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以北京、上海等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的发展不断加快,并面向未来积极谋划"全球城市"的发展战略。然而,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并不一定同时会带来人们社会安全感的增强。由于城市规模的巨型化和城市人口的多元复杂化,特大型城市在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一系列领域首先遭遇了超出一般逻辑的社会风险。因此,有必要从特大型城市当下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维度,整体、系统与深刻地认识社会风险生成的新机制,进而重新审视特大型城市防范和治理这种社会风险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的日益短缺导致城市产生了许多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对城市进行治理、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智慧城市(smart city)"概念被许多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所使用.本文对目前有关"智慧城市"的研究文献做了...  相似文献   

3.
按照"注重细节、立足专业、科学量化"的原则,实现城市"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单事情流程化,流程事情定量化,定量事情信息化"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水平,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是加快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如何缓解我国城市化中的人口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人口控制与北京城市的发展 国务院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北京城市的发展建设,要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指出:"由于环境、资源的制约,北京市应着力于提高人口素质,防止人口规模盲目扩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第10条:"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相似文献   

5.
《群众》2015,(8)
<正>作为信息化典型应用的智慧城市,越来越成为各地当前和今后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选择。"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它借助物联网、传感网,在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社会管理等的新模式和新的城市形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全球所共同倡导的社会发展战略。首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同样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如何协调发展的严峻问题。一味依赖扩展道路空间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是不可取的错误策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首都城市交通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一些基本社会效益目标需求。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首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我理解是讲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一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主要是指人口规模与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的是通过改善生存环境,使人们生活得更美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各区(县)间的人口分布也极其不平衡,中心城区集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于一体,以及其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等众多优势,强烈地吸引着各地人口和企业的聚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北京人口呈现超高速增长的态势,过分集中的中心城区人口与功能所造成的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问题正成为首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亟待破解。  相似文献   

9.
王建萍 《政协天地》2014,(12):22-22
指导协调、优化完善厦漳泉都市区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才能发挥城市规划引领作用,使都市区规划与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所以省厅十分注重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引导区内人口、产业、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方向与布局重点,划定都市区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形成合理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布局。"多规合一"是今后几年城乡规划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人类迈进21世纪以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塑造健康的城市环境,有效利用城市资源、推动城市生态循环是21世纪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创建节约型社会,实现以人为本,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要求。什么是“健康城市”根据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 H O)的解释: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相互…  相似文献   

11.
综合评价城市有若干要素,在后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城市声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市民行为对城市声誉具有重要意义。以"行为"的基本概念为理论起点,通过对杭州等五座副省级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与环境、城建与基础设施、经济实力、吸引力与物流、民生概况、教科文卫等七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炼品质城市应具有的基础、特色和发展要素。  相似文献   

12.
<正>城市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而创造的人工环境,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集聚地。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正确认知城市与乡村的不同属性,明确城乡治理的不同使命和行动逻辑。理解城市的本质属性,需要透过复杂的表征现象去把握。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差别,在于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的集聚程度。与农村相比较,城市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提供了更优、更多、更配套的  相似文献   

13.
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城市管理是寻求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环境协调发展的管理.城市竞争力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高级阶段.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竞争力,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强化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意识;推行科学的城市管理体制,构建长效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强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开发;加强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加快城市生态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4.
刘富强 《北京观察》2002,(10):28-31
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人口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关注性与生殖健康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15.
论优化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环境形塑着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从当前来看,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影响最大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重控制、轻培育"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重制度建构、轻社会基础"的社区自治制度;"欲迎还拒"与"不信任"的城市社区文化。这些环境的合法性激励与资源性激励均不足,制约了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优化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应端正官员态度,明确政府责任;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加强培育力度;完善社区自治制度,夯实社会基础;创新城市社区文化,塑造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6.
人口有序管理是北京"十二五"规划中具有时代特征、首都特点的创新之一,由人口管理到人口有序管理,两字之差表明北京人口管理将由传统单一的"人的管理"转向"人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当前北京人口管理确实面临许多难题,如何在准确把握北京人口现状的基础上,因势  相似文献   

17.
于浩 《中国人大》2013,(5):16-16
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是代表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家宝总理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在促进"人的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如何接纳人数众多的农民工是困难多多,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消费和生活方式并未改变,没有真正的融入城市。"3月6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城市与北京市有共同的属性,比如:其一,新加坡为城市国家,北京市城市化率也非常高,城市管理有其共性的一面;其二,新加坡人口为460余万、外来流动人口80余万,北京全市常住人口1600万人,外来流动人口420万人,外来人口组成相差不大,其管理方式也有共同的要求;其三,新加坡经济较发达且保持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北京市在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也取得较好成效,城市发展思路有其一致性等.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人口服务与管理,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重要意义。一、要清醒认识上海人口面临的形势和矛盾。实事求是地说,人口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已成为影响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最大影响因素之一。目前,上海常住人口规模已达2340多万。特别是近10年来,上海常住人口共增  相似文献   

20.
首都北京的城市发展进入了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期。首都城乡环境问题作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因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影响,体现出从未有过的复杂性、综合性和动态性。因而首都城乡环境建设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客观分析环境建设的难点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