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永不言弃     
王芳 《现代领导》2008,(7):44-44
小的时候,我很喜欢吃淡水鱼和米饭,但我的家乡是一个北方小城,上世纪70年代商品比较匮乏,所以淡水鱼和大米是很稀缺的。爸爸就鼓动我说:你将来去江南上大学吧,那里是鱼米之乡。从此,来上海读大学就成为我的梦想。  相似文献   

2.
詹志芳 《台声》2011,(3):58-59
我认识花俊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记得一天,廖秋忠从外面回来说:“明天去张昭庆家聚会,每家带一个菜,在联合国工作的朋友花俊雄来了。”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的是每周6天工作制,每天工作8小时。当时,中国企事业单位加班加点十分普遍,似乎只有靠延长劳动时间才能弥补效率的不足。而在当时的德国,实行5天工作制,每周工作36小时。  相似文献   

4.
高峰岗 《春秋》2010,(4):27-29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很遗憾,我当时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没能直接投身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但是,也十分有幸.1981~1982年两年内.我以北京大学在校学生的身份.接受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委托.单独或集体参加过三次农业责任制情况调查。起因很简单.过程也不复杂。但这个经历对我教益很大;影响不浅。  相似文献   

5.
吴坚 《今日浙江》2008,(23):68-70
省委点将,谢高华义乌履职谢高华家的电视背景墙,更像是读史的窗口。数张上世纪60年代沿袭过来的黑白照片,构成个人成长的横断面。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张近1米高的旧图,在一个建设工地上,十几位“很土”的干部分两排席地而坐,每人面前一个农村随处可见的粗瓷水碗,穿着灰布中山装的谢高华坐在上端,衣服皱巴巴的,手不释烟。谢高华说,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  相似文献   

6.
《时事资料手册》2007,(3):108-109
新华社4月4日报道,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向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汇报:6亿多元社保基金在外运营未能收回。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表示,2000年之后,广州市社保基金没有发生过挤占挪用,这笔“问题社保基金”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7.
周志文 《台声》2013,(10):96-96
我的父亲周清辉是台湾台中市人,1948年从台湾经香港辗转回到大陆。父亲一生中坎坷不平,上世纪50年代离京下基层;60年代被迫到粮站扛了几年麻袋;70年代末在山西大学外语系担任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培养日语人才。他亦是山西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创始人之一,主持山西省台联工作10余年,使得山西省台联事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熊春艳 《当代广西》2008,(12):30-31
中国仅有的白头叶猴在广西,广西仅有的白头叶猴在崇左。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的扩张,白头叶猴所在的栖息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就在这时候,潘文石来到了崇左,来到了白头叶猴的身边,像一位父亲守护孩子一样守护着这群可爱的精灵。  相似文献   

9.
于法 《春秋》2012,(1):62-63
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是我熟悉的地方,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在桃村区委工作时,离当地陵园近在咫尺,曾多次登上英灵山,瞻仰革命先烈,饱览山色风光,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0.
齐人 《春秋》2013,(3):4-8
上世纪70年代.“主席像”曾经是每个城市最常见的建筑。几乎每个广场、每个机关、丁厂、学校,都有一尊伟岸的毛泽东塑像。“主席像”成了那个时候的城市地标,以“主席像”为背景,摆出“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Pose,是那个年代留下的最多的合影。  相似文献   

11.
袁景波 《人民公安》2014,(18):14-16
入警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我的偶像是雷锋、黄继光、董存瑞、张思德、邱少云。我在青少年时喊的口号是:准备着,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奇斗终身。在我30年的从警经历里,有无数个第一次。  相似文献   

12.
我收藏签名本,大概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拥有近千本。闲暇时随便在书柜里挑几本签名本翻阅,沉浸在往事的追忆中,实在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享受。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09,(9):89-89
上世纪70年代:老澡堂子、公共厕所;上世纪80年代:搪瓷脸盆、唐陶产品;上世纪90年代:燕山热水器、座便器;21世纪:整体卫浴、软体浴缸、卫洗丽。  相似文献   

14.
岑磊 《今日上海》2013,(2):47-49
第一次见到女画家、歌唱家任筱琴是在高式熊先生家里。那是2010年岁末的一个下午,我去高老巨鹿路的新居,还没进门,就听见屋内音响正播放着震耳欲聋的歌曲,女高音,缠绵传情、委婉动人。似曾相识,是些耳熟能详的老歌。心想,高老又“老夫聊发少年狂”,怀恋起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传甚,一的抒情老歌了。  相似文献   

15.
洪霍 《今日浙江》2012,(15):38-38
从普通的农家女到成长为管理总资产超23亿元集团公司的企业家,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吴水英的成长轨迹,是浙江精神的真实写照。吴水英出生在江山市农村。上世纪70年代末,17岁的吴水英经过招工考试进了老家集体性质的水泥厂,成为化验室三班倒控制工。由于肯干肯钻研,她很快脱颖而出,走上水泥厂化验室主任、生产科长、生产副总经理等岗位。  相似文献   

16.
往事追忆     
张立钧 《黄埔》2007,(5):27-29
人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但对个人来讲,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又是漫长的。我经历了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及新中国建立的各个时代。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我曾在张治中将军身边工作,亲历了那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现摘其印象深者,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虹 《广东民政》2010,(10):60-61
近几年,农民工队伍中出现了一个新群体,就是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在研究中,我们把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以后出来打工的农民归为第一代,把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1951年4月,上海市长陈毅提出城市建设要贯彻“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是为工人服务”的方针。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市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款,为市民排忧解难。如在曹杨地区建造了1002套工人住宅,为200多处大型棚户地区接通水、电,改造肇嘉浜,在劳动人民聚居的地区建造电影院、文化馆等。这些实事,深得市民的好评。  相似文献   

19.
爱上红裙子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因为在小学里参加文艺表演,必须要准备一套白衬衫和裙子。小小年纪的我已经知道,因为奶奶常年病魔缠身的缘故,父母的工资还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哪有闲钱给我做裙子?我只好主动对母亲说:“算了,节目我不演了,还是让老师换别的同学吧!”母亲说:“那怎么可以?我想办法吧!”  相似文献   

20.
潘亮 《政协天地》2013,(12):44-45
我国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终身教育理念,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或一种形式引起重视和推广。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发挥很大作用。但是新世纪高校扩招以后,由继续教育承担的补偿性学历教育使命已经完成。尤其是近10年来,高校传统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