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去年以来,景县探索实施了干部召回管理制度,对综合表现不胜任现职又不足以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干部"回炉淬火",改变了一些干部"庸政、懒政、怠政"却问责乏力的局面,有效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明确召回程序,做到公开公正。出台《景县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办法》,明确对出现19种情形的干部实行召回管理,规定三步召回程序。一是提出召回建议。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召回,由县委"五人小组"提出建  相似文献   

2.
干部召回制"要想真正发挥好作用,还需要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运作程序。从去年10月起,贵州省黔西南州开始实施将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的管理办法,目前,全州1231名"懒官"被"召回",包括处级干部59名。其中,165人被转岗或免职,67人待岗,9人被辞退或解聘,其余培训后回原岗位。以前,我们经常听说汽车"召回"制度、食品"下架"规定,但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定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是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的前提。我们的干部之所以能上不能下,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能正确认定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致使该“下”者下不来,优秀的“上”不去。我们要实践“三个代表”,不可不注意分辨和淘汰真正的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   一、解决干部“下”的问题,正确认定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是前提   正确认定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既关系到干部个人的进退,更关系到干部工作的严肃性以及干部制度的贯彻落实,对解决干部“下”的问题起着基本依据的作用。   只有正确认定…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痛批的"为官不为"问题,中组部已将该问题的防范作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基于地方试点经验,中组部已着手开始系统研究"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制度。在打虎灭蝇的反腐大潮下,做贪官污吏的风险与日俱增;但想成为能官干吏的话,难度系数又较高。一些官员干脆投机取巧高举中庸之道,只求当个不好不坏的"太平官",太平官能太平吗?!黔西南千余名干部因"懒政惰政"被"召回",不啻于给这些"懒官"们敲响了警钟。召回制度本属于汽车行业的专有名词,将其巧妙嫁接在干  相似文献   

5.
正清原满族自治县坚持从严从实管理干部,建立健全干部激励、考核和约束监督等机制,严厉整治干部"不负责、不作为、不担当",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促进了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一是畅通"出口",增强危机意识。清原县出台了《调整不胜任现职党政领导干部办法(试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6.
切实解决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下岗难”的问题生格都仁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为什么"下岗难"?其原因不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陈渣遗毒还没有完全消除,在人们的思想上沉积了许多"官贵民贱"、"上尊下卑"等旧的陈腐意识,形成了一些不利于干部正常上...  相似文献   

7.
张贵付 《党课》2014,(15):75-75
湖北省云梦县围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目标,加大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力度,打破制约干部能上难下的瓶颈,有效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他们制定了《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工作的暂行规定》,将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认定标准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标准主要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力,违反干部人事纪律等15个方面进行认定;定量标准则从民主测评中不称职票超过1/3、公务员年度考核不称职等10个方面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8.
近日,“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制度”全面启动,这是“从严管党”、落文制度笼子越收越紧、发条越上越紧要求的有效措施。在工作中存在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不作为、怕作为、乱作为,办事效率低下,或者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和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危时畏缩不前、临阵脱逃的干部,将被组织人事部门召同进行“回炉”学习培训。  相似文献   

9.
《北京支部生活》2010,(11):34-34
<正>中组部近日要求,要落实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严格执行问责制度,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对不胜任现职的,进行诫勉谈话或者组织调整;对不称职的,视具体情况分别作出免职、责令辞职、降职等组织处理。各地要制定实施调整不适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2,(9):68-68
将企业产品召退回的理念引入干部管理中,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实行“召退回制度”,这是山西省长冶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长治市委明确提出了召退回干部的范围,即不称职的干部、不胜任现职的干部、人岗不相适应的干部、相形见绌的干部。同时在召退回干部上严格细分程序,确保公平、公开、公正。  相似文献   

11.
沈阳市委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在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实现干部能上能下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最近,市委对33名不胜任现职的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分别采取了相应的组织措施,其中3名降免职,7名给予诫勉警告,6名谈话教育,5名提前免职退休,10名改任同级非领导职务(其中有2名被同时诫勉警告),4名调整交流。市委决定作出后,在干部队伍中引起了较大震动,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市委从制度建设入手,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推进干部能上能下…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各地特别重视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选派政治素质强、能力素质过硬的干部充实到扶贫一线,同时,对帮扶责任落实不到位、群众不满意、不胜任的驻村干部实行召回,有力地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但还有少部分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进展不明显、成效不够理想,除了自然地理环境恶劣、贫困人口劳动能力弱等因素外,少数驻村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把驻村扶贫作为"镀金""跳板",不作为、混日子,影响了脱贫攻坚的进程。采取"回炉再造"的召回机制,给广大驻村干部头顶上戴了"紧箍",倒逼他们恪尽职守,真正下沉到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一些地方加大对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调整力度.被调整下来的干部,要么改任非领导职务,要么降职使用或异地交流,从而使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由于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缺乏压力和动力,使得干部队伍素质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尤其要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的总体要求.去年中央又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推进党政干部制度改革的重点--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一种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我们感到,围绕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这个重点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其中,疏通"出口",调整不称职和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只有从机制上保证优秀人才"上得来",相形见绌者"下得去",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近年来,在推进干部"下"的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一般为一年,试用期满,经考核胜任现职的正式任职,不胜任现职的免去试任职务.对试用期满干部的考察,是干部考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考察中要克服和防止四种倾向.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6,(3)
正对政策规定"下"和自愿离职"下"的干部,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执行,确保正常"下";对不胜任现职"下"的干部进行认定和处理,应严格按照《规定》中确定的5个程序进行《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首次对干部"能上能下"作出专项规定,直指领导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的弊端。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要围绕"谁该下""怎样下"和"下得去""管得好"等方面,积极探索领导干  相似文献   

17.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关键环节?在这方面,我区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一是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竞争机制。积极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1998年以来,200多名干部通过竞争走上了中层岗位。严格考核,及时调整不胜任现职的干部,对群众反映较大、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8.
干部能上能下,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展开,这一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干部能上能下,总起来说,适用于所有干部,包括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这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1、干部到了年龄必须离退休,任何干部都不得以任何借口终身任职;2、凡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都必须调整出领导岗位;3、即使对一般称职的干部,如有更优秀者接替,或在其他岗位更能扬其所长,也应调  相似文献   

19.
陶庆 《理论建设》2002,(1):59-63
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重点是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其中,解决好干部“能下”问题是改革的难点和难关。本文分析了造成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难“下”的原因,探讨了界定不胜任领导干部的标准和考核评价方法,还论述了领导干部“下”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河北着力构建"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其中,776名领导干部因懒政怠政、能力素质差、群众满意度低等原因被认定为"不适宜担任现职",受到组织调整。长期以来,个别地区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导致一些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个别干部甚至漠视群众诉求,侵害群众利益。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