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嘟嘟……嘟嘟……又是一阵电话铃声。王主任不耐烦地放下手中的那一沓子“贷款申请书”,顺手拿起了耳机子,“喂,是二姐夫吗?”话筒里传来了小姨子的声音。“嗯,我就是,噢,他啥时候来的?……嗯,嗯,我马上就过去。”王主任放下了电话。王主任始终主管信贷,十几年来在这一带,可是一跺脚地皮子都发抖的人物。所以,他平时也非常讲究风度,时时注意自己的形象,走起路来总是腆着将军肚儿,迈着八字步儿。小姨子俩口子都在县供销社工作。这会儿,她在电话里说大姐夫出差路过这里,昨天下午到她家的。他说工作很忙,明天就要走,所以,…  相似文献   

2.
抗旱日记     
<正>救火记2010年3月2日星期二晴14时20分左右,嘀嘟嘟、嘀嘟嘟……值班室电话响起。"乌沙岔江林场发生火灾,速派民兵应急常备分队前去救火。"市森林防火指挥部的指示传来后,部长刘慎标、政委李华忠命令全体干部职工和民兵应急常备分队队员立即赶赴火灾现场救火。  相似文献   

3.
"嘟……嘟嘟……"今年9月21日,随着几声清脆的汽车笛鸣,南江县长赤镇街道集市上忽然响起了一阵嘹亮的高音喇叭声,惹得赶集的人们纷纷好奇地聆听喇叭里到底在播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庄稼得了病,他一眼就能判断出病因,人称“一眼准”;找他问农技问题,保准“一问灵”;他30年义务为乡亲服务,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庄稼医生”—— 他为庄稼看病“一眼准” “嘟嘟……”一辆摩托车呼啸而至,停车、熄火、跳下、支好车,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看其风风火火的做派,完全像一个毛头小伙儿。其实,他就是现年69岁的冀州市首位高级农艺师王玉根。  相似文献   

5.
2月的天气犹如孩子般"调皮",前一刻还是晴天,没过多久就大雪纷飞.前几天,我开车从上官地村去宁安市区办事时就赶上了一场大雪,一时间,渤海镇出入口双向进出车辆因积雪行驶缓慢造成拥堵,驾驶员的鸣笛声与催促声此起彼伏…… 就在这时,一名交警赶过来,用熟练的动作指挥交通、疏导车辆,让原本近乎瘫痪的路况很快恢复畅通.就在我开车经过此地时,终于看清这名交警的面庞.虽然隔着口罩,但我一眼便认出了他——我心中的榜样刘国瑞. 刘国瑞是从我们上官地村走出来的"名人".作为宁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的一名民警,他获得过很多荣誉——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然而,作为他的同乡、后辈,对我而言,他更是热心肠的刘叔、铁面无私的"包公"、拼命的"工作狂".  相似文献   

6.
情系北塔山     
<正>从黄浦江畔的霓虹灯下,到天山脚下的北塔山牧场;从大都市的一名中学生,到西北边陲的军垦战士;从16岁的懵懂少年,到60岁的花甲之年……李梦桃的人生,可以说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的,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北塔山牧场度过的——在这里,他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他理解了生活的意义、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他和边疆各族人民相濡以沫、情同手足地工作生活了47年,他被哈萨克族职工群众称为"哈萨克的佳克斯乌路"  相似文献   

7.
正幼年梦想当个"秀才"的邵春亮,在76岁高龄时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他坚定于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春风化雨润泽当代大学生的心田;他用坚定的信念为祖国边疆地区培养出1000多名优秀学子,播撒民族团结和稳定新疆的火种。如今,邵春亮已是黑发积雪,年逾80,但他仍然坚守在一生所钟爱的教育岗位上。正如他自己所说:"到干不动为止。"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办一个案子收到的心理垃圾,至少需要半年去消化。有些案子办得比较艰辛的,晚上做梦都会梦到。"10月17日,福建仙游县李伟伟跳楼自杀。他是当地纪委一名办案人员。家属称,他在办案过程中压力很大,生前有用头撞墙的行为。十八大以来,各级纪委聚焦主业。如果梳理一下各地纪委2014年上半年办案  相似文献   

9.
第一年,他帮村民挖了穷根、实现整村脱贫;第二年,他操劳过度,一头黑发两鬓染霜;到了第三年,他体重减轻了10公斤,却让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1万元……他就是兵团劳动模范买买提?艾力.如今,他还在为实现自己立下的"军令状"努力着.  相似文献   

10.
正[人物简介]李伟,1968年出生,中共党员,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结构件分厂装焊工段焊工。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贵州省劳动模范、贵阳市劳动模范、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李伟看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始终坚信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正"李伟98分、吕栋96分……"在淄川经济开发区北苏社区党务公开栏前,社区居民指着党员分数叽叽喳喳议论个不停。"以前党员开会也就一半人参加,现在不行了,不来开会就要扣分;以前一年开不了几次会,现在每月都有党员活动日了;以前开会就是读读文件、举举手、投投票,现在是‘5+X’,每次的会议形式都不一样,大家都忙活起来  相似文献   

12.
1981年,他第一次坐上火车,踏上前往西南交大的求学之路;30年后的2011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研究铁路交通。他将自己90%的时间献给了科学,从学士到院士,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到理论创新,他的成长轨迹足以令所有人赞叹。他就是翟婉明,用自己的勤奋与智慧,为中国铁路建设不断做出贡献的本土专家,一个地地道道在西南交大成长起来的"土"教授。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20,(8)
正"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在湖南红色档案馆珍藏的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中,笔者读到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对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领导干部原汁原味的描述,他说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来……来……来……"这首新疆民歌《新疆好》是杨敦勤到新疆后最喜欢哼唱的一首歌曲。2012年5月,来兵团六师一○三团援疆工作近两年来,杨敦勤把自己当做山西与新疆兵团的友谊"使者",努力搭建起晋疆两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为促进兵团团场的蓬勃发展,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被誉为"哈密瓜王国"的一○三团种植甜瓜已有60年的历史,这里出产的甜瓜色泽金黄、网纹细密、皮薄肉厚、香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21,(8)
正在群众眼中,他是个好人,深受喜爱和拥戴;在干部眼中,他是个忙人,最远的村屯也能见到他的身影;在同事眼中,他是个能人,遇到困难总能破冰前行……在突泉县任职6年多,屈振年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实干、创新,想干事、能成事。种好大苞米让突泉"牛起来"突泉县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曾经是兴安盟的5个国贫旗县之一,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里土地贫瘠,交通闭塞,资源匮乏,2015年精准扶贫之前,  相似文献   

16.
《新长征》2005,(10)
久负盛名的纪英林,虽年逾古稀,但他创办老年党支部的事迹又传遍了白城方圆数百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年人的主心骨"。对年幼失去双亲、尝尽了生活艰辛的纪英林来说,1955年是他终生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激励他义无返顾地投身到为党的事业奋斗中来。多年来,他曾赢得了相当多的荣誉,当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被评为省、市、区优秀党员标兵,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相似文献   

17.
体育战线优秀共产党员李伟雄,是半路出家搞体育的。现已成为乒乓球高级教练,并获得了全国优秀教练员桂冠。李伟雄自1974年在绵阳任乒乓球专职教练员以来,经过近20年的辛勤耕耘,已硕果累累:向国家乒乓球队输送了付蓓、张宇等2名运动员,向省队输送了11名运动员。提前8年实现国家体委下达的训练计划。经他训练过的学生,近年来在国际重大比赛中获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3枚;在全国少儿比赛申获金牌8枚,银牌4枚,铜牌6枚。他本人也多次作为国家乒乓球教练代表团成  相似文献   

18.
<正>遵义会议胜利召开80年来,遵义交通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弹奏了一曲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动人乐章。固定投入由少到多第一个五年计划直至改革开放初期,遵义市交通建设投资累计完成10亿元,1978-1996年突破20亿元。1997-2007年,全市交通建设年度投资相继跨越2亿元、10亿元至30亿元四级台阶,撤地设市10年间累计投入132亿元,年均增长13%。"十五"、  相似文献   

19.
<正>习仲勋的一生非常重视史志的存史、资政、育人作用。他一生写了数量众多的题词,无论是从他对纪念馆、纪念碑的题词,还是对村志、杂志的题词,亦或是对一般工厂的题词,都可以看出这一点。以下是笔者收集到的他情系史志的事情。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和陕西军区在参加解放大西北诸战役之后,响应毛泽东"人民军队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号召,投入到大西北交通咽喉——西北铁路宝鸡到天水  相似文献   

20.
<正>到梁启超纪念馆参观,一对青年夫妇饶有兴致地在门前张望,但面对10元一张的门票,脚步踯躅:"不就几间旧房子吗,还要掏钱,不看了。"见此情形,纪念馆工作人员立即热情地介绍:"这儿是清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他就在这儿的‘饮冰室’,写出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青年夫妇有些尴尬地回答:"对不起,我们不知道梁启超,只是看到有这么大一家纪念馆,有些好奇,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