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红细胞体 (Eperythrozoon)是寄生于人和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属于立克次氏体目、无形体科、附红细胞体属。 1 978年Schilling等首次在啮齿类动物中发现附红细胞体 ,以后相继在其他动物和家畜中也发现有附红细胞体。近年来有关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报道较多 ,对深圳市规模猪场进行调查发现 ,猪附红细胞体的阳性率达 1 0 0 % ,多为隐性感染。随着城市中宠物犬日渐增多 ,作为人畜共患的附红细胞体病有可能会威胁到人的健康。为了解犬的感染情况 ,笔者于2 0 0 3年 1~ 2月对动物医院的就诊犬、健康寄养犬和养犬场的肉…  相似文献   

2.
犬埃立克体病是由埃立克体 (Ehrlichia)引起犬的急 (慢 )性传染病 ,也是一种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埃立克体主要侵害人和动物的各类白细胞和血小板 ,蜱是该病原体的主要传播媒介。到目前为止 ,已从自然感染病犬体内分离到 4种埃立克体 ,即犬埃立克体 (E .canis)、尤因埃立克体 (E .ewingii)、扁平埃立克体 (E .platys)和立氏埃立克体 (E .risticii) [1] 。利用PCR技术还从患非典型犬埃立克体病的病犬体内扩增到人单核细胞和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的DNA[2 ] 。此外 ,人工接种法证实犬还可感染马…  相似文献   

3.
用已确证为扁平埃立克体 (Ehrlichiaplatys)和犬埃立克体 (E .canis)混合感染的犬全血对 6只比格犬进行人工感染 ,通过对其临床症状、血液学变化、血涂片包涵体观察 ,并将其PCR结果与后来确诊为犬埃立克体病的 18只病犬血的PCR结果比较 ,表明PCR方法能够对早期犬埃立克体病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埃立克体(Ehrlichia)是一类革兰氏染色阴性、专性细胞内寄生菌,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引起埃立克体病。自从1935年发现第1种埃立克体———犬埃立克体(E.canis)以来,又有6种埃立克体相继发现并被命名,它们是:腺热埃立克体(E.sennet...  相似文献   

5.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 (Eperythrozoonsuis)引起以贫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猪一般呈隐性感染 ,多在应激因子作用下发病。病猪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体温升高、贫血和黄疸。1 病原本病的病原为猪附红细胞体 ,属立克次氏体、无浆体 (无形体 )科、附红细胞体属 ,该属有 14种附红细胞体、无固定形态、宿主特异性强 ,如羊附红细胞体仅能感染绵羊和山羊 ,猪附红细胞体和小附红细胞体仅能感染猪 ,后者无病原性 ;温氏附红细胞体和猫附红细胞体仅能感染牛和猫。猪附红细胞体的直径一般为0 .8— 1.0 μm ,大型的…  相似文献   

6.
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在自然界分布广泛,通常存在于节肢动物及哺乳类动物的细胞内,对人类及动物均有致病性。近年来美国、英国、苏联、澳大利亚等国均有动物感染衣原体的报道。现就收集到的资料作一综述,供参考。 病原学 衣原体(Chlamydia)在生物分类学上属立克次氏体纲(Rickettsiae)衣原体目(Chlamydiales)衣原体科(Chlamydiaceae)的一个属,根据其生化特性、毒素以及细胞壁抗原的不同,衣原体属(Chlamydia)又分为两个种,即沙眼衣原体(C.tracho-matis)和鹦鹉热衣原体(C.psittaci)。前者可以引起人的沙眼病、包涵体结膜炎、性  相似文献   

7.
卡氏白胞细原虫(L.Caulleryi)是血变形虫科、白细胞原虫属的一种原虫。本虫能引起病鸡全身性出血,造成大批死亡。本病自1980年首次在我省发现以来,相继在陕西、北京、广西、上海等省市流行,严重影响养鸡业的发展。为了弄清该原虫进入鸡体后的繁殖及病愈鸡的带虫情况,我们于1981~1982年特进行如下试验。  相似文献   

8.
鸡大肠埃希氏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E.coli)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鸡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其中以幼雏和鸡胚感染率最高,危害最大。近年来,有关学者对本病作过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雏鸡大肠埃希氏菌病发病率为30~69%,死亡率为42~75%,致死率高达90%;本病对7~20日龄雏鸡危害严重;致病性的血清型为O_1、O_2、O_(73)、O_(68)、O_(21)、O_(59)、O_(73)等。笔者1983年曾观察到由O_1引起的火鸡大肠埃希氏菌病。为摸清该病在贵州省的流行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防制措施,对本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棘球蚴病是世界流行的人畜共患病,自1966年国际棘球蚴病研究工作会议以来,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显著,仅就棘球绦虫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概述如下。 (一)种与株系 最早认为棘球蚴病的病原体—棘球绦虫是1个属(Echinococcus)、1个种(E.granulosus),后又提出是1个属、11个种。Nelson在肯尼亚对11个种进行了比较,认为其中有6个种是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的同种异名。1960年,A(?)yaaa,e从棘球属中分出1个新属,定为泡球属(Alveococcus),即有争议,也有赞助。因此棘球蚴病已是棘球属和泡球属引起的两个病了。  相似文献   

10.
动物硒-维生素E缺乏病又称白肌病。在国外发现较早,据B.A.(1955)报告,该病于1886年已在瑞典、挪威等国广泛流行。关于病因问题长期未获解决,许多学者认为白肌病是一种营养性疾病,特别是饲料中缺乏蛋白质、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包括维生素E)能引起发病,也曾有人认为有生物因素的影响,如(1964)仍认为饲喂霉败饲料是主要病因。1957年Petterson,E.L.和Schwarz,K.等  相似文献   

11.
动物新孢子虫病张常印(南京动植物检疫局210009)新孢子虫是最近发现的家畜和伴侣动物的一种原虫样的寄生虫,感染的宿主谱很广,目前仅知胎盘是传播途径,在许多国家都有发生新孢子虫病的报道。由于犬和牛新孢子虫病在公共卫生和畜牧业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已引起各...  相似文献   

12.
附红细胞体病 (Eperythrozoonosis)是附红细胞体 (Eperythrozoon)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组织液及脑脊髓液中 ,引起发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192 8年Schilling和Dinger分别在啮齿类动物中检出球状附红细胞体 (E .coccoides)。此后 ,相继报道 30多个国家在兔、猪、牛、羊等动物和人体中发现附红细胞体。 1972年江苏南部“猪红皮病”是我国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最早发现和报道。此病原体基本被公认为立克次氏体目 (Rickcttsiaies)、无形体科 (Anoplasm…  相似文献   

13.
霉菌是小型丝状真菌的通俗名称,属一类由孢子产生分枝菌丝的微生物。其菌丛呈棉絮样、毛团样或粉状。能使人、畜致病的霉菌叫病原性霉菌。其致病作用,大致可分为三种:(1)引起机体深层组织或内脏感染;(2)引起皮肤病;(3)产生毒素,人畜误食后发生中毒症或诱致癌病。后者已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但前两者还未被人们给予足够的注意,很少见有报道。  相似文献   

14.
羊干酪性淋巴结炎(Caseous Lymphadenitis)为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多侵害淋巴结,形成脓肿,脓为干酪样。病原为假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Nocard氏于1888年首先从牛皮疽病例分离到本菌。本病呈世界性分布,特别是澳大利亚、阿根廷、新西兰、南非和美国东部较为严重,欧洲、北美亦有报道。我国广东等地也有此病发生。主发于绵羊,小羔羊很少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提高。  相似文献   

15.
棘球蚴病是犬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寄生于绵羊、山羊、牛、猪、骆驼等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的肝、肺等脏器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人类同样遭受感染,引起包虫病。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不少地区均有流行。现将我们在新疆石河子地区对绵羊棘球拗病的调查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6.
在所有养骆驼的国家,锥虫感染都引起严重的发病率(达30%)和死亡率(约3%),其中最重要的是苏拉病,即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感染。这是Evans氏于1880年在印度首先发现和研究的。在非洲,Cazalbou氏早在1896年也曾在马里的Timbuktu地方研究过此病。在苏联,由柯雅二氏锥虫T.ninae kohl—yakimov)在双峰驼所致的锥虫病称作“Su—auru”,这是一个哈萨克名称,意思是“来源于水的疾病”。锥虫病是乍得的骆驼  相似文献   

17.
绵羊住肉孢子虫分布广泛。据报道,我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绵羊住肉孢子虫感染率高达90.7%~100%。现已报道的绵羊住肉孢子虫有6种,即S.gi-gantea、S.medusiformis、S.tenella、S.ari-eticanis、S.cystiformis和S.microps。其中,以犬为终末宿主的柔嫩住肉孢子虫(S.tenella,S.ovicanis为同种异名)是致病性最强的一种。它在犬体小肠壁经过球虫样繁殖后,以孢子囊形式排出,污染饲草、饮水,使绵羊发生感染。严重时引起急性甚至致死性住肉孢子虫病。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省家畜肉孢子虫调查中,发现当地山羊、猪各有2种肉孢子虫感染,即山羊犬肉孢子虫(Sarcocystis capracanis)、家山羊犬肉孢子虫(S.hircicanis)、猪人肉孢子虫(S.suihominis)、米氏肉孢子虫(S.miescheriana)。描述了各虫种的形态,并通过实验感染研究了各虫种的终末宿主。  相似文献   

19.
端士的西贝——捷吉牧场建议把叫作的磺胺氯吡嗪,用于治疗禽病和预防由阿赛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ma)、巨艾美耳球虫(E.maxima)、波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ti)、鸡艾美耳球虫(E.tenella)和E.necatrix所引起的球虫病。本药是一种含有30%磺胺氯吡嗪钠盐的白色粉末,易溶于水。1克药溶解在1立升水中,使用3天,在必要时,间隔3天再重复一个疗程。  相似文献   

20.
猪瘟病毒 (CSF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 )和边界病病毒 (BDV)均为黄病毒科 (Flaviviridae)瘟病毒属 (Pestivirus)的成员[1] 。它们在结构、抗原性和遗传上关系密切。据推测CSFV、BVDV和BDV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为适应不同动物演变而来。BVDV和BDV可感染反刍动物和猪 ,CSFV仅感染猪。瘟病毒属成员均为小的、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基因组长约 12 .312 .5kb。CSF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长约 12 .3kb ,包括一个 5′非翻译区 (5′UTR) ,一个编码 4种结构蛋白 (C、Erns、E1和E2 )和 8种非结构蛋白 (Npro、p7、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