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大就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对推进城镇化建设又提出明确  相似文献   

2.
《当代广西》2008,(13):20-21
北流市紧紧抓住目前处在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关键时期,把工业化、城镇化作为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联动推进,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城乡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扭曲的工业化观和城镇化观中解放出来,准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协调推进广东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走出一条有广东特色的统筹区域发展的新路子,是广东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看待,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2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城镇化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  相似文献   

5.
杨勇 《岭南学刊》2014,(4):101-105
利用功效系数法测算广东各地级市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显示大部分地级市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协调,原因在于二元结构导致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缺乏内在协调性;中小城市产业集聚能力不足,影响了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滞缓,影响了广东城镇化进程。需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聚和经济结构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以政府财政资金为杠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工业化和城镇化投入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下简称“四化”),为新时期的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内学者将“四化”的关系概括为“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信息化加快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城镇化是工业化的成果,是农业现代化的直观体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张琳,2014).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统一战线服务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创新服务思路,探索服务对策.德江县地处黔东北腹地,具有区位优势,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德江县委统战部以创新服务模式,改变服务工业化和城镇化现状,探索新的服务对策,同心同德,凝聚各方力量,同心同行建设德江.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是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内陆开放高地必须有计划地同步进行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建设起符合国情符合地方特色的城镇体系,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目标。在建设经济优势地区、有竞争力的地区、资源要素集中区的同时,同步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做到工业化、城镇化、乡村城市化同步推进,另一方面,在城市内部,从空间扩展到基础设施建设,都按先进的理念进行,抛弃片面的功能分区模式,建设紧凑城市,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从而使内陆开放不仅仅实现经济的飞跃,也实现城镇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赵立群 《群众》2013,(11):33-34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选择。当前,新沂的发展处在开启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新阶段,也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这一目标,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作为战略重点,以产兴城,以城聚产,加快构建具有新沂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新型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的动力——工业化和三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新概念——三产化,提出了工业化、三产化指标由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共同组成的思路,在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与三产化、城市化与非农化(工业化和三产化)的关系,论述了城市化的双动力——工业化和三产化,借鉴城市化曲线,提出了工业化曲线和三产化曲线,定量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与三产化、城市化与非农化(工业化和三产化)的关系,得出了三产化逐渐取代工业化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成为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城市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市场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灵魂,农业产业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一条捷径,信息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杠杆。“乡镇企业 小城镇”模式极大地推进了县域的工业化城市化,但其“分散性、不规模”倾向与现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集中化、规模化”趋势是不相一致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又间接地发展和固化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以县城为中心发展重点小城镇”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选择。这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城镇注重发展实业,努力建设“农民城市”,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并把软环境建设放在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四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其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该文剖析了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发展农村信息消费j对农民、农业企业、农业生产方式等的作用,提出了通过培育和发展农村信息消费,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最后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经验,提出了促进农村信息消费以加快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转变,城市管理由行政手段为主向法制化管理方式不断转变,城市化由单极向多极和谐发展转变。以制度建设探索城市管理法制化路径,以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和依法治国方针寻求对城市的科学管理;改革开放前后工业化和发展经济为主导的单极城市化,90年代后期至今,和谐发展为主导的多极城市化。  相似文献   

15.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飞星 《桂海论丛》2002,18(1):51-53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只有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 ,把大部分农民转移到城镇工商业中 ,才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而要加快城镇化建设 ,必须改革户籍制度 ;破除传统观念的影响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孟祥林 《中国发展》2007,7(3):118-121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该文首先简要论述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然后分析了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几个关键因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充分发展和资源布局,最后初步探索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选择:发展城市要以资源为依托。  相似文献   

17.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has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enabling many Chinese people to emerge from poverty. This boom, however, has also had negative impact, most particularly that of pollution. The Shougang (Capital Iron and Steel) Group has long been one of Beijing's leading companies, and next to the Shanghai Baosteel Group Corpora-  相似文献   

18.
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正惠 《思想战线》2002,28(6):6-10
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滞后,与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呈东低西高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经济发展中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21世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应加快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并在城市体系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期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阶段。但作为城市空间依托的城市土地却显得更加稀缺,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经济的持续与协调发展。文章就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目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实现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