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支部生活》2010,(3):55-55
关于“分配”这个话题,有这样两则故事: 一则发生在古代中国,是经典名篇《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挑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他,孔融摇摇头,另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把那个大梨给哥哥吧。”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中说“大家的要求批评家的出现,也由来已久了,到目下就出了许多批评家。可惜他们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评家,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写出很高明的结论道:‘唉,幼稚得很。中国要天才!’……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鲁迅选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由此,我想到了如今的许多批评家。他们似于又走入了另一极端:由“不平家”而成为“表扬家”或说是“吹捧家”了——“作品才到  相似文献   

3.
华多 《前线》1994,(15)
1944年,抗日心脏、革命圣地延安,一位普通战士在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了。党的最高领袖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并做了一番极为重要的演讲。这就是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文革”中称作“老三篇”(连同《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过来人大都会背诵的。  相似文献   

4.
提起史诗,人们很容易想到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和中波斯菲尔多西的《王书》,或是我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和汉族的《黑暗传》等等。但是,我这里所说的不是那种波澜壮阔的浩大长流,而是流传在儿童口上的朵朵“浪花”。那些“浪花”反映了社会的真实,故亦可称之为“史诗”。 儿童是天真无邪的,口头上流传的也是那些明白有趣的、易传易记的“诗”,这就是童谣。童谣是民谣的一种,没有具体作者,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工,属集体智慧的结晶。《尔雅》说,“童子歌曰童谣,以其言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这些出自人民大众(包括儿童)“胸臆”的“诗”,是有一定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譬如李自成起义时,流传甚广的一首童谣唱道:“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凡是讲述这段历史的人,无不引用此谣以证人民对闯王的拥护,和闯王对人民的爱护。在我们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类似的童谣就更多了,各地都有。如流传于江西的一首童谣唱道:“南军北军,不如红军;南京北京,不如瑞金。”鄂东有一首歌唱红安革命斗争情况的童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三述     
《理论与当代》2002,(12):44-45
一、经济法概念的语源 “经济法”这个概念,是18世纪法国空想共产主义的著名代表之一摩莱里(Morelly)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该书第四篇“合乎自然意图的法制蓝本”,被作者称为“法律草案”,共12个部分,117条。其中,第二部分“分配法或经济法”有12条,主要就作者所设想的未来公有制社会的“自然产品或人工产品的分配”作出了规定。19世纪30—40年代法国空想共产主义的著名代表之一德萨米(Dezamy)在1842—1843年分册出版的《公有法典》一书中也使用了“经济法”这个概念,并且发展了摩莱里的经济法思想,德萨米认为,最好的分配方式是按比例的平等。在《公有法典》一书的第二章“根本法”中,他明确表示赞成摩莱里的下列论断:人“本着自己的能力、知识、需  相似文献   

6.
终生读书     
因为父母是教书匠,家里书多,我也就从小爱看书。有一次我给弟弟讲“那托”,父亲很奇怪,听了一会儿,哈哈大笑,原来是我把三太子哪吒读成了“那托”。那年我刚上小学,就敢大着胆子翻看《封神榜》和《西游记》了。解放前,我在重庆南开中学读初二时露过一次脸。国文老师讲袁枚的《祭妹文》,有这样的句子,“你死我葬,我死谁埋?”老师说作者是受了《红楼梦》的影响,问谁读过这部书?班里有半数同学举手。又问谁会背葬花词?举手的只剩我一人。老师叫我起立背诵:“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相似文献   

7.
日前,《环球时报》转载新加坡《联合早报》吴韦材的文章称,“专家”泛滥危害中国百姓。文章说,“专家”泛滥,这不是一个今天才开始的中国社会现象,而是一个已看到恶劣负面影响的思维误区。今天经济蓬勃的中国,或许也是对应市场上的需要,各类“专家”满天飞。只要有利益可图,企业与媒体就能把“专家”请出来齐齐炒作,在经济谋取活动上,再添加权威、正宗、经典或文化的声望指数。  相似文献   

8.
王禹偁有诗句,“古文阅韩柳,时策闻晁董”(《寄题陕府南溪兼简孙何兄弟》),这是说,在古文方面,韩愈、柳宗元,是他所崇拜并奉为学习楷模的。事实上,王禹偁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确实留下了大为可书的一笔。对于王禹偁的文章成就和历史地位,当时宋太宗就说过“禹偁文章,独步当世”(《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宗淳化四年八月》);后来史学家李焘也说“禹偁用文章名天下”(《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开宝九年十月》附注)。王禹偁的杂文成就相当突出。在他的全部文章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杂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感,或对社会弊端揭微显隐,痛加针砭;或对国家大政出谋献  相似文献   

9.
《闪闪的红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优秀文艺作品,改编成电影后,小英雄“潘冬子”可以说是中国儿童电影中的经典形象,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曾深深影响了几代人。这部优秀作品的作者,就是著名军旅作家李心田。  相似文献   

10.
胡松涛 《湘潮》2023,(7):8-10
<正>聪慧卓绝众赞叹,背诵经典万千卷毛泽东小时候住在外婆家。四五岁的时候,八舅文玉钦教表哥文运昌读《家范箴言》《百家姓》《三字经》,毛泽东坐在小凳子上,眼睛亮亮地听。几天后,表哥背《百家姓》,背着背着卡壳了,毛泽东在一边接过来流利地背了下来。外婆惊奇地说:“我看石三伢子是有点与众不同,怕莫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石三伢子”是毛泽东的小名,他具有天生赤子的禀赋。  相似文献   

11.
在对股份制经济性质的探讨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制经济,即使按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已经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重误解。第一,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引用《资本论》中的一段话为依据。这段话是:“那种和旧形式相反的性质,在股份制度内已经存在;不过,这个转向股份形式的转化,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限界之内”(《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06页)。只要查阅一下《资本论》,就会发现这些同志的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这段话的全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是儿童喜欢的生活世界,“三味书屋”则是儿童不愿生活的异己的世界,今天的教育变革就是要让儿童走出“三味书屋”,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儿童走进他们所喜欢的“百草园”,让他们在“百草园”中找到生活和学习的欢乐,让枯燥的“三味书屋”变成有趣的“百草园”。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是使孩子回归“百草园”的重要指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为儿童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教育活动内容的…  相似文献   

13.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功夫今人已不可能达到。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覆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  相似文献   

14.
《福建党史月刊》,1991年第10期刊载陈广相同志《也谈“独立自主靠山扎”的出处》一文,对拙作《“独立自主靠山扎”出处小考》(载于1991年第7期)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就陈文所提出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等而下之。”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是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换句话说,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这样的书不读,读什么?读了《为什么读经典》,我方明白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有的同志认为,这实际是明褒实贬。理由:(1)从“经典”的本意看,是指基督教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国封建社会的“四书”、“五经”。这些“经典”是  相似文献   

17.
《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保卫黄河》、《祖国不会忘记》、《祝福祖国》……这一首首经典的红色歌曲,就像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一首首催人奋进的英雄史诗,给人们带来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让人们抚今追昔,激动不已。这些由省直机关合唱团带来的经典红色歌曲拉开了我省“爱国歌曲大家唱”合唱比赛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预言:在公有制条件下,鲁滨逊在孤岛上进行的那种为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有计划生产,将在全社会范围内重演,未来社会将进行“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分配”,商品关系及商品拜物教将消亡,(《资本沦》1卷第95—96页)。恩格斯也说过:“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马恩选集》第3卷  相似文献   

19.
一、切实把握《讲话》对党的组织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目标一是在党的组织工作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上有新的概括。《讲话》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深刻阐述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各项任务。这就客观上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指针,也是做好新世纪党的组织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20.
1931年8月,年仅06岁的胡耀邦,担任了湘赣省儿童局(设在江西永新)的领导工作。当时湘赣省辖永新、莲花等20余县,地域宽广,且有不少游击区。胡耀邦在调查中发现湘赣省有一半学龄儿童失学,立即向中共湘赣省委和少共湘赣省委作了专门汇报,提出“让每个学龄儿童都上学去”的口号。为了落实这一计划,他主编了省儿童局机关报《红孩儿报》“关心儿童上学”专期,用民歌、议论、对话、图画等多种形式宣传儿童上学。他还在1932年9月15日出版的少共省委机关刊《列宁青年》第14期上发表文章——《目前团在儿童运动中的一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