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城市公墓建设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公墓绿化设施落后、公墓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建议在进行城市生态公墓建设时.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公墓建设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公墓绿化设施落后、公墓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建议在进行城市生态公墓建设时.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统一布局、规划城市公墓区.  相似文献   

3.
目前,公墓建设发展很快,以重庆市的远郊区为例,最近两三年已建成占地60多亩的经营性公墓一座,占地30亩以上公益性公墓三座。据殡葬管理部门反映,还有部分乡镇村准备采取不同形式兴办经营性、公益性公墓。面对兴办公墓热的现状,本人提出些不同看法。建公墓不是殡葬改革的最终目标,只是殡葬改革过程中,让广大群众逐步接受殡葬改革的一种形式。殡葬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深葬、树葬、不留改包或将骨灰抛向江河大海。我们现在公墓兴办多了,会有两个方面的弊端:第一,没有抑制丧生炫耀财力、地位和身份的封建丧葬文化。现在公墓建设都分高、…  相似文献   

4.
张晶 《淮海论坛》2013,(3):45-45,44
公墓是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城市建设直接影响到公墓的设计、建设,作为公墓建设者我们有义务为市民提供更为适宜的治丧环境。同时让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渗透到公墓建设中来,达到公墓建设的现代化水准,在本人看来现代公墓的建设至少要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讯     
宗河 《中国民政》2013,(9):18-18
近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工程的意见》(辽政发〔2013〕7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公益惠民殡葬服务体系为出发点,以提升殡葬公共服务能力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政府主导、惠民公益、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为基本原则,积极有序实施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意见》要求,经过3年努力,  相似文献   

6.
全国公墓建设经验交流会胜利闭幕了。会议交流的经验,是我国公墓界近年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实践探索的成果,特别是武汉石门峰都市陵园“公墓变公园”的成功发展模式,更是我国殡葬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武汉市引进深圳特区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旧公墓改造的方法是科学的,其在造福人民的同时,给殡葬这一传统行业注入了一股改革的春风。会议倡导的“保护地球生态,共建绿色陵园”理念,把公墓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了起来,是陵园文化创新的领域,是城市文明进程的闪光点,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墓建设带有方向性的发展思路。各地公墓建设者结合当地实际,借鉴其他地方的宝贵经验,身体力行创建公墓建设绿色工程,势必会在“十五”期间为我国殡葬事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殡葬新风尚,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形势下,我国经营性公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止1993年底,全国共兴办经营性公墓513个,中外合资华侨公墓23个,这对于促进殡葬改革,推动殡葬事业乃至整个民政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经营性公墓作为一种具有经济效益的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目前也出现了一些“热”、“乱”现象,主要表现为一些单位为牟取暴利,纷纷涉足公墓行业,未经批准自建经营性公墓;浪费了土地资源,污染了社会环境,一些合办的经营性公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眼务质量的提高记有脱离民政部门…  相似文献   

8.
阿灵顿国家公墓的几个关键词 许多国家立法将国家公墓的建设上升到国家认同、国家祭祀、爱国主义教育的层面,因此建立许多高级别的国家公墓,用来安葬或纪念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进步而牺牲的国民。绝大部分的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公墓文化和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9.
《广东民政》2011,(4):26-26
为规范公墓建设、优化殡葬资源配置,经省人民政府同意,3月28日,省民政厅印发《广东省公墓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下简称《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提出,至2020年,全省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墓设施,基本满足群众殡葬需求,降低骨灰占地墓葬比例,逐步背及生态葬法、节地葬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遵义市创新社会管理办法,充分发挥道教在农村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力,以参与殡葬改革为突破口,在公益性公墓选址、小城镇建设、公益慈善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公益性公墓是为农村村民提供骨灰和遗体安葬服务的公共墓地。搞好公益性公墓的建设与管理,对节约土地资源,美化环境、移风易俗,护林防火和深化农村殡葬改革都有重要意义。由于这项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亟待解决的问题较多:有的非法私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公墓,个别地区花十几万、几十万元私建高档次的家族、宗族甚至活人墓地,有悻于国家有关公墓建设与管理法规;随意占用耕地和山林私理散葬的情况十分严重,大大小小的坟包漫山遍野。每逢农历传统祭日,焚香烧纸到处可见,不仅有碍观瞻,污染环境,更是山林火灾的重大隐患;有些地方…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通化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旨在促进公墓规范化建设为目的的“查、找.改”专项清理整治活动.取得较好成效。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清理整顿公墓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清查方案,落实部门责任.明确目标要求,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工作联动机制;二是加大宣传。  相似文献   

13.
正城乡公益性公墓,指的是为满足城乡民众的基本丧葬需求而建设的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对民生事业的高度重视,各地政府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同时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捐助、捐建公益性公墓,在城乡公益性公墓的建设上多有推动。一些地方的公益性公墓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公墓管理是殡葬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行火化,使殡葬改革前进了一大步。但火化后的骨灰处理,仍是我们公墓管理中的一大问题。推行火化后,虽解决了做格的木材浪费问题,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近几年来,各地在骨灰处理上进行了研究,开始尝试诸如寄存、撒入大江大海和以树代墓等多种办法。但我国现在仍旧是以骨灰装迁入土为主,仍然要占有一定量土地,存在的问题较多。1.现有公墓安葬骨灰面临暴满。武汉市现有两所较大的公墓管理处,为市民服务近40年,就扁担山公墓的情况看,共安葬尸体和骨灰3O万具(个),已占用了山地面积的65%…  相似文献   

15.
正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坚持移风易俗,推行生态殡葬,实现公益性墓地生态化建设、节地化安葬、规范化管理。科学规划殡葬设施建设,实现乡镇(街道)生态公墓全覆盖。一是全区一盘棋规划墓地建设。编制完成《柯桥区乡村公益性墓地和乡村骨灰存放处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整合全区殡葬资源,按照"区级统筹布局,镇(街道)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一镇街一规划"墓地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壶关县常平村把改革旧的土葬方式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本着创新环境,不占耕地的原则,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在山坡上建起了环境优雅、花园式集体公墓,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村殡葬改革的新途径。 去年3月份,村委会通过村民大会决定,建立集体公墓。地址选在村西北大山坡上,通风向阳,面积300余亩。村委会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梯形式合葬穴300个。同时修通并硬化路面千余米,并设立了祭典室。以后,还可随着殡葬的需要,逐步扩大公墓殡葬范围。 为加强公墓的管理,村里作出几条决定:一是集体公墓由村红白事理事会统一管…  相似文献   

17.
陈军 《中国民政》2014,(4):44-45
<正>公益性公墓不仅规范、消除零散式、随意式的乱埋乱葬,解决了死有所葬问题;亦把过去无序式、分散式的模式,逐步推向文明式、特定的、集中式的安葬模式,解决了规范、有序的问题。公益性公墓发展建设,自1992年8月25日民政部颁布《公墓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已走过二十多个年头。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还处在发展建设初期,许多问题都还处在探索之中。公益性公墓建设的发展,将以何种模式(或样板)出现?出现的问题将如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对火葬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愿执行到自觉执行。与此相应,火葬事业迅速地发展起来,于是出现了存放骨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民政部门,积极拓宽服务渠道,利用荒山、荒坡兴建公墓,既满足社会需要,又搞些创收,使殡改工作出现了好形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公墓越建越多,规格越来越高,有些地方为了挣钱,不惜将耕地开辟成公墓;公墓内修碑、建亭花费越来越大,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一些暴发户为了炫耀自己富有,将祖先墓移入公墓,精心修复,以表“孝心”·”·’”殡改工作成…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人民政府文件辽政发[2013]7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惠民公益殡葬建设,有效解决全省城乡公益性公墓设施不足问题,切实减轻人民群众负担,较好满足群众安葬需求,省政府决定从2013年开始,在全省全面实施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工程。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公益惠民殡葬服务体系为出发点,以提升殡葬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20.
周苏 《中国民政》2009,(12):32-3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民生工程”的实施,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殡葬基础设施薄弱,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严重滞后,众多城乡居民“葬无去处”,群众“死有所葬”得不到保障。这不仅制约了殡葬改革的深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文明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对此,各级政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