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栋 《传承》2012,(16):46-47
目前在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把国防教育作为振兴民族精神生动而有效的载体,视民族精神为国防教育的核心,使两者统一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对于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要抓好学生党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精品培育 ,以良好氛围促进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相似文献   

3.
李英华 《新东方》2014,(5):17-2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色、精神传统与核心价值、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以及关于中华文化的研究方法与宣传途径。他强调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魂魄,我们必须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这些讲话展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精神,有利于重建民族信仰,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使得处于"深化改革"和"攻坚克难"时期的中国社会有一个精神重心。  相似文献   

4.
一、民族精神中的"民族"是指国家层面上的"民族"要弄清楚民族精神这一概念必须先弄清楚"民族"这一概念。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精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具有整体性、认同性、稳定性、凝聚性、延续性和先进性的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点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精神更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党的十六大全面小康目标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国防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全、生存之盾,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便没有各族人民的安康。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已成为全党全国的战略性任务,并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和八届人大会议报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于1996年12月14日审议通过并颁布了《自治区国防教育条例》。贯彻实施条例对于增强全民国防意识,自觉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积极支持国防建设,对于处在维护国家安全前沿的新疆,保持稳定、繁荣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国防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条主线来开展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国家向心力,民族凝聚力,帮助人们牢固树立"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强国富民梦,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沉积和发展,是中国人民精神品格的全面展现。"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中国精神的强大凝聚力,中国精神则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8.
民族性是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基本特征,其民族性主要源于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和民族历史、民族需要、教育的民族社会关系、民族学生主体等方面的民族理解。基于此,思政教育中的民族表达需要扎根民族历史,服务民族需要,立足民族生活,基于民族学生实际实施教育,以及发展特殊的民族教育精神等。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整合,积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正>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人才的摇篮,一直坚持"政治建警"原则和"从严治警、从严治校"方针,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为公安机关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以政治为统领,纵深推动公安队伍建设,拉动公安业务建设,全面推进改革创先工作,实现公安工作跨越发展"的推动下,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精神、务实的作风和有力的措施,促进公安院校党建工作全面科学发展。一、民族文化精神的涵义民族文化精神是立身、持家、  相似文献   

11.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云南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云南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优秀文化,体现了各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大省,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将"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作为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并从2010年开始实施云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强调要继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公安机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公安廉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沉淀积累下来的重要财富宝藏,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被誉为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接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力和创造力,代表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气质和民族凝聚力。江西历来非遗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赣鄱文化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  相似文献   

14.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4号),大力推进我市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提高认识,明确任务(一)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方面,在民族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我市作为一个多民族和民族工作大市,民族教育是我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我市教育总体水平,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渝"战略,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实现重庆新的振兴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5.
费霏 《传承》2013,(2):30-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与成就的结晶,它丰富的内容和科学的指导意义一直是我们发展事业、振兴民族的精神指南。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更加充分地认识其内在精神和价值,有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非"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新的丰富与拓展.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7.
<正>这次全省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座谈会的主题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工作、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形成共识,努力做好新形势下人大民侨外工作。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按照省委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推进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作为人大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大民  相似文献   

18.
当今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地区不稳定因素层出不穷,如何才能求得稳固国防和真正的安全是每个国家政府不断寻求的重点。及时有效的国家动员机制与稳定的内外环境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坚实保障,这和国民的国防意识息息相关。美国的做法值得注意。美国很注重依托整个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氛围来增强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国防安全观念,美国普及青少年国防教育有以下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认识内容,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则是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价值判断的标准,为民族精神教育指明了方向,两者共同形成了对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体系和价值标准。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常虹 《今日民族》2007,(7):52-53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民族精神还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