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本熹 《创造》2004,(10):36-36
农村实施"云岭先锋"工程,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很多.以解决农村难点热点问题为重点,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7月26日,省政协主席张连珍率部分委员和提案承办单位负责同志,以"推进农村社会建设"为专题,就九三学社江苏省委提出的"关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的几点建议"、民盟江苏省委提出的"关于加强我省城镇化进程中  相似文献   

3.
中央对"三农"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视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保持农村稳定发展需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生产;农村物质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建立和健全农村的相关制度;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4.
安瑞锋 《传承》2010,(15):30-31
中央对"三农"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视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保持农村稳定发展需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生产;农村物质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建立和健全农村的相关制度;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村文化体制演变跟国家的乡村治理转型密切相关。新世纪以来,农村文化体制逐渐从原来的"国家本位"转向"农民本位",即国家通过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文化服务、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来增强广大农民对现代国家的合法性认同。当前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尊重农村多元文化、包容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实现"核心价值引领"与"农民文化需求导向"的有机结合。进而言之,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形成富有活力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卓有成效的农村文化服务机制和规范有序的民主参与机制,并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乔凤岐 《传承》2010,(12):22-23
农民企业家以农村为发展空间,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作用重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人为地割裂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有机联系,成为农民企业家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提高农民企业家的文化水平,转变农村企业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构建城乡一体化市场和金融体系,是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企业家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制约农民企业家发展的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企业家以农村为发展空间,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作用重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人为地割裂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有机联系,成为农民企业家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提高农民企业家的文化水平,转变农村企业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构建城乡一体化市场和金融体系,是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企业家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民权益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经济法视角下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权益保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土地归属,规划土地市场,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明确经济补偿依据,提高经济补偿标准;以"市场均衡"为目的,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国家经济干预,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开通利益表达维护渠道,构建司法救济程序。  相似文献   

9.
农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家园。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是既要让农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农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乡村"是文化强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文化乡村"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培育新型  相似文献   

10.
辜晓丹 《人民论坛》2010,(5):202-203
农村偏远地区长期以来都是国家政治和法律的"边缘区域",农民主要依靠熟人伦理调控社会关系,法律意识以"淡薄"为基本特征。作为典型的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李艳萍 《传承》2011,(15):36-37
要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除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治理功能、企业"自律"和"他律"作用外,还应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优势。发挥其在培育农村生态文化,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素质和能力,组织农民从事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以盈余反哺乡村、从事环境公益,夯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在不改变农村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去谋求农村有限的发展和进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现的要求,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观念。其具体路径应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农村社会、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20,(20):26-27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建湖县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来抓,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倾力做好农民集中居住"后半篇文章",全面激发农村发展"一池春水"。  相似文献   

14.
徐顽强  王文彬 《长白学刊》2021,(2):109-115,F0002
以农民主体地位为观察点、农民主体自觉为观测指标,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轨迹,可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较多经验借鉴。广大农民不仅是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实际受益者,而且还是评判农村发展成效的重要"裁判员"。四十年来的农村发展成绩正在于有效激发了我国农民的主体自觉,既包括集聚认同自觉培育集体精神,强化参与自觉提供动力源泉,还包括夯实行动自觉开展协同合作。但进入新世纪后,农民主体自觉日渐缺位导致了农村发展的失衡失调难题,突出表现为因农民关注下降引发发展信心锐减、农民过度外流导致劳力不足和治理疲软致使组织工作孱弱。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重塑农民主体自觉。一方面,积极强化乡村振兴认同,集聚发展目光,并努力吸引部分农民返乡建设,积攒发展动力;另一方面,理应构建振兴乡村文化体系,营造发展生态,并适时推进农民再组织化工作,强化农村发展中的农民主体协同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迫切需要通过政治社会化,以解决农村社会管理"谁来管"、"管什么"、"为什么要管"和"怎样管"四个问题,使社会管理各方均回归到主流政治文化的话语体系内,再经由理念、体制和方式创新的社会管理,才能真正形成农民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农村社会管理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征地、拆迁制造的矛盾,劳资纠纷;其矛盾特点是经济利益冲突,集中发生在城市近郊,涉及面广泛,调处比较困难。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矛盾的调适已成为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应以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为先导,以利益调节为关键,建立健全各种矛盾调处机制,广泛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以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和谐推进。  相似文献   

17.
杜亚涛 《人民论坛》2013,(18):32-3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期以二元经济结构为特征,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险法》的出台确定了"广覆盖"的适度普惠型原则,同时将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险范围,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以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正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差异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被认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之一,因而对新农村发展基础以及农民的期盼的研究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推进。本研究以对湖南丘陵地区农村的调研数据为分析基础发现,不同地区农村在新农村建设既有的经济基础上存在两大差异:一是基础性差异,这一差异构成了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失衡的原因和结果;二是农民之间的个体性差异,这一差异表现在农民从业工种、收入数量、收入来源、支出结构、对市场的应对方式、对富裕与否的认知与归因等方面。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缩小第一类差异,正视第二类差异,考虑农民的现实困境和期盼,才能公正地建构新农村发展的基础平台,实现对传统农业的基本改造。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要破解“三农”问题,首要的是唤醒社会理解农民、自觉尊重农民、真心关爱农民、带着深厚的感情做“三农”工作;其次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农村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城乡一体化带动城乡融合与发展;再者就是必须有效执行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加快新法规的立法步骤,逐步完善“三农”的法律支持和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了武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即:到2010年在全市2087个建制村(含农场大队)全面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试点阶段以建制村为单位推进,按产业明晰、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依托基地、企业、项目,着力推进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四到家园"。在由点到片的拓展中,应注意把全市农业基地规划与各村产业规划对接,因地制宜,把致富门道落实到具体致富项目上。在发展生产同时,以群众需求、资源整合、长效管理、农村社会事业为重点,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