融合应是其应有之意。加强民族文化必须要由经济主导转向环境主导,由政治推动转向生态共享推动,树立基于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重意义,除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外,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意义也同样深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文化在发展中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相互影响,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同时中国人对中国自然山水的热爱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爱国主义产生的重要来源。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有利于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促进文化自信的提升,同时也为爱国主义精神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吴树新 《中国发展》2007,7(4):20-23
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文明观,是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总和。生态文化建设包括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生态工程,进行生态体制、生态社会及生态社会风气建设。环境教育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其主体有学校、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等。  相似文献   

18.
正《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统筹实施"两山三库五河"生态保护,系统推进"一城两带多园"绿色发展,走出一条特色化、品牌化、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将生态涵养区建设成为展现北京美丽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的典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相似文献   

19.
刘启营 《前沿》2008,(8):157-15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关系的思想,其核心在于人类应该如何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以传统文化为视角,正确理解与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生态思想的发展和深化,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深刻的哲学思辩。"两山论"作为生态文化的内核,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基础性、牵引性和长效性作用。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内核的生态文化,应该进一步发挥生态资源的财富作用、政策制度的导向作用、生态科技的转化作用、文化氛围的推动作用、环境友好的普惠作用,进一步推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推动治理理念生态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行动自觉,让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普惠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