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就业是民生之本。残疾人就业比健全人更为艰难。 目前,我市有57万残疾人,其中在就业年龄段的有21万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需求的有10.99万人,加上每年数以干计的特教学校和随班就读的残疾毕业生,使得他们的就业压力很大。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残联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工作者,为残疾人架起了一座就业的桥梁。这座桥梁的一端是残疾人,  相似文献   

2.
《党建》2012,(10):45-45
江西现有100个县(市、区),有276万残疾人,平均每个县有2万多名残疾人,而且80%在农村。他们外出谋生困难,农村就业机会又少。因此,将农家书屋管理员作为一个公益性岗位提供给残疾人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社区,生活着1000多名肢体、智力残疾人。对于残疾人来说,街道社区是他们最直接、最有效地接受康复教育和实现就业的基地。街道党工委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几年来,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把残疾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4.
支持性就业是一种秉持"先安置后培训"原则的残障人士就业安置模式。由于我国残疾人支持性就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所以普遍存在保障不足、水平较低、质量较差等问题。为了推进我国残疾人支持性就业,应开发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新就业岗位,落实残疾人就业安置的援助政策,用足用好"残保金"扶持残疾人创业,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  相似文献   

5.
残疾人就业普遍存在就业率较低、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矛盾和问题。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诸方面的因素,又有残疾人自身因素的制约。江苏省残疾人就业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从切实解决残疾人劳动就业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分散就业和集中就业为主要途径,以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建为基本原则,构建促进残疾人充分、平等就业的长效机制,推进残疾人就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理论导报》2012,(6):74-F0004
江西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省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是面向全省残疾人的就业服务专门机构,是协助省政府和有关部门为残疾人就业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服务;发布残疾人就业信息、进行残疾人失业和就业登记、负责盲人按摩行业管理和培训、残疾人法律援助等工作i并承担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就业与培训任务、依法征收中央驻赣和省属用人单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统筹指导各设区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开展工作的综合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7.
当前,残疾人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用财政政策来刺激和保障残疾人就业是国际公认的一种通行作法,但财政政策的效果需由市场主体反应做检验。在现行制度下,企业的最佳选择是要么一个残疾人也不雇用,要么就雇用50%的残疾人,降低了福利政策的激励效率。在福利政策的运行过程中,由政府产生的交易费用很高,其根源在于政策设计的不合理及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寻租”行为。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残疾人就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残疾人就业仍然存在高失业和低参与并存的特征,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构建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模型,优化就业体制机制和就业环境,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杨彦荣 《当代贵州》2014,(18):40-41
正安顺市西秀区共有64万人,其中残疾人4.1万,占总人口的6.4%。解决好辖区内的残疾人就业问题,是两秀区残联工作的核心。在社会各界的配合下,西秀区残联通过建立"西秀区残疾人信息系统"掌握辖区内的残疾人信息,集信访维权、康复服务、宣教文体、扶贫救助、培训服务、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百合花行动"网站,架起了残疾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残联对残疾人的服务效率,通过定向帮扶自主创业、定点培训推荐就业等途径,西秀区残联第一时间了解残疾人诉求,第一时间解决残疾人就业困难。近两年,西秀区未出现过残疾人越级上访事件。在残疾人心中,西秀区残联就是一个倾吐需求、实现愿望的"希望之家"。  相似文献   

10.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作为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为增加残疾人就业和参与社会事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项制度予以完善。一要提高认识,杜绝拒缴残保金现象;二要确立残保金专户,实行"收支一条线";三要加大残保金就业扶植力度,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四要提高残保金使用率,改变其狭窄的使用规定;五要赋予残联应有的行政权力,增强残保金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重庆有169.4万残疾人朋友,他们顽强拼搏、自立自强,他们既是推动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建设者,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播者。把残疾人的声音、残疾人的故事传递到千家万户,凝聚社会更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扶残助残公益行动中来,是我们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鉴于此,本期杂志特别关注了重庆特殊群体,生动报道残疾人朋友的“追梦”故事,全面展示我市残疾人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  相似文献   

12.
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核心就是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残疾人是我国当前社会中最为困难的弱势群体,对这一群体的关怀和帮助,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和关心,无疑是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正视残疾人面临的社会问题,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解决好残疾人面临的社会问题,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保护残疾人的法律法规。目前,在我国《宪法》、《选举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等十多部法律法规中,都有国家保…  相似文献   

13.
《奋斗》2015,(1)
<正>残疾人就业是世界性难题。哈尔滨市残联引入信息化就业理念,立足破解残疾人就业难题,在全国残联系统率先开展残疾人网络培训就业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哈尔滨市残疾人实现"规模就业、居家就业、体面就业",为城镇残疾人就业趟出了一条数字化生存之路。一、千名残疾人回归社会长久以来,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残疾人网络就业,立足市场经济,依托大型企业,通过互  相似文献   

14.
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在医疗康复、就业、教育、基本生活和环境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在残疾人社会福利建设中要建立两大子系统、发挥三方力量和完善五项基本内容,从而使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北京支部生活》2007,(8):69-70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自今年7月1日起,我国将在各类所有制企业统一实行调整后的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16.
《奋斗》2014,(3):33-34
正如何增强农村残疾人脱贫的"造血"功能,一直是残疾人工作者急于破解的难题。哈尔滨市残联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将2013年确定为产业扶贫工作典型推广年,并结合地域优势项目,在扶贫体制和机制上,走出了一条"产业扶持、规模就业、整体脱贫"的农村残疾人产业扶贫新路,创建的可持续运营的产业模式,有力地带动和帮助了当地残疾人就业创业、脱贫致富,农村残疾人不但增加了收入,更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实现了自身价值。一、农村残疾人产业扶贫的实践效果农村残疾人产业扶贫在2012年试点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残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不付出的痛苦代价,残疾人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残疾人既是和谐  相似文献   

18.
刘琼莲 《学习论坛》2010,26(7):48-52
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均等地享有公共服务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需要关注的内容,更是公共治理视野下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深入理解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深刻把握其相应的支持系统,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公共治理视野下,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是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这个根本问题密不可分的,它回答了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提供多少公共服务以及怎样提供公共服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应对三大挑战,即重视残疾人的心理感受,强调社会环境对残疾人的作用元素,为残疾人提供平等的社会机会.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有6000万残疾人,其中80%生活在农村。残疾人由于自身的残疾原因及社会环境等障碍,生活处于贫困状态,他们属于社会的弱势特困群体。解决广大残疾人特别是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吃饭问题、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中华民族有着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残疾人的生活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惠及残疾人,使这个占人口总数5%的群体及家庭,共享小康社会的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0.
有一类人,我们经常会忘了他们的存在。在我们习以为常地用眼看世界,用手触万物,用耳听千音时,他们却或多或少地缺少这些功能,而是用一种异于我们的方式感知世界。他们被我们称为残疾人或残障人士。据2012年的数据统计,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人,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走进他们,去了解他们的奋斗和理想是本次记者调查的目的,不需要同情和怜悯,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