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三种看法对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一、从整体来看,东欧各国从苏联和东欧的贸易中得到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苏联。二、与第一种看法正好相反,认为苏联在经济上压迫和剥削东欧各国,苏联通过同东欧各国的贸易,得到了比东欧各国更大的经济利益。三、在苏联和东欧的贸易中,苏联和东欧享受着平等的经济利益。这种看法主要存在于东欧各国的经济学家中间。他们以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国家分工贸易理论为根据。  相似文献   

2.
苏联第一次经济体制改革是在赫鲁晓夫执政年代。根据苏共中央全会的决议,1957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业和建筑业管理组织》的法令,对工业和建筑业进行彻底改组。这次改组主要集中在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的划分上,很少涉及到国家和企业的关系问题,基本上是用一种行政管理方法(地区管理)代替另一种行政管理方法(部门管理),并没有触动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本身。改组后不久,分散主义和地方主义严重起来,造成国民经济的混乱,党和政府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把下放的权力重新再集中到中央。接着人们开始探索经济改革的新途径,苏共22大成为苏联第一次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一、日夫科夫时期的改革 1954年日夫科夫担任保共第一书记后,曾提出要“根据保加利亚的条件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在运用苏联经验时要考虑到保加利亚的条件,考虑到保加利亚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经济特性。”在他当政期间,保加利亚也曾进行过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但这些改革基本上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进行的,并没有脱离苏联中央集权体制的总框架。 1964年4月,保加利亚在50家企业中进行国民经济新领导体制的试点。1965年12月,保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潮流中,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正以积极稳妥、不断深入的态势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与历史上所经历的几次改革相比,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指导、方针政策、计划步骤诸方面都含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即以利益为经济改革的重要因素并贯彻于改革的各个方面和具体措施之中。一、利益是经济改革新思维的核心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苏联经济改革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的总目标下积极推进的。在总结以往历次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苏联提出了一整套经济改革的新思维和新政策。这些新思维和新政策的出发点和核心是利益。苏联目前经济改革要实行经济体制模式的变化,这就意味着要建立一个新的依靠利益刺激进行运行的机制,实现利益合理分配。苏联经  相似文献   

5.
苏联的改革扩及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经济改革本身也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一、从总体上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执政后,首先发起了一场“公开性”和民主化的革命。当前正在着手经济改革。改革的直接原因是,苏联经济状况不佳,并产生了停滞现象和危机前兆,出现了消极的社会发展趋势。为根本铲除消极现象,需要对经济体制进行综合、根本的改革。经济改革更深层的原因是,前15~20年间苏联社会的消极变态,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消极变态,始于斯大林时期,表现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脱离、政府机关与人民群众相脱离;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主要精力首先集中于发展生产,而不是旨在社会发展,不是旨在一切为了人。因此,经济改革并非仅仅是克服勃列日涅夫消极停滞  相似文献   

6.
六十年代以来成功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对外经济部门的自由化以及外向的经济政策会使经济增长和发展出现巨大的飞跃,资本——产出比例降低,出口实绩扩大,对世界经济冲击的适应能力增强。继八十年代末以来苏联东欧发生的一系列巨大政治变化,苏东的对外经济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苏联东欧国家从发展中国家成功经验中预见到广泛参与世界经济的可能利益,把对外经济部门自由化作为将国内经济加入到世界经济从而实现贸易利益的主要方面。对外经济的自由化包括取消数量限额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各种税收和补贴,实现  相似文献   

7.
(米歇尔·勒萨日著,巴黎经济书籍出版社1981年版,254页)本书是法国出版的《世界行政管理丛书》之一。作者是法国巴黎大学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比较法学研究所所长、法国著名的研究苏联政治问题的专家。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系统地对苏联行政管理制度进行研究。首先,在引言中,作者介绍了苏联行政管理的历史渊源及其演变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苏联在发展与西方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时,一直致力于通过经济联系的方法促进苏联对外政策目标的实现。进入七十年代缓和时期后,苏联出于不同的政治与经济考虑而选择不同的西方贸易伙伴的做法愈益明显。从效果看,苏联在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在以经贸关系推进本国外交政策目标的实现方面也是比较成功的。本文试就苏联在七十年代选择不同西方贸易伙伴时的政治与经济考虑及其政策效果作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戈尔巴乔夫曾力图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拯救濒于危机边缘的苏联经济。但改革六年多,苏联的经济不仅没有摆脱困境,反而由停滞走向滑坡,陷入日益深重的危机之中。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加速,反而出现负增长的情况。经济状况不断恶化,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群众对改革越来越失去信心。最后,由于种种政治和社会原因,苏联终于解体,戈尔巴乔夫退出历史舞台,他所从事的改革事业也随之夭折。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呢?为什么经过六年多的改革苏联的经济反而变得一团糟呢?这里首先要说明两点情况:第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是很高的。尽管它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它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只是由于如果再不改革就会失去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苏联才走上改革之路的。因此,  相似文献   

10.
这篇文章发表在日本《经济评论》1982年第11期上,作者小川和男,主要谈苏联的经济潜力,摘译如下。苏联问题专家和研究人员在分析近年来苏联经济情况时,都认为苏联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增长率显著下降、效率低,农业不景气、军备负担过于沉重等等。同时指出苏联经济不振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11.
具有70多年历史、拥有14200万工会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工会组织之一的苏联工会,面对苏联国内政治向多党制的转变、面对国内经济向市场关系的转换和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工人运动中业已出现并有可能发展的各种非正式工人组织,作出了如下抉择:其一,苏联工会明确宣布,将有条件地“同苏联共产党和其他政治组织合作”;其二,苏联工会明确:“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是工会一切活动的主旨”;其三,反对分裂工人运动,同时以“联盟原则”重新构筑工会组织。这三大变化突出地表明,苏联工会正力图挣脱其自身传统模式的束缚,赶上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苏联社会生  相似文献   

12.
联合公司的建立——专业化企业管理1963年民主德国所进行的经济改革基本上是按照苏联利别尔曼所提出的方案进行的。如果说其有什么新奇之点的话,则在于通过根据国民经济的不同部门,建立国家联合公司,建立新型的企业管理体制。国家联合公司是1958年在废除依靠部、委的企业管理体制的同时所建立的。在1963年开始实施的称之为新经济制度的经济改革中,国家联合公司从单纯的行政机构变成为采取独立核算制的经济机构,同时,在国家经济委员会的领导之下,  相似文献   

13.
苏联行政管理机构,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的发展,从1917年10月革命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七十年的复杂变化。它们的历史与现状,趋势与改革,以及其中值得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是本文要涉及的内容。一、苏联行政管理机构变化的总趋势苏联政府机构包括部长会议及其领导下的各联盟部、各联盟兼共和国部、各全联盟国家委员会和联盟兼共和国委员会,以及部长会议所属的其他机关。  相似文献   

14.
安德罗波夫继勃列日涅夫之后担任苏联领导的时候,正值苏联经济处于一个十分困难的发展阶段。苏联经济在七十年代末期陷入呆滞的境地,这种情况看来难以扭转。一、勃列日涅夫末期苏联经济的问题如果我们按相反的时间顺序倒过来观察勃列日涅夫时期,那么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赫然在目。苏联和先进工业国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而且受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车轮带着震荡通过了1991年,而苏联历史的车轮却在1991年底嘎然而止。1922年建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经过了69个春秋已不复存在,统一、完整、强大的苏联已正式告别国际舞台。1991年,这是多么不同寻常和影响深远的一年! 1991年,如同动荡、剧变的国家社会政治一般,苏联整个国民经济已深深地陷入全面危机之中。这一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就经济问题制定了不少法律,政府为了扭转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也制定了不少计划、发布了不少应急措施。年初担任苏联政府总理的帕夫洛夫针对苏联当时的社会经济危机状况,提出了《反危机纲领》,希望通过这一纲领的实施,能够克服苏联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经社研究处处长马涅热夫认为中央计划经济对中苏这样的农业大国欲在短期内把资源集中在工业发展的某些项目上,证明相当有效。但是,若干年后,这种中央管制经济压制了生产者的利益,堵塞了经济自我更新和改善生产率的内部源泉,妨碍资源横向交流,引起深刻的部门比例失调,造成全面短缺和永久投资饥饿。80年代初,中央管制经济陷入空前危机,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处于停滞状态,从而促使苏联实施改革。由于中苏经济有不同之处,如:1.苏联经济以大规模、相当现代化生产为基础,并对市场高度垄断。中国则以小规模生产发挥巨大  相似文献   

17.
自戈尔巴乔夫接任总书记后,特别是自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以来,苏联加快了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从两年来苏共的理论阐述和实际采取的措施看,苏联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清楚的。这就是既扩大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的自主权,又坚持和加强国家的集中计划领导。对此西方不少研究苏联问题的专家大不以为然,认为如果苏联不彻底放弃中央集中计划领导体制,企业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主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经营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的集中计划领导与企业的自主经营究竟是否能并存?如果能并存,又如何能做到两  相似文献   

18.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致力于运用霸权实力在国际上打造最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自由、开放、稳定的贸易体系、金融体系和能源体系。但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美国霸权的影响力正在下降。为此,美国重新调整了其经济外交战略以适应新形势,并最大限度地维护其霸权利益。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及G20框架中的收益—成本认为,G20的价值与美国的利益诉求相兼容,它是美国领导全球经济治理的新途径,对此,中国需要积极、有效地应对。  相似文献   

19.
苏联机关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在斯大林时期是从加速发展经济这一前提出发的,它忽视了社会政治领域的发展。现在成了当前苏领导人发展政治制度的障碍。尽管自赫鲁晓夫起的苏联领导人一直大声反对,但在机关人员中所形成的行政管理作风很难在短期内根除。在斯大林统治年代,有一个比喻比较流行,即将布尔什维克的整个事业比作一台军事机器,充满党性的行政工作人员比作军官团,它们利用各种机构作为“传送带”,指挥工业中的  相似文献   

20.
普京执掌政权后,特别是2003年以来,俄罗斯开始进入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其特征是政治竞争极为有限、非政府组织虚弱、公共媒体缺乏真正的独立性。自2000年中期以来,俄罗斯政府治理模式逐渐接近中国模式(特别是把中国90年代末以来的财税集中和再分配政策发展的趋势考虑进去)。对这两个国家的预期之一是会深陷腐败,这也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然而,即使在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依然可以支撑高速度经济增长,但可以明确的是,俄罗斯应对危机失败。这些差异可以用两国行政部门激励制度设计的不同来解释。在中国(与苏联类似),各级党委不仅在行政部门具有权威,也同样对最终结果负责(其成果通过经济指数衡量)。俄罗斯的情况有所不同,管理权威集中于总统及其代表的"垂直权力"体系,在中层与基层,并不对该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负责。行政管理与最后负责部门之间的不平衡,破坏和抑制了中层与基层政府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