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管健 《人民论坛》2014,(3):14-17
网络谣言的弥散化影响 推动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心态,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成为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泛化的弱势心态为网络谣言推波助澜,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网络谣言成为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沉默的螺旋助力了网络谣言的声势,网络推手成为网络谣言的加工厂和发动机。  相似文献   

2.
李国祥 《时事报告》2013,(10):42-43
近年来,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猛崛起,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剧了网络谣言的传播。放眼世界,网络谣言危害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网络谣言的传播,对国家社会安定以及公民切身利益都可能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各国政府正采取多种措施,想方设法制止网络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管健 《人民论坛》2014,(8):14-17
推动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心态,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成为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泛化的弱势心态为网络谣言推波助澜,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网络谣言成为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沉默的螺旋助力了网络谣言的声势,网络推手成为网络谣言的加工厂和发动机。  相似文献   

4.
彭榕 《人民论坛》2014,(11):135-137
微博在信息传递中的自媒体、草根化倾向明显,微博特有的信任人际群体传播且交互性强等特征,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条件;微博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信息扩散导致谣言产生,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基本过程;微博用户在网络谣言传播中起到了核心点、中介点和受众点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微博在信息传递中的自媒体、草根化倾向明显,微博特有的信任人际群体传播且交互性强等特征,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条件;微博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信息扩散导致谣言产生,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基本过程;微博用户在网络谣言传播中起到了核心点、中介点和受众点等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段时间,随着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开展,“秦火火”“立二拆四”“傅学胜”等一批网络谣言制造者相继落网。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于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我们要依法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同时,网络秩序的维护,不仅要靠公安机关的打击,还要靠互联网行业的严格监管和每个人的积极参与,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对网络谣言坚决说不,不给网络谣言以滋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并从谣言和网络两个方面描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特征;分析了产生网络谣言的多种因素——事件自身因素、传播载体因素、传播主体因素、网络"粉丝"文化因素和社会情境因素;提出了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的若干建议,即应从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建立网络谣言预警机制等方面综合处置。  相似文献   

8.
网络谣言传播是当下亟须治理的一个社会难题。传统研究刻板地将亲代视为谣言传播者,而子代被当作理性辟谣者,这一路径难以全面地解释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从代际权力视角出发,运用虚拟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剖析网络谣言反向代际传播现象。研究发现,子代更具优势的时势权力难以跨越传统长老权力以有效干预亲代在风险中的高危行为,无奈只能借助谣言反向代际传播实现自我增权。网络谣言与亲代利益紧密相关,子代通过诉诸权威、恐惧表达和不断重复以帮助自己增权。然而子代增权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代际间数字鸿沟的差异及代际责任的履行,当亲代能充分理解谣言传播的深意后,便可达成子代对亲代的风险干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未经证实的却又似是而非的各种谣言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引起社会的恐慌,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一大话题。从社会心理的视角来看,网络谣言是多种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所致。探讨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的社会心理因素,对于我们及时把脉社会情绪,加强社会心理建设,提高网民素质,形成良好文明的网络环境,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理网络谣言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丽红 《前沿》2013,(11):103-105
针对不同层面的主体来说,"信"的具体所指是不一样的。目前,受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个层面上的"信"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信"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到网络上后,对网络谣言的传播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减少网络谣言的传播,离不开诚信的社会氛围的营造,也需要制定一些具体的互联网诚信规则。  相似文献   

11.
当今,每个人都生活在网络环境中,滋养了以网络谣言为代表的一系列"新谣言"的产生。与传统谣言相比,"新谣言"具有危害大、传播广、易滋生等特性,为当今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该文以"四新"为主旨,即从新谣言、新媒体、新功能、新思路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透视新谣言产生的本质原因及具有的特征,分析新媒体作为载体为新谣言的演变带来的新影响,以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剖析新谣言所具有的新功能,进而提出应对新谣言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武峥 《长白学刊》2023,(2):49-57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在网络舆论场域,网络谣言呈现出谣言传播强效化、谣言目标普世化、谣言界定多元化、谣言内容政治化等新特质。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构带来严峻挑战:与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分离”,离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消隐。为了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我们应从技术、道德和制度三个向度强化工作,从根本上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治安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快捷有效的方式。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孕育、发生、演变甚至结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网络谣言传播机理的分析,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提出了建立健全网络谣言预警机制、辟谣机制等治安控制策略。为了保障其落实,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立体式的管理机制以及倡导网络行业和网民自律。  相似文献   

14.
近日,京警方依法拘捕了蓄意制造传播谣言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红人,中国公安机关打击在网络上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等犯罪活动引起舆论关注。网络文化异军突起、光鲜灿烂的背后,承载着罪与罚。我们该如何审视、如何作为?  相似文献   

15.
涉官网络谣言屡禁不止,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等造成巨大的危害,探析其成因,寻找治理路径十分必要。界定了涉官网络谣言的概念;分析了其传播特点;从官员、网民、媒体和政府多个角度探析了涉官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因,并提出了涉官网络谣言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或多或少与青年网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年网民之间的互动促成了网络谣言链条的形成.但是青年网民之间的互动却是治理网络谣言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因此提升青年网民网络素养,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将是阻断网络谣言传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张丽红 《前沿》2013,(9):107-110
网络谣言的传播是一个过程,其中有众多的主体,包括造谣者、信谣者、传谣者和辟谣者等在发挥作用,这些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网络谣言的走向。因此,应对网络谣言必须在明晰其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主体及其作用的基础上作出。  相似文献   

18.
李尔平  甘日栋 《传承》2012,(15):42-43
网络作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在给信息交流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传播“插上了翅膀”。只有高度重视并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善于占领网络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不断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政治安全和人心安定。  相似文献   

19.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种不实信息和网络谣言在网络空间传播的情况,课题组通过抽取近千位不同年龄段民众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网上调查问卷、文献调查、采访笔录、案例分析等方法,以新冠疫情为表述对象,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特殊危害及网络谣言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调查结果显示:在疫情期间,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明显拓宽,谣言对社会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危害,对公众的精神健康、物质财富以及社会稳定等各层面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有些谣言甚至妨害了防疫工作的进行.与此同时,网络谣言治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网络平台缺乏对谣言的鉴别、追踪、辟谣机制,网民缺乏自觉的法律、理性意识,治理谣言的法律法规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李强 《楚天主人》2012,(6):39-39
网络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环境,但并非人人都能善用手中的"麦克风"。近期,一些谣言借助网络满天飞,发人深思的是,这些谣言尽管事后被证实虚假,但却传播迅速而且广泛,甚至被添油加醋,导致恐慌。谣言之祸患猛于虎。至于有一些谣言,可能损害社会诚信,造成人们认知的混乱,误导价值伦理观念,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更是害莫大焉。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谣言行之不远。但必须承认,自从互联网诞生,尤其是微博盛行以来,谣言也乘上了科技的"东风",上传更便捷,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