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人的自然价值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自然价值观.我们党对正确的自然价值观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将正确的自然价值观与倡导生态文明观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大力加强正确的自然价值观教育,确立生态文明观念,对于深刻理解中共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在实践中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界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本的生态关系均源于人类对"自然"本质内涵的现代化理解之中,然而,这种解读本身既成就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也产生当代的生态危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有必要在超越前人释义的基础上,理性回归"自然"的本真含义,与时俱进地深化人类对"自然"本质的理解,以此作为理解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3.
自然与文明冲突的认识论指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与文明冲突的认识论指归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寻解决自然与文明冲突的理论路向.工业文明所引起的自然与文明冲突必然警醒和促使人类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反省.只有批判冲突造成的灾难后果,才能扬弃工业文明的自然现;只有深刻认识、反省冲突造成的灾难后果.才能推动环境伦理的实现进程,这说明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呼唤着环境伦理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邓玫玫 《群众》2014,(9):28-28
生态意识是人们从人与生态环境整体优化的角度来处理自身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基本观念。而生态宣传教育和志愿参与则是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的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和最基础工作,对于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王光荣 《前沿》2008,(7):170-172
社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有助于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塑造公众生态文明行为,培养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能力。因此,要充分开展社区生态文明教育,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谭俐莎 《求索》2008,(7):170-172
作为自然观念的文化表征,自然纪录片既表现了人类自然观念的现实状态,又影响着人类自然观念的未来发展。以批判的眼光对当代中国自然纪录片在创作空间、创作手法和创作伦理上进行省思,使我们得以发现其创作中的缺失与不足,为我们从影视创作领域重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消除人与自然的隔膜、构建二者的对话平台、促进生态和谐开启了一扇反思的窗口。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0,(7):96-96
曹孟勤、顾超在《理论探讨》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蕴涵着深刻的反思与批判现代性社会的价值,预设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现代性社会是一个反自然的社会,而其反自然的逻辑后果是酿造了生态危机的发生,并致使人类社会本身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境地。解构现代性社会这种自我毁灭的性质,须终结其反自然的本性,建构对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型社会,使人类像善待自己那样善待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参与。当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公众参与意识淡薄、认同度不够、机制建设不健全等问题。只有通过加强引导、强化公众主体意识、拓宽渠道、完善机制等方式,才能构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王西华 《岭南学刊》2010,(1):112-116
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要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重温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正确认识人的双重解放任务,正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物质变换裂缝,正确把握新裂缝产生的根源,逐渐消弭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物质变换裂缝,解放自然,达到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0.
依据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人与自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尖锐对立的客观事实,马克思主义在其创立之初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和解”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共产主义在实践中的具体量度而一以贯之。为实现这一价值理想和社会进步的总体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确证了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主张,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特征进行了原则性的描绘,包括负责任地对自然条件进行共同(联合)管理和使用、秉持张弛有度的生态生活方式、生态科学高度发展、在承认人类控制自然过程的有限性基础上规避自然风险等等。这些理论构思深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的内在统一性。深入挖掘共产主义基本原则的生态文明意蕴,既可以廓清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理论的生态诘难与误读,强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整体性,也能为新时期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道路提供有益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善待自然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孕育了生命和人类。约300万年前人类的出现,并成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给地球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创造出无比辉煌的人类文明。然而,也正是从此刻开始,人类的活动,又给地球带来了一连串毁灭性的打击。人口的极度膨胀,工业文明和过度消费,使人类生活的地球变得不堪重负,并反过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淡水匮乏,能源短缺,气候恶化,以及滚滚烟尘,污水横流,噪声轰鸣,废渣丛生,使得人类日渐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绿洲,全球性的生态、环境、资源危机,屡屡向人类启开了警示的红灯。人类以自然为对手,贪得无厌地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发展模式,已到了山穷水尽、难以为继的末日。  相似文献   

12.
西方自然思想和生态伦理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代西方自然思想的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摆脱自然的束缚,求得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更大的自由。但是到了近代,工业文明的长足发展使得不可逆的自然退化发生,环境危机开始向人类亮出黄牌。进入本世纪以来,一些先觉者开始把目光投向道德领域,对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对环境危机的解决进行道德思考,这便产生了现代意义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13.
王京华 《前沿》2008,(3):78-80
生态文明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方式,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根据世界生态批评发展提出的自已的美学观念。世界大环境处于一个遭到破坏的境地中。环境污染严重,人类精神出现危机,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人类生存的困境。中国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根据中国的现实和长足发展提出来的,而在文学界生态美学的提出也势在必行,这是与生态文明的相互照应和促进。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认识.与此同时,生态美学的发展和探索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美学将着眼点放在了空间“和谐”之上,在肯定人的能力的同时,肯定了自然的不可亵渎性,最终将人类与自然界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在一个和谐的空间范围中,使人类的本质在世界中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美学具有物理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的跨文明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把世界看成是由“人—社会—自然”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普遍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 ,自然生态、人类文化生态、精神生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 ,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人类中心主义、机械自然观是人类生态危机的文化渊源 ,“役自然”的现代工业文明、消费主义是造成生态失衡的直接原因。相反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强调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天和人之间能达到动态平衡 ,文明的创建应师法自然。所以 ,中国文化的自然观对全球生态文化的重构具有重要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论威廉·莱斯的控制自然思想及其理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水华 《前沿》2009,(10):49-52
莱斯认为自然危机的根源在于控制自然的观念;控制自然的 实质在于控制人;科学技术已成为控制自然乃至控制人的工具;只有依靠伦理和道德的进步才是解决自然危机的根本出路。莱斯的控制自然思想对人类解决生态危机具有一定启示,但其控制自然的思想存在着理论上困境。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不同的社会历史文明时期,对应着不同的文明观。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基本上是以顺应自然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人们视天为畏物、为神,畏天、敬天。在中国古代老子哲学中,称为“天道自然”。在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则称之为“逻各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顺应自然,服从自然。这个时期是人类顺应自然生活的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的能力加强,人类的自我意识观念也不断强化。这时,开始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始改造和利用自…  相似文献   

18.
李恩来 《求索》2008,(4):112-1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根本的生存性关系。在现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控制自然”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转变过程。但是这一观念导致了双重的伦理困境:即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生态伦理困境和人与人关系异化的社会伦理困境,这使得人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构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吴权 《群众》2013,(4):19-20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进步与自然和谐状态的反映,本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发挥人类所特有的能动性,“取之有度、有取有予”,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维护资源环境对人类的长远供养能力,为当代和后代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营造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20.
黄小华 《重庆行政》2010,12(4):80-82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了解的唯一有生命的星体。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则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扬起了文明的风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劳动、生息、繁衍,经历了以采集、狩猎为主的原始文明、以农业为主的农业文明和以工业为主的工业文明。当代,人类文明正发生着重大的转折,一个新的文明伴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姗姗走来,生态文明已达成世界性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