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每年的"两会",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发表提案议案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今年"两会",适逢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号角,中央一号文件新鲜"出炉","三农"问题再次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土地·产权建立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针对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无人耕种,大量撂荒,造成农业资源浪费等问题,省政协委员、南充市政协副主席陈宗君建议,县、镇(乡)、村分别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工商资本下乡。"远郊撂荒普遍高于近郊两倍以上,旱地撂荒占撂荒  相似文献   

2.
<正>调整重组土地,成片规模流转,依靠群众的智慧,探索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土地撂荒难题4月15日,阆中电视台报道:飞凤镇采取积极措施引进业主,着力解决500多亩撂荒耕地。这一消息,让阆中市许多关注"三农"问题的网友和基层干部感到欣慰,也使得这一起通过网络关注、政府积极解决的耕地撂荒问题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个时期,笔者在晋西北革命老根据地宁武、神池、五寨等地搞农村调研。"今后谁来种地?农业现代化靠谁实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这种隐忧来自乡村的现实。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46亿,每年还在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增加。一些县农村耕地撂荒越来越严重,最高的撂荒面积达30%,最少的也有20%左右。越来越多的农村,农民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对农业已经完全提不起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对农民这个职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农业的弱势以及过低收益,无法激起他们创业的激情。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导致了如今在乡村务农的,几乎只剩下以老人和妇女为主的"留守"队伍。  相似文献   

4.
<正>开篇的话春节期间,一篇《博士返乡日记》引起了社会各界关于农村现状的讨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在转型升级的蜕变中迎来"阵痛"——"空心村"现象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出现而备受关注。失去青壮劳动力的土地谁来耕种?农村老人和孩子谁来照看?依靠什么力量来将新村建设进行到底?就在农村"空心化"处于舆论焦点之时,本刊记者的脚步迈进了乡间小道,直面农村无法回避的现实。通过深入采访,在与基层干部、  相似文献   

5.
<正>刘江萍是农四师六十三团六连的一名普通女职工,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连队农业生产一线承包土地。1999年团场出台了土地租赁经营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由于当时农产品价格不景气,职工看到种地没"钱"途,纷纷将地力不好的土地撂荒。这时有着长远目光的刘江萍看到此种情况,便多次和丈夫商量把无人耕种的撂荒  相似文献   

6.
随着北京市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富余劳动力。据统计,北京市约有20~30万富余劳动力急需向非农产业转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已成为一项不容回避且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近年,由于农村劳动力紧缺、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撂荒。“谁来种地”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10年以来,崇州市通过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的新模式,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其积极探索,为解决农村土地经营问题提供了一个“样本”。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贵州省思南县大坝场镇小德浩村实施了农民承包的土地整村流转,由农场集中经营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成效显著。2014年,小德浩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比改革前的2013年的3765元增长了46.08%,一举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一、小德浩村土地经营模式改革主要做法与经验(一)穷则思变,改革旧有经营模式针对绝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老弱病残农民无力耕种土地,导致大片土地撂荒状况,小德  相似文献   

9.
2021年3月,正值春耕,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西南村村民王立柱就开始谋划外出打工了。前几年,他还放不下自家那大半亩小园,"种点啥儿都能有收成,撂荒了多可惜"。让王立柱能撂下自家小园、安心外出打工的,是滨北正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员任秀波带来的"小园工程"——2016年5月,任秀波从西南村遍地闲置的小园中发现了商机,就与全体村民签订了庭院土地流转合同,让各家小园告别撂荒状态,重新长出希望的绿色。于是,王立柱以每年每平方米1.5元的价格流转了自家小园,这样每年能收入810元。"钱虽不多,可总比撂荒没收成强。"  相似文献   

10.
受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我省部分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对稳定粮食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为遏制耕地撂荒现象,确保粮食安全,省政府办公厅最近下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耕地撂荒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尽快抓好撂荒耕地的恢复生产,努力构建逼制耕地撂荒的长效机制,确吖呆适宜耕种的耕地应种尽种。  相似文献   

11.
<正>耕地问题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中央历来高度关注耕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月和5月分别两次作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批示,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都对耕地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却出现农民不愿耕种、耕地被撂荒的现象,并且有着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桂林农村耕地撂荒现象也  相似文献   

12.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底荆门市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有87.37万人,剩余劳动力丰富。今后几年,全市每年将新增初高中毕业回乡劳动力5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处于新的供给高峰。农村劳动力如何转移,已成为我市当前及今后农民增收、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现结合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谈几点对策思考。一、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农村劳…  相似文献   

13.
通江县诺江镇城西村党支部书记杜廷才,在农户受益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深受群众好评. 1998年2月,该村一组3户农民全家外出务工,土地撂荒6亩.杜廷才得知后,立即召集村组干部研究解决.这时,该组杜远富找到支书杜廷才,谈了想办一个10多亩果园的设想.杜廷才积极支持,主动协调周围农户,在撂荒的6亩土地周围以每年350元/亩的转包金调剂出土地,使杜远富搞起了一个15亩的水果园.  相似文献   

14.
<正>贵州土地抛荒撂荒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细碎化、陡坡化、老龄化、空心化。解决土地抛荒撂荒问题亟需从推进土地集中连片、开展土地整治建设、引进农业生产主体和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来破解。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严守耕地红线是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贵州作为典型的无平原支撑、土地细碎化严重、耕地总量少、耕地质量低的省份,耕地保护更是面临着巨大困难。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发的农民市民化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当前农民市民化进程碰到观念、政策、制度、信息、素质等方面的障碍.采取转变观念,走出认识误区;调整政策,优化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等制度环境;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繁荣第三产业等措施,能够加快楚雄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未来农村工作的重点。土地流转有力地调整了农业结构,提高了农业效益,优化了城乡资源配置,加快了城镇化建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与此同时,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逐渐推行,老年人被动失去了养老的土地,养老道路变得迷茫,农村的养老体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只剩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人们宁愿出去打工也不务农,土地要么被流转要么被荒弃,未来谁来种地?与此同时,一大批有知识、眼光和技能的创业者纷纷投身农业领域,他们以不同于传统农民的姿态,掀起了"新农人现象"。什么是新农人?新农人的出现对农业农村发展意味着什么?本刊就此独家专访了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相似文献   

18.
正当水、电、路、房、寨、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阵高歌猛进之后,制约山地农村经济社会更快发展的瓶颈已从落后的基础设施转化为落后的产业发展。来一场山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革命箭在弦上,势在必行。从思想认识上来一场革命。山地农业转型发展要转变思想观念。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难提高,传统农作物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导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大量劳动力不得不外出务工。剩下年老体弱的群众继续耕种,进一步加速了土地低产出和撂荒进度。山地农村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许多地方利用土地置换搞招商引资,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有些地方为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面积"圈地"却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造成土地闲置撂荒的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每年高校有数百万的毕业生,相当比例的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也存在很多困难;城市仅登记失业率在4.5%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潮已经形成,全国每年有近千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化为城镇劳动力.目前国家面临的就业压力是巨大的、长期的,这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如何破解这一矛盾,本文认为,在部分行业实行轮班工作制,可以在现有的就业平台上,通过调整现有就业格局大幅度地增加就业容量,新辟一条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宽阔渠道,基本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