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岳 《前线》2021,(3):89-90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持续了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3年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使苏俄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20年,苏俄工业产值只相当于战前1913年的13.8%。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让列宁下决心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新的经济政策,让千疮百孔的国家重获生机。1921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13天后,全俄中央执委会一致通过了相应法令。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后,瞿秋白奔赴苏俄采访,并出版著作《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在报道中,瞿秋白热情歌颂十月革命,评介新经济政策,宣传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全方位介绍苏俄社会的现实情况。瞿秋白对苏俄的报道是中国记者最早反映十月革命后苏俄社会的作品,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以苏俄为榜样进行民主解放斗争、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3.
<正>苏俄建立初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在列宁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改革,集中体现了列宁晚年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经济政策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关照苏俄的实际情况,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引向工业化道路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应有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内容,但苏俄后来对此予以否认。苏俄在归还中东铁路问题上前后所持态度发生很大变化,主要动因是由这一时期苏俄对华政策的基本思想与具体实践所决定的。其一,苏俄政府关于中东铁路的政策实际上始终未变,即不同意无条件归还中东铁路。其二,《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关于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规定,是苏维埃政府两重性外交的结果。其三,苏俄政府宣布无偿归还中东铁路,是出于获得中国在外交上承认的需要。总之,决定苏俄对华政策的主导因素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现实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正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瞿秋白唱着《国际歌》《红军歌》,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坦然走向刑场。到达刑场后,他盘膝而坐,微笑着对刽子手点头说:"此地甚好。"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奠基人之一。1899年1月出生在江苏常州。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0年以《晨报》特约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先后撰写多篇通讯,对苏俄的政治、经济、外交、工人组织、党的建设等做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6.
1919年7月25日苏维埃俄国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签署了一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又称《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它是苏俄政府公开发表的一份对华外交文件,也是早期苏俄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方针。中国北洋政府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苏俄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真诚的帮助下,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所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为本党的最低纲领而奋斗和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而奋斗,在基本上(不是在一切方面)是一件事情, 什市  相似文献   

8.
《湘潮》1985,(1)
一九二○年十月,瞿秋白以卓越的才华,受聘于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担任两报的驻莫斯科特派记者,赴苏俄实地采访。在莫斯科,瞿秋白曾三次见到列宁:一九二二年一月,他出席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和  相似文献   

9.
俞良早 《前线》2020,(4):30-33
列宁在转变政策和制订新经济政策时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在认识和制订新政策的必要性、向社会主义过渡途径、实行粮食税和自由贸易政策以及制订并实施租让制政策等多个方面。列宁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在提出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战略退却、发展商业的环节、提高文化水平,进行国家机关的改革等多个方面。这些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指导着俄共(布)和苏俄人民大胆探索,使经济建设事业朝着有利于苏维埃国家和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10.
正一、苏俄渠道"苏俄渠道",又称为"东方路线",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巨大的。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的知识青年都想到苏俄感受社会主义的力量。因为瞿秋白精通俄语,所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他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他遇到了列宁,并且进行了交流。本来是作为特约通讯员来到俄国,  相似文献   

11.
日本学者石川祯浩所著《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以极其翔实的资料考证了若干问题,其中涉及苏俄早期助华建党工作渠道问题的研究,但并不系统。鉴于这个问题有其独特的考证价值,但在学界研究尚处于并不系统的状态,笔者试图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为蓝本,梳理若干苏俄对华工作渠道,剖析其发展,从中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在霞飞路渔阳里6号正式成立。 第一个报道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况的人:1920年,瞿秋白以北京《晨报》驻俄国特派记者的身份前往苏俄,写了大量介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真实情况的文章。 第一个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人:1923年,瞿秋白把中文配到歌谱里。又把译稿发表在《新青年》上。 第一名女共产党员:1920年,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缪伯英是当时北京地区惟一的女共产党员,也是我党第一名女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3.
新经济政策在苏俄只有几年的历史,但在人民的心目中,那是个商品充裕、有吃有穿、国泰民安、科学与艺术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代.有关新经济政策及其经验、意义的文章数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可由于过去对新经济政策观点的演变缺乏研究,造成了各自摘取列宁语录为己所用的状况.从新经济政策出台前、新经济政策施行时期和列宁晚年三个阶段,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演变进行梳理,从而牢牢抓住列宁有关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条思想主线,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顺利发展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4.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就义,牺牲时年仅36岁。然而他在中共党史上留下了6个“第一”。 一、他是我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1920年,瞿秋白以北京《晨报》驻苏俄特派记者的身份前往苏维埃俄国进行考察和学习。他在那里两年多,写成大量的通讯和散文,寄回国内发表,介绍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的实况。  相似文献   

15.
近日,一部具有较高学术理论价值,且目前最为系统完整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进程的著作——《贫困温饱小康》“新中国西北经济发展丛书”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丛书由1部总卷和 5部分卷组成,共约145万多字。总卷为《新中国西北经济发展史》,分卷分别为《新中国陕西经济发展史》、《新中国甘肃经济发展史》、《新中国宁夏经济发展史》、《新中国青海经济发展史》、《新中国新疆经济发展史》。丛书以1949年  相似文献   

16.
日本学者石川祯浩所著《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以极其翔实的资料考证了若干问题,其中涉及苏俄早期助华建党工作渠道问题的研究,但并不系统。鉴于这个问题有其独特的考证价值,但在学界研究尚处于并不系统的状态,笔者试图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为蓝本,梳理若干苏俄对华工作渠道,剖析其发展,从中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1921年春,列宁领导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这以后列宁的思想即列定后期思想,对新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拓出一条东方农业国家跨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也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源头。重新学习和研究列宁的新经济政...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一八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九一九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一九二○年以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是最早向中国人民真实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三年一月回国后,负责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向导》的编辑工作。一九二三年参加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草党纲。同年参与筹办上海大学。这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解释为孙中山倡导的新三民主义。有人甚至认为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国民党一大上,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这个概念是中共根据国民党一大的基本精神概括出来的。中共最早对国民党一大宣言的概括,是在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关系议决案》中,但只是包括"赞助工农运动""联络苏俄与共产党"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剔除了早期的苏俄色彩而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政治总动员之实践成果就是《新民主主义论》。该作以政治动员的巧妙方式回答了三个关键问题:中国的走向是建立新中国,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发展模式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新民主主义论》既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